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注「非名校」學生,首先是不歧視

關注「非名校」學生,首先是不歧視

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白岩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他帶來的提案中,呼籲要多關注「非名校」的學生,「這個提案來自於『刺激』,我到一些非『雙一流』的高校,跟學生交流的時候,他們的不自信和自卑所給我的刺激是很強的。」讓他憂心的是,「這些非名校的學生絕對是中國未來建設的基石。但他們大學四年就在不自信、自卑、迷茫,甚至混日子中度過」,「他們的心理是我最在意的。」(3月14日《中國青年報》)

白岩松這條提案,很讓人感動,因為他道出了廣大「非名校」大學生的真實生存狀態,這是亟待引起關注、引起重視的。

畢竟,考入「雙一流」高校的大學生是佔少數的,「非名校」學生才占絕大多數,畢竟經濟社會發展是需要各種各樣人才的。高端人才不可少,基礎性崗位的人才同樣重要。說到底,所有大學生都是未來工作崗位上的勞動者,當有眾多非「雙一流」高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就不自信,那麼他們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時,就註定會將這種不自信帶到現實崗位上,從而有礙創造力、創新力的迸發或展示。這無疑是最令人擔憂的。

而細究「非名校」大學生這種不自信、自卑、迷茫的性格或心理的產生背景,當然源於他們最初的高考成績不理想,感覺比考入「雙一流」高校學生「矮一等」,內心滿是重重的挫敗感,始終擺脫不掉對自己、對前途的那種悲觀、失望情緒。家長、社會、學校,更是將這種負面訊號不斷施加於學生,久而久之,讓他們情緒越來越糟,自信心越來越弱。

那麼很顯然,要讓「非名校」學生從這種不自信的心理陰影中走出來,就必須從自信心培養方面出重拳、下實招。而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他們不歧視。

做到不歧視,第一要關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高校辦學行為中要拿出愛心,去除產業化,消除盈利屬性,最大限度呈現公益性、普惠性。飲食、住宿、學習、活動等方面,設施要儘力改善提升,費用要儘力降低減免,達到與名校持平,甚至費用更低。

做到不歧視,第二要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把學校、教師的愛心切實傳遞給學生。尤其重視發揮高校優秀學生典型代表的帶動引領作用,通過報告、座談、「手拉手結對子」等形式或措施,千方百計幫助學生科學規劃人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前途有希望,未來有亮光。當學生找到人生定位或坐標,自然而然就會迎回自信。

做到不歧視,第三要面向社會、面向用人單位為學生「牽線搭橋」,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崗位實踐活動,開拓學生視野,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提升專業水平,達到人人學有所長、學有所成,能夠在崗位上立足,勝任崗位工作,畢業後不論就業、創業不發愁。

經濟社會要實現科學和諧發展,必須基礎牢靠,良好運行。其突出特點就是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有人衷心堅守,人人都有職業崇高感、神聖感、使命感、認同感。這就需要廣大勞動者人人滿懷信心,否則,一切都是徒勞的。 賈志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者勇聲 的精彩文章:

「相親會」成「相『錢』會」,可以寬容
張浩洪│灤南延慶寺塔

TAG:善者勇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