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郃明知道諸葛亮會留下了伏兵,為何還輕易被射殺?原因不簡單

張郃明知道諸葛亮會留下了伏兵,為何還輕易被射殺?原因不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21期 文/無常奉天玉)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曹操麾下不但有諸多擅長運籌帷幄的謀士,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也不少。在武將中,除了他的嫡系領之外,最出眾的便要數五子良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這五人中,又以張郃的軍事才華在曹魏中後期表現最為出眾,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到:「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然而這樣一個用兵的行家,最終卻在明知敵人會設伏的情況下,遭遇伏兵,終被射殺。這是怎麼回事呢?

令張郃死於沙場的一戰,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當時負責抵禦諸葛亮的主將,是司馬懿,張郃則是司馬懿麾下的將領。當諸葛亮因糧盡而退兵的時候,司馬懿派張郃率兵追擊,張郃用兵法反駁說不能追擊,他認為諸葛亮一定設下了伏兵。可是官大一級壓級人,在司馬懿的強硬要求之下,他還是率兵出發了。結果也正如他自己所料,諸葛亮的確設下了伏兵,並射中了他的右膝,他則在這一戰場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張郃不是傻子,他不可能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斷,故意搭上自己的性命,那麼,他為什麼會在明知有伏兵的情況下,還中計身亡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蜀軍的武器,威力太大

《魏略》中提到,蜀軍是在高處設伏,並使用了弓箭和弩等武器。要知道,蜀軍的弩是經過諸葛亮改造的,被稱為損益連弩,又稱元戎,以鐵作箭頭,射程遠,威力大,而且還可以連射。面對這等神器,就算張郃有所準備,估計也很難起到什麼作用吧?

二、張郃被射中的是膝蓋,並非要害

另外,張郃被射中的地方是膝蓋。眾所周知,古代的名將上戰場拼殺,主要保護的還是自己的要害,例如頭部、心臟、雙臂等,沒有人會特意去保護膝蓋。所以,就算張郃提前料到了蜀中的埋伏,也做好萬全的準備,他也想不到自己會因被射中膝蓋而死。

三、司馬懿的逼迫

在軍隊中,軍令如山倒,作為一代名將,張郃應該是深諳這一點的。因此,當司馬懿下達了追擊的命令之後,他就算明知前方有伏兵,明知此去九死一生,也必須全力追擊,沒有反抗的餘地。所以,在追擊過程中,他不可能故意放緩追擊速度,探清伏兵的範圍,然後慢慢謀劃,他能做的,僅僅是衝過去,於他而言,不死是幸,戰死是命。所以就算明知有埋伏,他還是遭遇了伏兵。

四、為自己的名聲和後人考慮

當然了,除了這些不可抗因素之外,張郃主動求死也是有可能的。張郃雖征戰一生,卻並非莽夫,相反,他的智商很高。當司馬懿逼迫他出兵的時候,他或許已經明白了司馬懿的想法,那就是除掉他,並清楚的認識到了,如果此戰他不死,司馬懿也不會輕易放過他,甚至會給他安上一些罪名,讓他在去世之後背負罵名,甚至連累後人。可是如果他死在了沙場之上,那便是烈士,是曹魏的英雄,其後人只要不作死,就不會遭遇不幸,反而會受到蔭蔽。在懷有這種想法的情況下,已經年邁的張郃,或許是慨然赴死的。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張郃在追擊諸葛亮的時候,明知對方一定會設有伏兵,最終還是被射殺了,這既可能是因為不可抗因素,也可能是他看透了司馬懿的心思,主動赴死。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集注》《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此二人都是惡霸出身,卻成江東名將,一人嚇哭關羽,一人擒殺關羽
此人是蜀漢一位良將,深謀遠慮,曾獻一計,劉備不聽,卻斷送天下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