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閑話中國近代史上那段動蕩歲月里的人事-備受期待的平庸天子

閑話中國近代史上那段動蕩歲月里的人事-備受期待的平庸天子

公元1840年,正值大清帝國道光二十年。

這年從農曆上算是庚子鼠年,本來平平常常,並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大事。卻不想到了六月,隨著禁煙運動導致的外交矛盾不斷升級,第一次鴉片戰爭驟然打響。當時,開打的雙方分別是大清王朝和來自西方,被時人稱為蠻夷之邦的的英吉利。開打的因由據說是由於清政府在打擊鴉片走私的基礎上嚴懲鬧事的不法商人,並進一步打擊英國人所致。按照中國老百姓通常的邏輯思維,我們是佔道理的,英國人師出無名,一定打不贏。

但是兩年以後,結果傳來,誰也沒想到竟然是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根據條約的內容,中國要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對外貿易,當然主要是英國人的通商口岸,同時允許英國人在這些通商口岸設領事館。再來還有賠款21000萬,分別是鴉片損失費,英國商人的損失,以及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軍隊的損失。此外還有,英國人可以自由和中國商人做生意,不必受公行限制。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必須由英國領事館裁判,不允許中國法律制裁等等。

割地賠款,在對外貿易上從此被人牽著鼻子走,這在大清王朝歷史上,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難怪事後帝國上下一片震驚與不解。

但儘管如此,當時的人們也不會想到,隨著這場戰爭而來的,將是一個充滿屈辱與痛苦的陌生時代,——曾經輝煌無比的華夏文明,曾經繁華熱鬧的太平盛世,都如同昨日黃花一樣成為過去的回憶,整個國家不斷面對的,除了戰爭,割地賠款,就只剩下無盡的苦難。

事情到底是怎麼演變到如此地步的呢?還是讓我們從當時帝國的統治者道光皇帝說起。

道光皇帝原來的名字綿寧,登基之後按照乾隆定下的規矩將綿字改為旻字,名字全稱是愛新覺羅愛新覺羅·旻寧,大清王朝的第八任皇帝。

他出生於1782年9月,也就是乾隆四十七年,屬老虎。老爹是大清乾隆皇帝的十五阿哥愛新覺羅·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這裡的顒字和道光一樣,也是當皇帝以後改的,那個時候,他的名字是永琰。至於道光的老媽,則是出身正白旗的喜塔臘氏,據說家世相當普通,祖祖輩輩幾代人不過是內務府包衣,算不得什麼豪門,但奇怪的是乾隆皇帝在給皇子指婚時卻一下子相中了她,親自下令把她指配給十五阿哥永琰做嫡福晉。

要知道嫡福晉在清朝可是專稱,只有王爺、貝勒貝子之類高級貴族明媒正娶的大老婆才有資格享用,地位可以說是相當尊貴,因此也特別講究門當戶對。即便是皇室,也會對女方娘家的家世背景有所要求。那乾隆這一次為什麼要破例呢?是因為喜塔臘美得冒泡,讓皇帝一見傾心?根據史料推測,很顯然不是,再說這是給兒子找媳婦,封建社會除了唐明皇以及腦子不正常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會對扒灰的事情感興趣,即便是風流名聲在外的乾隆。那難道是因為她老公永琰不受寵,所以連帶娶個老婆也只能選家世一般的?很顯然也不是,因為永琰的老媽令妃魏佳氏雖然是漢人抬旗,出身不如其他皇子的媽,但她備受皇帝寵愛不說,生的兒子也是學霸一枚,據說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因此乾隆對他十分另眼相看。

那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要說清楚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話說乾隆登基以後,因為深知他死鬼老爸雍正謠言滿天飛,被國人在背後議論,特別是傳位問題,為了維護自己英明君主的形象,宣布要以他爺爺康熙為榜樣。那康熙不是當皇帝沒多久就冊立了皇后生的老二做太子嗎?乾隆也照葫蘆畫瓢,冊立自己老婆富察氏的次子永璉當太子。可是清宮你懂的,後宮永遠是個說不清楚的地方,也有人說是乾隆克兒子,誰知道呢,總之沒多久,永璉就嗝屁了。乾隆不甘心,又想冊立皇后生的老七永琮,誰知兩年以後永琮也嗝屁了。永琮之後皇帝喜歡永琪,就是《還珠格格》裡頭的那個五阿哥,這故事雖然扯淡,但歷史上真有這麼一號人物,據說小夥子文武全才,深受皇帝喜歡,如果不出意外,當接班人那是妥妥的。可誰知道意外還是發生了,永琪只活了二十六不到就跟著前面的哥哥們一樣也嗝屁了。

連著選中的幾個接班人都嗝屁在自己前頭,乾隆傷心了,也開始明白他死鬼老爸搞秘密傳位大有道理,因此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儘管經過挑選,看中了永琰,皇帝卻變得小心翼翼。因為深知自己手底下那幫奴才吃飽了撐著沒事幹常會搞一些私密話題,比如猜測哪一個皇子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而通常像這種時候,大家猜測的依據無外乎皇子大老婆的娘家有多大政治背景。要說這也難怪,因為大清皇室歷代都比較喜歡採用強強聯姻這招來鞏固皇權。但他們不知道皇帝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很怕這種猜測被有心人聽去了,為了私人利益又害死永琰,因此才故意打破常規,給永琰選了一個沒啥背景的人當大老婆。

連著選中的幾個接班人都嗝屁在自己前頭,乾隆傷心了,也開始明白他死鬼老爸搞秘密傳位大有道理,因此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儘管經過挑選,看中了永琰,皇帝卻變得小心翼翼。因為深知自己手底下那幫奴才吃飽了撐著沒事幹常會搞一些私密話題,比如猜測哪一個皇子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而通常像這種時候,大家猜測的依據無外乎皇子大老婆的娘家有多大政治背景。要說這也難怪,因為大清皇室歷代都比較喜歡採用強強聯姻這招來鞏固皇權。但他們不知道皇帝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很怕這種猜測被有心人聽去了,為了私人利益又害死永琰,因此才故意打破常規,給永琰選了一個沒啥背景的人當大老婆。

根據記載,永琰這個大老婆和他是同年,具體算起來大42天,兩人正式結婚的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份,當時並沒有人知道在前一年,皇子永琰已經被乾隆秘密定為接班人。人們知道的,只是此後幾年裡,按照清朝的禮法制度,永琰又陸續娶過側福晉以及格格若干名為他開枝散葉,綿延子嗣。但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的生育記錄總是不盡人意,已丫頭居多。好容易乾隆四十四年生了一個兒子,不到兩年功夫就夭折了,連正式名字都來不及取。後來一直到乾隆四十七年,好容易喜塔臘氏給他生了次子綿寧,這才算暫時解決了後嗣問題。

與此同時,一個叫和珅的年輕官員卻異軍突起,成為乾隆最寵信的大臣,其能量之大,據說可以左右乾隆的想法,因此在他周圍,很快聚集了一批黨羽,貪贓枉法,為所欲為。本來這股勢力與永琰沒有多大關係,但架不住和珅做事太瞻前不顧後,以至於得罪和看他不順眼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朝廷做官的讀書人。這中國人的心理一向是一個人看他不順眼沒什麼,大家看他不順眼就會產生抱團揍他的心思,於是很自然的,當和珅囂張跋扈得沒邊時,在朝廷里就形成一股跟他對著乾的勢力。

在這股勢力裡頭,有一個人很關鍵,這就是永琰的老師朱珪。

乾隆四十年,永琰虛歲十七,因為他老爸的任命,朱珪成了永琰的老師。乾隆之所以會在朝臣里選中朱珪,是看中他的學問和人品,認為他一定能夠勝任。但他沒想到的是,朱珪這個人政治嗅覺十分敏銳,很快就看出永琰不止是皇子那麼簡單,很有可能是帝國未來的接班人,因此在對他進行教育的同時,常常引導他關心國家大事。另一方面,由於政治立場和做人觀念的不同,朱珪對和珅相當看不順眼,和珅也認為朱珪依仗自己是皇子老師,老是跟自己作對而心中不爽,此外,還可能因為永琰的兄弟里也有人覬覦皇位,暗中與和珅有所勾結,大家集體認為要打擊永琰,必須先把朱珪趕出朝廷。後來,經過周密布局和設計,和珅果然成功將朱珪趕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去了。可是他卻做夢也想不到,朱珪外調後不但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成功激發了皇子永琰對他的仇視。

事情之所以會如此,原因之一是朱珪在給永琰當老師的過程中,早就以自己的學問和人格魅力成功贏得永琰的信任和欣賞。和珅不知深淺,敢這麼搞,擺明了是削永琰的面子,身為皇子的永琰當然會大為不滿。其二是朱珪並不是一個讀死書的獃子,在與和珅的政治鬥爭當中,他與和珅一樣深知乾隆的性情,知道抱怨失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給永琰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對這一切全都逆來順受,處事泰然。不但如此,他還通過關係給永琰去信,提醒他要修身養性,小心翼翼。師生之間的默契和朱珪的提點,都讓永琰更加確信和珅是自己政治前途上的最大威脅。從次以後,他開始變得成熟穩重,不輕易表露自己的心思,甚至連嫡子綿寧的出生,也不見他有太多的激動。反而是他們家老爺子乾隆對這個孫子一直都特別重視,期望殷殷。

公元1796年,那時老爺子已經以禪讓的名義把皇位傳給兒子永琰,全國上下也都改稱嘉慶元年,但是乾隆由於身體倍兒棒,八十六了依然沒啥毛病,出於複雜的老年人心態,並沒有把最高的統治權也讓給兒子,國家大事神馬的仍然是他說了算。不過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沒有忘記關注永琰次子綿寧的人生大事。根據記錄,這一年綿寧十五歲,按照皇家的規矩是該娶老婆的時候了。本來這件事是該他的父親永琰操辦,但乾隆出於對綿寧的期望,不但全程過問相關事宜,和皇帝一起親臨現場觀禮,還特別破例允許綿寧和他老婆結婚以後仍舊居住在皇宮,不必另外興建府邸居住。別人或者看不明白乾隆為毛如此對待綿寧,已經當了皇帝的永琰心裡是門兒清的,這完全是告訴他自己中意綿寧當皇太孫的節奏啊。

乾隆為什麼中意綿寧?事情還得從五年前說起。在那年的八月,由於老頭子身體好,又趕上國家沒什麼糟心的大煩惱,於是老頭子興緻勃勃帶著家人和朝廷大臣一起去承德避暑山莊休假。在休假當中,少不了的活動是打獵。正是在那次打獵當中,不知道該說運氣好還是綿寧確實不同凡響,當年只有十歲的他居然打到一隻鹿。乾隆為此十分高興別賜給他花翎一枝,黃馬褂一件一是榮耀。

這打到鹿,對於現代人來說只是狩獵收穫,似乎沒什麼,可是對於傳統的中國社會來說,那可是大有講究。拜寫史的司馬遷一時嘴順,說了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賜,那個鹿字在後來的時代里就被中國人看成了皇權和天下的象徵。再加上傳統的中國人都有那麼一點神秘思想,結果就造成了現實世界裡各種大鹿小鹿都跟著遭了秧。一般人還好,皇帝或者想做皇帝的人都以能抓著這玩意為榮,因為這事兒容易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預示著老天會讓你當皇帝的意思。乾隆雖然學問淵博,啥啥都懂,但也不能免俗啊。正是因此,儘管永琰只有一個兒子,在皇位繼承來說並不完美,到死都是操心命的乾隆老爺子也沒有說給他另外安排別的備胎候選人啥的,反而高調寵愛綿寧,顯示自己對他的認可。

面對爺爺寵愛孫子,作為綿寧的老爸,永琰是一個什麼態度呢?很可惜,沒有任何的記錄。不過從一個普通父親的心態來推測,相信應該是很高興的。因為他自己對這個兒子,也是有一份深深的關愛與期許在裡面。關於這一點,有兩件事可以為佐證。其一是綿寧六歲時,按照皇家的規矩需要開始接受教育,他老爸永琰找人給他收拾了一間書房並給書房題寫了一個名字叫養正書屋。這養正二字大有來頭,出自《周易》里的一句話。這句話用現代的白話來說就是按照正確的方法來學習,是成就不凡人生的根本。另外一件事是綿寧上學以後,永琰不但關照他的讀書情況,而且對給他請的家庭教師也格外關注。某一天因為下大雨的關係老師翹班曠課,結果被永琰知道了,他立刻把老師找來訓了一頓不說,還炒了他們魷魚,因為他們沒給兒子做好榜樣。

永琰用這種方式來關愛綿寧,既是出於父子親情,還因為他這個雖然排行第二,但到乾隆六十年以前,一直都是永琰名下唯一一個健康成長的兒子,且因為他是嫡福晉所生,有一個嫡子的身份存在,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嫡子擁有很多特權,也需要背負很多責任,永琰長期接受漢文化教育,對此瞭然於胸。另外補充一點,永琰雖然女人不少,但對綿寧的老媽喜塔臘氏一直都十分喜歡,愛屋及烏之下自然對綿寧越發不同。

爸爸和爺爺兩代人都這麼看好他,培養他,綿寧的人生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順風順水,羨煞旁人。他自己呢,也很爭氣,不論是學習還是品行都十分優秀。但另一方面,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料到,這種優越的生活環境卻也容易讓他缺乏對人情世故的清醒認識,反而讓他形成了很多不易察覺的性格缺陷。而恰恰是這些缺陷,為大清帝國的未來埋下了危險的伏筆。

如今且說世事變幻,在綿寧不斷成長的人生路上,大清帝國雖然由於三代皇帝的努力,再加上乾隆確實牛逼,天下一直都很太平,最多也就是和珅跟他兒子永琰明爭暗鬥,但這電腦用常了容易死機,皇帝坐長了容易出政治失誤,就連偌大的國家好日子過久了也容易滋生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國門以外,大清的鄰居俄羅斯自從出了一個天才的瘋子皇帝彼得以後,一代一代,老跟中國不消停,再一個是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一個英吉利,上趕著要跟自己做生意,可是滿臉不懷好意。另一方面則是大清這部國家機器因為運作久了,封建官僚人心渙散,貪墨苛政橫行,為了一個錢字各種黑手段都敢拿出來用,老百姓的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乾隆自己對這個了不了解?估計是不怎麼了解的。因為他一直都很自信自己皇帝做得不錯,卻忘記了日子太久了,自己沒有年輕時那麼英明睿智不說,還長脾氣了,可年輕時花錢沒數的毛病卻沒有改。

這氣球里的氣充太多不放容易爆,國家問題太多不解決就容易生變故。對於傳統中國而言,所謂變故無非就是造反,或者說農民起義,乾隆報讀史書,對這個絕對是門清,但他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被後人稱為白蓮教大起義的變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就發生在乾隆六十年他把皇位傳給兒子永琰之後,這可是明擺著讓他好看,因為別的不說,就是歷史書,也會因此對乾隆的帝王生涯大加批評,就好像他孫子綿寧的失敗一個樣。

乾隆為此很鬱悶,但作為一個待機時間超長,見多識廣的帝王他知道現在不是鬱悶的時候,因為歷史上太多的王朝就是因為在這種時候延誤軍機導致滅亡。所以事情報上來以後,已經八十好幾的老皇帝趕集開會,並且在了解了相關情況以後,迅速命令湖廣總督畢沅、湖北巡撫惠玲出兵鎮壓。此外,又下令周邊的將軍總兵立即出動,共同圍剿。他的兒子永琰當時估計也是特別鬱悶,這可以理解,中國人都喜歡好兆頭,不愛觸霉頭,如今他剛坐上皇位,就碰到這種事情,擱誰也不會高興。不過在這裡必須要肯定的是,根據一些資料,永琰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變故非常有想法,他認為之所以會發生造反,不是百姓不好,而是帝國的政治氛圍出現了很多問題,這對他日後治理國家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至於他的兒子,當時才十五歲的綿寧又怎麼看待這場變故,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想必他的印象應該是相當深刻的,因為這種百姓造反的故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如今陡然間變成了現實,對於一個聰明好學的人來說,很難不產生觸動。

乾隆的調兵遣將命令下達以後,官軍與白蓮教的廝殺正式開始。幸運的是,這場農民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大清帝國沒有面對改朝換代的危險。不幸的是,儘管官軍一直都佔據優勢,但由於各種貪污腐化現象已經深入帝國的肌肉,導致問題多多,甚至直接氣病了一輩子從來沒什麼毛病的乾隆,使得這場平叛戰爭變得曠日持久,從嘉慶元年一直打到嘉慶九年才最終消停,直接消耗了國庫兩億兩白銀,相當於政府五年的財政收入,而且變故以後整個國家民生凋敝,元氣大傷。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這麼認為,白蓮教大起義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但它也削弱了中國當時的政府實力,給帝國未來的命運,增加了不幸的因素。但這些決不能怪造反的百姓,應該被指責的,是製造出腐敗政府的人。

不過這些道理帝國的官員乃至皇帝本人是不會去想的,他們會先想到的,是造反的人很可惡,得趕緊剷除掉,然後才會想底下的人誰不負責必須嚴懲,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比這個國家姓愛新覺羅更重要。這不能怪他們自私,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一向都是皇帝家天下,即便明代已經在學術上出現了批判思想,認為天下不應該是一個人的家產,大家都有責任,但由於中國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皇權統治的實際需要,人們不會,也沒那個膽子像西方世界那樣來一個徹底的思想解放,呼籲平等自由,生命可貴之類超越時代的問題,更別說相信自己是天命所歸的皇帝本人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歷史上一再重演的帝國對造反勢力的全力絞殺才會在清王朝乾隆嘉慶兩代皇帝面前重現,並且大家認為理所當然。

在這裡插敘一下,在他們全力絞殺造反勢力的過程中,帝國發生過一件對於綿寧來說很重要的事情。據說,在公元1799年四月,也就是嘉慶四年,綿寧的老爸永琰曾寫下一份遺囑,說明自己死後,帝國的繼承人是他的次子綿寧。這裡之所以要說據說,是因為它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清代官方資料都把這件遺囑認為是確有其事。發生這件事的背景,是永琰的父親乾隆皇帝在正月里已經歇菜,他真正成為帝國的嘉慶皇帝,並在父親死後十五天,就下令以賜白綾自盡的方式要了多年宿敵和珅的命。此外,還有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抄沒和珅所有家產的事件。那時永琰的兒子並不止綿寧一個,還有生於乾隆六十年的老三綿愷,不過他還很小,再加上永琰一直都和綿寧的老媽喜塔臘氏感情不錯,她福氣太薄,嘉慶二年就死了,心裡不免對長子綿寧有一份憐惜,所以有學者推測,嘉慶皇帝有可能寫下了這份遺囑。

至於爭議,和嘉慶皇帝永琰非正常死亡很有關係,——不過在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雖然永琰並不像他老爸乾隆那樣屬於壽終正寢,但背後並不存在陰謀,而是悲催的意外。之所以官方對此諱莫如深,是因為他的死亡有點對不起皇帝的身份。據傳聞,他極有可能是給雷劈死的,而學者們的結論則是皇帝太胖又不懂得保養,出來玩太嗨樂極生悲,腦溢血掛了。然後也不知是巧合還是事情太突然,永琰死後,人們一片慌亂,因為大家突然發現,原本應該理所當然存在的傳位詔書居然找不到了。好在這件事最終還是被順利解決,綿寧最終也成功坐上皇帝的寶座,成為大清帝國第八代皇帝。但從後來的歷史來看,他心裡對此相當介意。

不過說實話,事情實在怪不了任何人,因為他老爸永琰一生,本就是個意外多多,十分倒霉的皇帝。剛登基就碰到白蓮教大起義。好容易他老爸乾隆很給力,用了三年差不多擺平了這件事,高高興興壽終正寢卻沒想到他剛死那些暴民就死灰復燃。這也就算了,嘉慶八年,一個無業游民陳德因為在生活里處處碰壁居然憤怒到想要刺殺皇帝。要是一般人多半是想想就算了,這傢伙卻當真埋伏在皇宮附近伏擊嘉慶。最要命的是身邊的保鏢看到這情形居然都不敢護駕,跟一群傻子一樣呆若木雞。好在還是大臣們還算忠心,拚死護駕,這才沒讓永琰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無業游民殺死的皇帝。可霉運並沒有因此消停,到了嘉慶十八年,當永琰又一次去避暑山莊歇息時,一群來自天理教的暴民,摸黑把他老巢,也就是大清的紫禁城給操了。事後嘉慶得知了這件事震驚得要死,要知道這可是前所未有的。

話說也不知道是老天看他太倒霉不好意思,還是愛新覺羅家的祖宗顯靈,在這場皇宮變故發生的時候,永琰的兒子綿寧因為天氣原因湊巧提前回到了皇宮,正好碰上了。這位大清帝國未來的皇帝在這場事變里表現了自己的勇敢和鎮定,不但單槍匹馬以武力震住了暴民,而且還積極安排人手,最終挽回了局面,並且在事後給他老爸寫了一份文采飛揚,聲情並茂的奏摺,將事情的經過逐一道來。嘉慶為此十分高興,誇獎兒子忠孝雙全,智勇過人,親自下令封他為智親王,享有雙份的親王俸祿,就連那支跟他一起殺敵的鳥槍都跟著沾光,被嘉慶封為威烈。

除了以上這些問題,還有一個麻煩也在嘉慶時代冒了出來,那就是鴉片走私。

關於這玩意很多人都以為是道光時代才有,其實不然。早在明朝,中國就進口過鴉片,不過那個時代人們弄這玩意是為了治療,因為鴉片是有效的麻醉藥。到了後來,不知怎麼的,被大家發現這玩意還可以吸食,並且吸食了會很嗨,效果可以媲美中國一件傳統的毒品五石散,於是吸鴉片就開始成為一種非主流的娛樂節目。到乾隆時代,由於國家富得流油,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飯飽思淫慾,吸這玩意的就更多了。那時候好在這玩意國家管制比較嚴謹,也沒啥人缺德冒煙去大批進口。但架不住流行趨勢形成了市場需要,再加上腐敗因素導致各級政府慵懶不幹活,結果到了嘉慶手裡,英國販子從中聞到了瑪尼的味道,為了發大財賺取中國的銀子,這幫傢伙鋌而走險,組織了一個東印度公司,公然的從國外走私鴉片到中國,結果導致鴉片泛濫成災,甚至連皇宮裡的太監都是它的消費者。

嘉慶知道了這個情況,趕緊發布禁煙令。要說他的禁煙令也算嚴厲,明確規定凡是吸食鴉片的,不管是太監還是王公大臣,政府官員,抓到了都送邊境為奴,又嚴令海關查禁鴉片走私,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嘉慶因為個性老好人,缺他老爸的帝王手段,雷厲風行,結果導致他的禁煙令和其他改革措施都是文字好看,執行效果一般。

為此嘉慶在後人眼裡留下了作為平庸四個字的考語。

可是公平一點講,嘉慶自己還是很有能力的,成長於乾隆時代,看過帝國輝煌背影的他也並不甘心當一個碌碌無為的君王。但要命的是他雖然學富五車,卻不具備一個偉大帝王的全局觀念,或者說他老好人的個性讓他缺乏改革徹底的勇氣,一切都只能以維繫局面的穩定為根本出發點,出一個問題就去想辦法盡量解決一個問題,因此在他統治的時代,大清帝國只能像一個日漸疲乏的中年上班族一樣,勉強維繫住自己的表面風光,卻無法如同股市裡的奇蹟一樣出現什麼反彈。

對於這種尷尬,嘉慶心裡是否清楚呢?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同所有的老爸那樣,嘉慶也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根據記載,從嘉慶十三年起,他就屢次任命皇子綿寧出席祭祀孔子,祭祀太廟這種國家級的大場合,並且代替他來主持典禮。按照中國傳統觀念來看,這除了是尊重祖先,尊重聖人,鍛煉兒子的辦事能力,還有一種心理活動就是希望兒子被聖賢和祖宗保佑。另外,在嘉慶二十三年,他專門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大臣一道回到當年清朝創業起家的關外總部盛京,和綿寧一道參觀當年努爾哈赤皇太極用過的東西,回憶祖宗創業的辛苦,希望兒子努力上進。

老爸的話讓綿寧相當感動,因為他知道這裡面飽含期許。據說也就是因為這件事,綿寧在後來的帝王生涯里一直都以祖宗為榜樣,崇尚節儉。本來皇帝崇尚節儉特別值得肯定,但搞笑的是綿寧卻只在民間留下了一串帶有喜劇色彩的八卦。比如有一次,道光皇帝到禁衛軍營地視察部隊情況,看到官兵都是衣著樸素,心裡十分高興,狠狠誇了幾句不說,還當場給幾位主管官員提陞官階。這一下好傢夥,滿朝上下都跟著效仿,大家先是個個爭著穿舊衣服,後來覺得不過癮,乾脆人人一身乞丐裝。搞得道光的朝堂上一群破衣爛衫,知道的會說是皇帝朝見群臣,不知道的估計以為是丐幫幫主開會。

當時間依舊停留在公元1820年,也就是嘉慶二十五年,時年三十八歲的綿寧開始接手大清江山,成為道光皇帝時,他會不會想到自己以後在老百姓心裡留下的是那麼一個形象呢?想來是不會的,因為從歷史資料來分析,道光皇帝當時的想法其實和他老爸一樣,想要做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讓大清王朝的基業在自己手裡發揚光大。為此,他積極學習先祖的勤政,從坐上皇位的那天開始就每天起早摸黑處理政務文件,也就是底下人送來請示事情的各種奏摺,爭取當天的事情當天就能儘快給拿主意。

可是歷史上對他的勤政,卻有另外一種記載。據說這麼辛苦工作日子一長,道光對於推擠如山的走著產生了倦怠心理。其實這也難怪,畢竟皇帝也是人嘛。可是拘泥於身份,他又不敢偷懶,為此心裡常覺得特別煩惱。然後有一次談完了正事,道光就將這件寡人之疾告訴了軍機大臣曹振鏞。這個曹振鏞是漢人進士出身,雖然在民間的口碑不好聽,都說他是官場老油條,但這個人嘴巴嚴,說話小心,從來不踩別人尾巴,所以道光才能夠將這件有損皇帝顏面的煩惱說給他聽。果然曹振鏞聽了沒有像某些一根筋的御史大臣之類的跪下給皇帝說一些不可這樣,不可那樣十分添堵的話,反而說皇上十分辛苦,應當注意休息,其實國家每天重要的事就那麼幾件,其餘的都是請安居多,看不完也沒什麼云云。要多貼心有多貼心。

道光聽了很爽,但轉念一想要是我偷懶給底下人知道了,他們有樣學樣不好好乾活隨便拿東西糊弄我怎麼辦?這一事不煩二主,於是道光就又拿著問題問曹振鏞。

這曹振鏞腦子轉得挺快,還真就給皇帝出了一個主意說,如果您怕底下人不認真,好辦,這奏摺都是大臣們用筆給寫的,人寫字總不免會有錯別字或者詞語用得不對,皇上每天只要隨便翻翻,找幾個錯別字或者別的用紅筆圈一下,底下那幫人看了肯定會以為皇上認真看過了,這樣自然就不敢糊弄了。道光對他的這個答覆據-說十分滿意,以後只要寡人不爽,就時不時照搬一次,省時省力不說,心情也愉快很多。可沒想到這底下人也不是吃素的,日子一久大家就看出了古怪。當然他們是不敢質疑皇帝的,大家集思廣益的結果是皇上老抓奏摺上的錯別字啥啥的,會不會是他老人家喜歡書法。於是為了拍皇帝的馬屁,一幫官員就跟民間傳說中穿破衣爛衫一樣鉚足了勁頭練習書法,希望拍皇帝馬屁,博取好感。

這類逸聞趣事就像道光的摳門故事一樣還有很多,再加上國人耳熟能詳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敗和《南京條約》都和這傢伙有關,似乎處處都在表明道光皇帝能力很差,是個平庸天子,並不懂得如何領導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筆畫惆悵 的精彩文章:

天啟大爆炸的秘密
重釋甲骨文「王」金文「士」,揭秘政府的書契起源和書契本質!

TAG:墨筆畫惆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