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名畫五入宮廷卻次次被盜,最後在垃圾堆里被起出來,讓人感慨

古代名畫五入宮廷卻次次被盜,最後在垃圾堆里被起出來,讓人感慨

說到《清明上河圖》,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它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地位,想到它那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可鮮有人知的是,這樣的一部傳世名畫,經歷卻是極其坎坷,它曾經五入宮廷,卻次次被盜,最後幾乎是在垃圾堆里被發現的。咱們今天就來說一下這幅千年名畫的傳奇經歷。

說到它的來歷,還得從他的作者張擇端說起,他是北宋時期有名的畫家,宋徽宗的御用文人。宋徽宗在政治上雖然不怎麼的,可在文化藝術上是個絕對的大行家。張擇端用自己的筆法把當時東京汴梁城的景象濃縮到了一幅畫上,畫好之後就把它獻給了宋徽宗。徽宗皇帝見到這個,大讚水準之高,並用自己發明的瘦金體親自題名「清明上河圖」五個字,蓋上雙龍小印。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1127年,北宋發生了靖康之變,徽欽二帝都被虜到吳國城坐井觀天去了,汴梁城慘遭血洗,《清明上河圖》也隨之流落民間。

後來在民間幾經易手,又到了元朝的皇宮裡面,可由於元朝的統治者對書畫的鑒賞能力明顯不如北宋,所以很多時候就真假不分。當時有一個宮廷的裱畫將見有機可乘,就找個機會把這個《清明上河圖》給掉包出來了,就這麼的,這幅畫又流落到了民間。

到了大明嘉靖年間,權臣嚴嵩不僅迫害政敵,隻手遮天,而且還強取豪奪。他派人到民間四處搜羅《清明上河圖》,甚至不惜弄死收藏者而把此畫據為己有。嚴嵩倒台之後,他的家產悉數被炒,《清明上河圖》也再度被收入皇宮。

到了萬曆年間,大太監馮寶又把這幅畫給弄到了自己手裡,為了掩人耳目以避追查,他還特意編出了小太監偷畫不成而被雨水毀壞的離奇故事。可即便這樣,他的好日子也沒持續多長時間,萬曆親政以後,馮寶被抄家,《清明上河圖》卻散落民間不知所蹤。

一直到嘉慶初年,乾隆爺做太上皇帝的時候,湖廣人民起兵反清,這就不可避免地牽涉到了已經過世的湖廣總督畢沅。嘉慶皇帝認定他在職期間「失察貽誤,濫用軍費」,就把畢家的官職都拿下,家產盡數抄沒入官,其中就包括這幅失散已久的《清明上河圖》,就這樣,這幅名畫又回到了故宮當中。

直到1912年溥儀宣布退位之後,由於滿清皇族依然在宮裡住著,所以《清明上河圖》的位置也絲毫沒動過。後來溥儀為了替自己出國留洋攢經費,經常以賞賜為名讓溥傑把大量的珍貴文物和字畫帶出了皇宮,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後,溥儀就帶著那些字畫到了天津,就這樣,《清明上河圖》一直在天津呆了七年多。

1932年,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邀請溥儀當皇帝,溥儀走的時候也沒有忘記這幅畫。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溥儀倉皇出逃,後來在途中被蘇聯紅軍抓住,他隨身攜帶的《清明上河圖》也被當做戰利品收藏在了東北博物館中。

一開始的時候沒人注意到這是《清明上河圖》,直到1950年的一天,一個叫楊仁愷的文物研究院在一大堆殘破的書畫中清點文物時發現了它,憑著他多年文物工作經驗斷定:這是真跡!於是趕緊把這幅畫調到北京讓專家集體鑒定,最後得出結論,印證了楊仁愷的想法:這的確是人們尋找了多年的張擇端真跡!

後來中央政府又下令,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珍貴文物都調回到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自然也不例外,就這樣,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聲聊名著 的精彩文章:

古代公主的生活不是一般的不如意,絕大多數一生不幸福,為什麼?
民國第一才女,卻愛上了一個漢奸,最後晚景凄涼

TAG:曉聲聊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