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背井離鄉 幫子女帶孩兒 「遷徙老人」的心事你不懂

背井離鄉 幫子女帶孩兒 「遷徙老人」的心事你不懂

「遷徙老人」又被稱作「老年遷徙族」,他們是這樣一個群體:老人們外遷至子女工作的城市,幫子女做家務、照顧孫輩等。

在很多城市裡都有這麼個群體,他們和「留守老人」一樣,都是為了幫忙照顧孫輩,不同的是,「留守老人」守在自己的家鄉,而「遷徙老人」則是放棄了自己熟悉的環境來到了外地城市。

「遷徙老人」背井離鄉來到子女身邊,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口音、陌生的人群,他們往往會感到孤獨寂寞。已在別處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他們,總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環境,有些甚至因為不適應而返回家鄉……

近日,記者走近了幾位「遷徙老人」,也許他們的苦惱也發生在你的身邊,他們的心事一些子女可能真的不懂。

時間:上午9點 地點:菜市場

聽到老家話特別興奮

眾所周知,大部分中國人「安土重遷」,離開自己熟知的家鄉或生活環境,就會恐慌、不自在。這一點在老年人身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58歲的馮阿姨幾年前從南陽老家過來幫女兒帶外孫,她告訴記者:「剛來鄭州那會兒,面對陌生的環境,每天就是家和菜市場兩點一線。」看著周圍林立的高樓,穿梭的車流,沒有了昔日一起打牌聊天的老鄰居,家門口甚至沒有坐的地方,她就像突然闖進來的陌生人,內心充滿了孤獨和寂寞。

「原來女兒女婿上班後,我還可以跟小外孫聊天,帶他玩耍。後來,外孫慢慢長大,送到幼兒園後,空蕩蕩的家裡甚至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馮阿姨說起這些感到很無奈。

「剛來時吃飯不對味兒,我喜歡粗茶淡飯,他們喜歡大魚大肉,吃不到一起。」後來馮阿姨沒事就在家研究菜譜,買來食材學著做,現在女兒和女婿非常喜歡她燒的菜。

女兒和女婿也很孝順,為了讓馮阿姨不太孤寂,也經常請朋友到家做客,有時還帶她到附近走走,結識一些年齡相仿的朋友。馮阿姨的女兒告訴記者:「好幾次,媽媽從外面回來,特別興奮,兩眼都放著光。一問,原來是聽到熟悉的家鄉話,認識了幾個老鄉。那一刻,身為子女,我真的特別揪心。」

時間:下午5點 地點:幼兒園

想要屬於和老伴的一天

55歲的王阿姨,兩年前為了照顧孫女被兒子從信陽老家接到了鄭州。老伴則因為工作留在老家,兩口子不得不「被分居」。王阿姨講述了她一天的安排:早上6點起床,做早飯;7點30分,送孩子上幼兒園;8點,菜場買菜;9點多,開始洗衣,做家務。11點多,如果子女打來電話不回家吃飯,王阿姨就會煮點麵條隨便對付一下。然後她才會有一天里真正屬於自己的幾個小時。由於沒什麼朋友,她只能在手機上打會兒牌,再看會兒電視。下午4點,王阿姨開始為孫女準備零食。5點不到就出現在幼兒園門口。據她講,像她這樣的老年人有很多,都是因為子女太忙沒時間帶孩子,父母不得不從外地趕來,為家庭做最忠實的保姆。

接完孩子回到家,趁著孫女玩耍的功夫,王阿姨還要準備一家人的晚飯。洗刷完,在臨睡前跟老伴視頻問候一下。如此安排,日復一日。

「兒子跟媳婦兒都很孝順,為了方便我和老伴視頻,他們專門給我倆換了智能手機,教會我們視頻聊天,這樣我就不用天天念叨老伴了。他們工作忙,周末也會帶我出去散心。可我心裡還是想要真正只屬於我和老伴的一天,啥都不用管、不用操心。」

時間:晚8點 地點:鄭州街頭

孩子交給父母完全是無奈

當今社會,不少年輕夫妻,除了少數妻子辭去工作做全職媽媽,或有條件又放心把孩子完全交付給保姆帶外,基本在生育之後,都需要雙方父母幫忙帶。

市民崔先生直言,現在很多年輕父母還不夠獨立。他們進入社會後,生活壓力特別大,更別說生育後了,很難拿出整塊時間帶孩子,確實需要靠父母幫助完成孫輩的早期養育。

某公司職員李女士感覺,把孩子交給父母帶,完全是出於無奈。「我畢業後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好工作,留在鄭州。後來有了老公和兩個孩子,老公工作比我還忙,孩子又小,我們的生活壓力特別大,只能把父母從老家接過來幫忙帶。」李女士直言,她和老公都想趁著年輕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努力多賺點錢,為了孩子也為了父母。

「休完產假,我只能回到崗位繼續工作,否則就面臨失業。」周女士告訴記者,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目前在鄭打拚,事業才剛起步。「找保姆不是沒有想過,本就還著房貸,家庭負擔重,也不放心外人帶。實在沒辦法了,跟老公商量後,只能把他父母從河北接過來幫忙帶孩子。」

採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年輕父母,往往迫於生活、經濟各方面的壓力,無法全力照顧教育孩子,只能找老人幫忙,往往這也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時間:下午3點 地點:院門口

連孤單的機會都沒有

62歲的劉阿姨老家在湖南,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和老伴剛給女兒送水果回來。「女兒懷二胎了。」劉阿姨打趣說,才輕鬆了沒兩年又要被套牢了。

幾年前獨生女兒大學畢業後考上公務員,和丈夫定居鄭州。後來添了小孩,劉阿姨和老伴馬不停蹄地趕來照顧外孫,這一來就是4年。

在湖南老家生活了大半輩子,親戚朋友都在老家。劉阿姨說:「剛開始來的時候,老伴還怕我孤單,可其實連孤單的機會都沒有。太忙了,從早忙到晚,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看孩子,沒有時間孤單。」她打趣道,退休來這裡當「廳長」了,客廳的廳。

外孫上幼兒園了,劉阿姨和老伴終於清閑了,孤獨感接踵而至。據劉阿姨講,來鄭州這4年,就回過兩次老家。「我本家兄弟姐妹多,以前過年幾十口人聚在一起那叫一個熱鬧。現在,哎,說起來又要掉眼淚。」劉阿姨想回老家,可是女兒女婿工作都很忙,小外孫她也放不下。「現在可以照顧照顧女兒,等老二出生了,再給她們帶幾年。」只是再往後的日子,劉阿姨直言不敢想那麼多。

年紀大了,毛病也多了,醫保都在老家,看病是個大問題。劉阿姨說,小毛病基本是自費,常年要吃的這裡不好買的葯就讓老家親戚買了寄過來。「再往後幾年,萬一要住院啥的,該怎麼辦?」

時間:晚7點 地點:綠城廣場

帶上外孫回家住一個月

經常在綠城廣場跳廣場舞的宋阿姨,今年60歲,來自江蘇。獨生女兒幾年前在鄭州畢業後留教,於是她和老伴也過來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女兒在哪兒,我們就在哪兒。」宋阿姨說,「剛來的時候,我們也適應不了這裡的生活,冬天天氣變化大、空氣也不好、飲食吃不慣、語言又不通……對我倆來說都是不小的難題。」

當時宋阿姨覺得女兒工作壓力大,「我們應該主動點去熟悉這裡的環境。」有次她下車後,看到同車的一個阿姨也往小區里走,原來都是小區住戶,兩個人就交上朋友了。「通過她我又認識了很多朋友,現在買菜、上街、跳舞大家都結伴一起。」據宋阿姨講,她老伴也沒閑著,沒多久就和小區里不少人混熟了,還交了不少棋友,一到點就掂著水杯出門下棋去了。

現在他們每天都過得很規律:早上起來結伴繞著小公園走一走,然後回來做早飯、送孩子上學,中午做飯,下午接孩子,晚上約同伴出來一起跳廣場舞、下象棋。

宋阿姨和老伴偶爾也會想家,想親戚朋友們。「爸媽並不能完全適應這邊的生活方式。」宋阿姨的女兒說,他們的解決辦法是往家裡跑。一般大的假期,孩子放假,他們會帶上孩子,回老家住上一個月才回來。

記者手記

對「遷徙老人」們來說,兒女子孫是他們的一切。他們為了兒女子孫才放棄了原本的生活,來到陌生的城市,面對想家、孤獨、語言不通種種困難,努力克服。在這座全新的城市,在那些生疏的街道,他們又漸漸找到了自己所屬的那個群體,認識了許多可以說得上話的人,發展起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不過,其實他們最最渴望的、最需要的,仍然是子女的陪伴、家人的溫暖。

在兒女眼裡,他們曾是自己心目中萬能的「超人」。而如今,「超人」們老了,沒有了以前的意氣風發,也需要兒女子孫來給他們「補點能量」。這能量,也許就是陪伴,就是愛吧。

真心希望每一位遷徙老人,都能在新的城市裡延續屬於自己的幸福;也希望每一位子女,都能將這份濃濃的愛記在心裡,感恩父母的不易。

來源:鄭州廣播電視報

編輯:vivi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鄭州廣播電視報 的精彩文章:

老人身體不適需警惕,兒女莫忽視!

TAG:鄭州廣播電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