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荊軻如果刺的不是秦王,名氣一定被這此人蓋過!

荊軻如果刺的不是秦王,名氣一定被這此人蓋過!

史記.刺客列傳里,一共有五名刺客,因為司馬公偏心,加上秦始皇這個大IP加成,荊軻無疑是最耀眼的一個。

荊軻刺秦

但如果仔細推敲,發現五人另一人綜合評分不弱於荊軻,這人就是刺殺趙襄子未遂的豫讓。

首先,兩人都是死局,刺殺趙襄子和刺殺秦王,相當於是選擇被手槍殺死還是選擇被原子彈炸死。

其次,兩人都不是為了自己或者後代謀利益去刺殺。

再其次,兩人完全可以選擇不執行刺殺。

這些都是相似點,但其它方面有兩項豫讓佔優,首先就是動機。

豫讓刺趙:匕首有點大

我們把豫讓刺趙襄子的故事簡單重複一遍。

故事背景是晉末,晉國有四大家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其中智氏最強,韓、趙、魏經常受智氏欺侮,趙氏最先反抗,智氏的智伯聯合韓氏韓康子、魏氏魏桓子攻打趙氏趙康子,趙康子節節敗退,最後退到晉陽,被三家包圍。

情勢危急下,趙氏聯合併非真心幫助智氏出兵的韓、魏兩家,裡應外合,兩方夾擊,將智伯殺死。

豫讓就是智伯的一個門客,之後,豫讓化身為奴隸再趙襄子宮中實施一次刺殺,被趙襄子提前察覺,將豫讓活捉,但趙襄子被豫讓品格感動,放了豫讓。

因為身份暴露,豫讓又用「漆身」這種痛苦的方式改變外貌,用「吞炭」這種更痛苦的方式改變聲音,第二次再某座橋下刺殺趙襄子,仍然被趙襄子活捉,這一次趙襄子殺了他。

故事很短,但信息量很大,我們把豫讓和荊軻做個對比。

這個我也不知道是誰

我們先說豫讓的動機。

豫讓的直接動機很明顯。

」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智伯是自己的知已,所以,自己要替智伯報仇。

但豫讓還有第二或者是隱藏動機,這個動機反而是最有逼格的。

豫讓第一次刺殺失敗,因容貌已顯,再次刺殺必須換個外觀,於是「漆身為厲」就是把臉皮都弄爛了,讓別人認不出他來。

他妻子都認不出他了,但他一個朋友卻認出來了。

他的朋友勸他,既然趙襄子放了你,說明他惜你的才能,何不利用這點假裝投靠趙襄子,然後找個機會幹掉趙襄子。

這個主意的確不錯,而且成功可能性極高,豫讓的回復,就是他的第二動機。

「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我這麼狼狽,就是要警告後代那些不忠心的臣子,你想讓我先當趙襄子的臣子,然後再以不忠心臣子的身份殺死趙襄子,我是不會這麼做的。

車軲轆,你考慮過馬的感受嗎?

關於第二動機,一會要著重說明,我們換成荊軻。

荊軻的動機呢?

從荊軻遊走列國來看,更像一個不得志的略有些文才的武人,最後他來到燕國 。

「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天天和殺狗的和玩音樂的在一起玩耍喝酒,樂夠了就哭會兒。

這是典型的不得志的表現。

這時候燕太子丹出現,燕太子丹經過中間人層層介紹,把荊軻待為上賓,然後請求荊軻刺秦。

不太喜歡他,砍小姐姐玉手

「燕小弱,數困於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刺殺之。」

荊軻先是拒絕,太子丹「固請毋讓「後,荊軻才」然後許諾」。

接下來太子丹「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這裡可以看出,太子丹很實在,很坦白,完全是以燕國或者自己的利益來請求荊軻去刺秦,尊荊為上卿也是利益交換的一種付出。

供荊軻吃喝玩樂很長時間,秦軍攻破趙國,大軍到了燕國南界。

太子丹害怕了。

「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意思是,兄弟,我花了大把銀子,供你吃喝玩樂這麼長時間了,秦兵都打到家門口了,我雖然還想陪你玩下去,但時間好像不夠了耶!

這時候,荊軻開始行動了,得到樊的人頭和燕督亢之地圖加上徐夫人匕首,啟程去秦國。

其離別情景極其悲壯。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送別時的易水 那天下霧

但這些悲壯卻改變不了一個事實。

燕太子丹對荊軻的好是出於利益,而且他付出的那些和荊軻的性命一比太不值一提了,這就拉低了故事的評分。

而智伯對豫讓「甚為尊崇。」更能打動人心。

整個過程下來,荊軻更像一種不得志的人,忽的得到某人的極度熱情,雖說這種熱情帶有非常功利的性質,但自己還是很感激,於是決定做點什麼。

所以,荊軻的動機逼格,較豫讓要差一大截。

現在我們在回到豫讓的第二動機。

「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我這麼狼狽,就是要警告後代那些不忠心的臣子,你想讓我先當趙襄子的臣子,然後再以不忠心臣子的身份殺死趙襄子,我是不會這麼做的。

這個是什麼?

制定行業潛規則啊!引領行業新潮流啊!

中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忠」在這一刻開始發芽。

「仁、智、禮、義、信」沒有忠。

「忠臣不恃二主」

「盡忠。」

「忠孝兩全。」

所有我們熟知的關於「忠」的辭彙都是在這之後產生的。

豫讓刺趙襄子失敗,產生了中國文化中「忠」這個大IP。

荊軻刺秦王呢?

義?好像看不出來?

勇?戰國不缺的就是勇。

我是想不出來。

最後,我們看這兩次刺殺的衍生產生。

句言名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個中國人都會吟唱。

但是———「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

我靠,簡單一個金庸手法,一個古龍門派。

喜歡豫讓。

豫讓想像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歸去鳳池誇 的精彩文章:

讓人淚奔的趙氏孤兒,左傳版本竟然是這樣的!
一個戰死沙場的將軍,卻被笑話了二千多年!

TAG:歸去鳳池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