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沒有副作用,這話中醫從來沒說過!

中藥沒有副作用,這話中醫從來沒說過!

提起葯,有治療作用,也有副作用,任何葯都是這樣,無一例外。葯,用得好,救命;用不好,要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用藥安全問題,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試想,在缺醫少葯的年代,有必要有精力來管這些事嗎?

當然,提起副作用,首先想到的就是化葯,也就是利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藥物。化葯的副作用為何如此受關注?一方面是用的人多,且在說明書上寫的明明白白,但是,這些副作用不乏被有心或無心的人故意放大。無心者,是因為不懂,看到不良反應這一項只要寫了字,就誠惶誠恐,殊不知這些能上市的能拿出來賣的,是砸進去了多少錢,做過多少臨床前和臨床試驗的!有心者,唯恐天下不亂,到處煽風點火,就像網路「水軍」一樣。

另一方面,用藥者不遵醫囑或不看說明書,私自停葯、加藥等。比如,一天三次,中午忘了吃,就晚上加倍;病情剛好,就停葯,然後複發,變得嚴重了,直接加倍;隨便買,隨便囤,只要生了病,從頭試到尾,實在不行再去醫院……你敢說,這些事你沒做過?

其次,電視廣告和一些媒體失去良心和道德,近十年來,打開電視你要說沒看到保健品的廣告,那你怕是看的CCTV新聞哦!!!這些廣告把中藥神化、無毒化,試問這些人有幾個是真正的「專家」,而不是「磚家」?

最後,就是西醫黑和中醫黑之間的鬥爭,西醫黑永恆的話題就是西藥的副作用,而中醫粉一直以中藥無毒副作用而自豪,這些人不少是「兩面派」,粉完西醫粉中醫,黑完中藥黑西藥,說白了,就是想把這潭水攪渾,其目的有二:一是亂中謀財,越亂越好;二是因為無知,本來就不懂,聽信網路傳言,然後假裝「磚家」,當然要不停黑或粉,以防「磚家」的假帽子被揭開。

但是,中醫從來沒有說過中藥沒有副作用。至少,以下幾方面是無法否認的:

1.中藥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土壤、水、大氣污染是主要原因,但是地質因素也不可忽略。重金屬進入人體後,會與體內酶蛋白上的巰基和二硫鍵牢固結合,使蛋白變性、酶失活,組織和器官出現結構和功能上損害。《中國藥典》對山楂、丹參、白芍、白礬、甘草、石膏、煅石膏、玄明粉、地龍、芒硝、西瓜霜、西洋參、冰片、龜甲膠、阿膠、金銀花、枸杞、黃芪、鹿角膠、滑石粉等20餘種藥材是有重金屬限定的。如規定山楂中鉛不得過百萬分之五;鎘不得過千萬分之三;砷不得過百萬分之二;汞不得過千萬分之二;銅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

這裡,要提到的就是冬蟲夏草,因為砷超標已經被踢出保健品行列了!

2.農藥殘留問題:現在的中藥都是規模化種植了,幾無野外採的藥材了,所以農藥殘留不可避免。像大規模使用的農藥六六六、滴滴涕、五氯硝基苯,《中國藥典》都是有規定的。如甘草、黃芪中六六六(總BHC)不得過千萬分之二;滴滴涕(總DDT)不得過千萬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過千萬分之一。

3.黃曲霉毒素:這種毒性物質在發霉的花生、玉米種是常見的,但是中藥材腐霉也會有。像桃仁、牛膝、天冬、玉竹、黃精、陳皮、當歸、甘草、白朮(zhu)、胖大海、酸棗仁、葛根、山藥、知母、麥冬等常用中藥在貯藏過程中易霉變。如《中國藥典》規定,桃仁每1000g含黃曲霉毒素B,不得過5μg,含黃曲霉毒素G2、黃曲霉毒素G1、黃曲霉毒素B2和黃曲霉毒素B1的總量不得過10μg。

4.二氧化硫殘留問題:中藥材越是長得好看,準是用二氧化硫熏過的。殘留的二氧化硫對人體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有嚴重損害。但是限量難定,2011年6月,葯監局公開徵求的意見是,山藥、牛膝、粉葛等11種傳統慣用硫黃熏蒸的中藥材及其飲片,二氧化硫殘留量不得超過400 mg/kg;其他中藥材及其飲片的二氧化硫殘留量不得超過150 mg/kg。

5.腎毒性:必須要提的就是馬兜鈴酸,這類中藥長期使用會引起腎損害,表現為腎進行性快速纖維化並伴有腎萎縮,國外稱之為「中草藥」腎病。《中國藥典》2005版開始不再收載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藥材,以相應品種替代。目前還在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是細辛,《中國藥典》規定,按乾燥品計算,含馬兜鈴酸I(C17H11O7N)不得過0.001%。

6.肝毒性:吡咯里西啶生物鹼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可致肝細胞出血性壞死、肝巨細胞症及靜脈閉塞等。菊科、紫草科、豆科、蘭科、後殼科、玄參科、夾竹桃科、百合科都有,代表藥材是千里光和野百合。《中國藥典》規定,千里光按乾燥品計算,含阿多尼弗林鹼(C18H23N07)不得過0.004%。

7.其他毒性:如麻黃中的麻黃鹼、洋地黃中的強心苷成分、烏頭和附子中的烏頭鹼成分,如果過量都是有毒的。《中國藥典》規定,制川烏含雙酯型生物鹼以烏頭鹼烏頭鹼(C34H47N011)、次烏頭鹼(C33H45N010)和新烏頭鹼(C33H45N011)的總量計,不得過0.040%。

中藥從來不存在無毒論,都是「有心者為之」。有人常常把「是葯三分毒」掛在嘴邊,那麼回過頭來想想,這句話是古已有,還是今流傳?

用藥需謹慎,如您覺得以上內容有理,轉發或評論均可,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問之 的精彩文章:

TAG: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