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青年「每月吃土」正常嗎?揭露月光族背後的殘酷真相

香港青年「每月吃土」正常嗎?揭露月光族背後的殘酷真相

關注港漂驛站,關注港漂生活!

90後做了「月光族」?那有什麼好稀奇的!

佛系少年們說啦:讓金錢都隨風,都隨風,都隨風……那都是緣分!

內地不少朋友的消費觀念是:寧可每月月底吃土,也要月初隨性愜意。錢嘛,一切隨緣就好!

大漂最近看見一組數據,說香港年輕一代有1/4都做了月光族!

然而!今天大漂不是帶你噴港青的「浮誇」消費觀,而是要告訴你,香港年輕人們其實心裡苦啊!

具體怎麼回事,待大漂這就慢慢道來。

「月光族」消費觀調查

香港金融科技初創企業Gini在去年12月,對500名香港80後及90後年輕人進行「年輕一族的消費和儲蓄習慣」問卷調查,發現:

75%受訪者每月儲蓄只佔月薪一成或以下;有25%的人更是月或前已花光薪金的「月光族」;更有三分一受訪者甚至不知道將錢花在何處。

是的!不知道錢花哪兒了!

進一步調查顯示,90後這些「月光族」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年輕人儲蓄理財觀念薄弱,傾向玩樂型消費。年輕人們坦言月底前已花光薪金,儲蓄失敗全因愛外出吃飯及購物。

這裡就請各位牢記下面的餅圖了,

在受訪者中,有22%的人認為自己是因為經常外出用膳所致「月光」;18%人坦言因愛購物;另有16%人認為是因工資太低而難以儲蓄。

細心地小夥伴可能不服,「其他……那44%的『其他』是怎麼回事?」肯定還有別的原因!

稍安勿躁,大漂會在後文中揭曉。

咱們先接著說消費觀,如果每月工資有結餘,香港年輕人又會如何使用呢?

最多人表示會用作投資,佔32%;其次是旅遊(30%)、買房(24%),只有少部分人更傾向於奢侈品消費,如買名牌(6%)和買車(5%)。

你看你看,誰說香港年輕人不懂事!如果有錢了,人家首選可是去理財!

香港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主任陳福龍多年從事理財輔導工作,經歷過很多案例。他分析新一代儲蓄少的主因,在於月入少,但開支又多元化。

簡言之就是:掙得少了!誘惑多了

來,大漂帶你看組數據:

現在香港年輕人普遍月薪僅1.3萬(港幣,下同)至1.5萬元

租一間劏房(「分間樓宇單位」,又名房中房)要花5,000元

到茶餐廳吃一餐平均花55元,二人隨便到餐廳吃3道菜便要花360元

明白了吧,不少人月花80%至90%工資來應付租金、吃飯等基本開銷,入不敷出情況很常見。

此劏房入門口就是一張沙發床,旁邊便是馬桶。

調查顯示, 21萬人住劏房近三成小於25歲。

除了維持生活的基本開銷外,電話費、上網費等現代社會必要開支也比上一代人多。

而且年輕人理財觀念弱,很容易因為上網「數據流量量超額」等問題增加額外開銷,又從不記賬,連錢花到哪裡去都沒有概念。

據數據稱,香港平均每人擁有4.24張信用卡,許多年輕人要以信用卡透支或私人貸款來應付基本生活開支。

什麼?你說香港年輕人「月光」都怪他們自己?

大漂這裡就要說句公道話了,其實這裡面還是另有隱情的!

「月光」真相竟然是...

你知道嗎?香港90後年輕人大部分剛進入社會就已經背了一身債——學債

要知道在香港,大學生的學費負擔是很重的。

香港的八大資助院校(八大)學費,雖然自1997年起維持在每年42,100元不變,但2009年的「三三四」學制改革,大學課程由三年變四年,變相要多付一年學費。

這筆錢對於不少基層家庭而言,仍然是沉重的負擔。

所以很多學生為了支付大學的學費,會選擇「助學貸款」,坊間也叫「學債」,資助自己的大學學業。

目前香港學資處的「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俗稱Grant/loan)會為有需要學生提供資助或貸款,但資產審查較嚴、手續複雜,學生往往要交出海量文件,如各類財務收支證明、銀行戶口紀錄等。

即使花大量精力交齊所有資料,也不一定保證能夠獲批。

部分人可能因為家庭狀況特殊(如家人當散工難以證明收入、家庭關係不佳、擁有資產卻無法實際套現等),不能證明自己有實際的學費困難,落得被取消資格不獲資助的下場。

由於被擠出Grant/loan補助範圍,但書還是要讀!

部分學生只能轉而申請利息更高的「免入息審查貸款」,如果選擇15年還款,利息往往相當巨大,畢業後通常會被六位數字的債務纏繞,只能優先求穩找工作,遑論創業。

更慘的是,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收入中位數近二十年不升反跌。簡單來說,就是學歷上去了,但經濟狀況卻沒改善,還背了一身「學債」。

有團體就曾在2016年進行調查,發現約四成半有借學生貸款的大學生,一畢業便要背負11萬元以上的學債。

讀大學成本太高,學生要以一身債務換取一張學歷證明,「性價比」似乎不高,明顯和社會大力支持的「知識型經濟」理念背道而馳。

去年就有機構針對香港學債問題進行調查,發現近半大學生對償還學生貸款感到壓力大,如果以10分為滿分,有高達21.7%的受訪大學生自評還學債的壓力為8分

港人真實案例

受訪人1:從事營銷行業的陳小姐

需要償還學債的陳小姐覺得,免入息審查貸款和日常必要開支造成了自己不少壓力。

陳小姐目前從事營銷行業的工作,月入為15,000元。每月還款約2500元,需要5年半時間還清。

每月還款後,扣除每月必要的交通費和用膳的花銷,以及基本保險供款等費用,陳小姐只能夠剩下不足三分之一的收入。

而就這不足三分之一的收入,也不能存下來。

父母已年邁,學歷又不高,陳小姐還需要負擔家庭日常開支,成為月光族也是無可避免的事。

除了應付自己的生活,照顧回報家人也是開支的一部分

而陳小姐與周圍的朋友交流,類似她這樣的社會新鮮人不在少數。她認為,一味指責90後理財不善對於他們這個群體的人顯然並不公平。

受訪人2:初出社會的顏先生

和陳小姐一樣是90後的顏先生,初入社會工作,只要每個月還能剩下幾百塊就已經很高興了。

話說,顏先生以前念書的時候也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他一直夢想著畢業後大展宏圖,賺!錢!買!房!

可是當真正在社會上打拚之後,才漸漸覺得置業這個目標變的遙不可及。

他曾經親眼目睹大學同學因為償還學債壓力過大出現心理失常,但由於治療心理病的費用不菲,因此也對這位大學同學及其家庭都造成不少的衝擊。

顏先生盼望政府對學生的支持可以做得更多,因為學債並不單純是債務問題,背後可以引發的連鎖反應其實也需要整個社會去好好反思。

受訪人3:仍是大學生的王小姐

仍是大學生的王小姐認為,政府貸款的審查程序非常繁瑣,而且以家庭作為單位進行審查,使得目前的審查不能如實反映學生實際經濟狀況。

這也正導致,真正有需要的同學得不到經濟上的援助。

據王小姐了解,有經濟狀況欠佳的同學甚至需要以兼職及借生活費的方式以應付日常支出。

各國如何應對「學債」難題

大漂翻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發現,香港在教育方面的公共開支占生產總值(GDP)大約3.2%,低於全球平均值的4.7%。

而不少歐美髮達國家這一比例高達5%以上,以重視教育著稱的挪威、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更是超過7%。如果從大專教育的範疇來看,現時德國、芬蘭等都有國立大學免費的政策。

就連人均GDP不及香港一成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去年中也簽署法令免除國立大學學費。

連同圖書館費、計算機費、學生證費、入學登記費及學生醫療費等都納入補助範圍,據估計每年增加開支約200至250億披索(約31至39億元)。

杜特爾特認為此政策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財政負擔。

至於國債沉重的日本,也著手減輕大學生的經濟負擔。

根據去年安倍政府公布的「教育無償化」改革方案,2019年將消費稅稅率由8%上調至10%之後,每年所增加的5萬億日元稅收之中,會撥出4成投資教育。

其中政府會推動住民稅課稅標準以下(家庭年收入低於250萬日元,即約17.25萬元)的青年,國立大學入學金與學費全免,入讀私立大學也會有學費減免,另外也會擴充免償還獎學金的數量。

這也意味著,所有大學生的學費負擔都會得到大幅的減免。

香港可以如何破局?

反觀香港,如果大家有留意到最近的財政預算案,教育確實受到政府重視,與高等教育項目相關的項目大致有下列四點:

1.增撥20億元的經常開支,以進一步實踐優質教育。

2.建議撥款二25億元,推行第八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為獲公帑資助的10間專上教育院校開拓經費來源,促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提升教育質素。

3.為持續進修基金額外再注資85億元,同時資助上限由每人1萬元增至2萬元;將申請年齡上限提高至70歲,並撤銷申領的時限和次數限制。

4.預留10億元予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未來工作。

不難發現,預算的側重點主要還是放在「提升教育水平」上,而對學生群體的財務困難考慮不足夠。

其實鑒於目前香港財庫充盈,為了鼓勵「高等人才」,高等教育這筆開支只要多付出一點,就可大大減輕年輕人的負擔。

如此既有助紓減年輕人怨氣,更重要的是:無學債之憂的年輕人可更放膽創業,實現社會經濟和個人的雙贏,可謂事半功倍。

當然,大漂相信香港政府一定也有自己的考量,也期待未來會有更多利於年輕人的發展的政策出現。

畢竟光陰飛逝,解救80、90後們於「月光族」的水火之中,需要爭分奪秒。

圖文來源於橙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漂驛站 的精彩文章:

TAG:港漂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