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釋:經文第二章中這樣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其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在這裡老子旨在說明一個定理,即自然界中事物和觀念的任意發生髮展都必然會促使或生成與之性質相對立的事物和觀念的發生髮展,或者說自然界中任意事物與觀念的發生髮展都必然的促使了否定自身的那些事物和觀念的發生髮展。冬日人們會近火,夏日人們會嗜冰,久亂會思安,久寒會思暖。人類為了代步,發明了自行車,馬車,人類又嫌自行車,馬車慢,後來又發明了汽車,現在汽車遍地都是了,人們卻要朴歸真,倡導綠色出行,主張步行和自行車出行。這個定理真確無疑。在這一章里,老子用具體社會現象作為例證來進一步說明這一道理。

「大道廢,有仁義」。這裡的大道指的是維持社會安定和平的政治和文化的基礎,大道廢說明社會已經陷入了混亂的狀態之中。例如在周代,周王室的勢力強大,所以它能分封眾邦,形成一個以周王室為權力中心的多國聯盟的政治結構,再加上禮樂文明的倫理和律法的文化結構,造就了一個強大興盛和平安定的局面。但是到了周朝末年,周王室逐漸衰弱了,群龍無首,眾邦都想取而代之,禮的那套規矩被人有意冒犯、摒棄,傳統的道德和律法的約束失去了效力,新的道德和律法的規範還沒有建立,列強爭霸,戰亂紛起,民不繚生。社會便因此而陷入了混亂之中。那麼這個過程就叫做「大道廢」。「大道廢」了,就產生了混亂的局面,君非君,臣非臣,以前高高在上者,忽然間便墜入了深淵,以前的卑下者,卻能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總之天下沒有了規矩。這是社會混亂的一面,但是這個社會仍舊會出現團結的一面,只是使這個社會維持局部團結的力量不再是公共權力和公共信仰而是仁義。而在大道存的狀態下,仁義作為維繫社會團結的作用不凸顯或是很次要的。但是大道廢了產生的混亂便促成了仁義的發生髮展。孔子的學說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社會政治現象在精神文化領域裡的反映。

「智慧出,有大偽」。如果社會上湧現出了一股智慧的力量,人類因此而獲得了某種進步,但伴隨著這個進步的同時,必然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能夠導致我們更大災難的事物。這是因為智慧的能量不僅會被用於對於人類有益的事物上,也會被用于于人類有害的事物上。比如鐵器代替銅器,社會生產力水平無疑會因鐵制工具使用而大提高,但是鐵制的兵器也會使這個時代的戰爭比以往更殘酷,更慘烈。大工業文明豐富了我們的生產生活,使我們應有盡有,但是它也帶來了地球上生態環境的破壞,全球溫室效應等一系列足以危及人類生存環境的重大問題。科技文明更是如此,它帶給了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了計算機病毒、核武器等這類事物。科技便利了我們,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所有這一切都可能因為核武器而在一朝一夕間毀滅殆盡。這即是「智慧出,有大偽。」

在普遍六親不合的社會體系里,總會產生出對於孝慈以及對於孝慈的呼籲和標榜,久亂會思安,久寒會思暖與此同理。這即是「六親不合,有孝慈」。

如果國君被奸臣亂黨迷惑控制而導致朝政腐敗,則必然會湧現出忠義賢臣與之抗衡,欲撥亂反正,還國家一個青天白日,歷史上這類實例亦是不勝枚舉。商代妲已媚惑紂王,就出現了微子,比乾等賢臣;南宋理宗沉溺於聲色,寵信妃子和宦官導致政治腐敗,度宗即位更加昏庸荒淫、不理政務,則有文天祥、李芾等正直良臣;明朝魏忠賢禍國殃民,則有楊漣、高攀龍,劉鐸等賢臣義士。這即 是「國家昏亂,有忠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德經》導讀 第六章
老子《道德經》為什麼先講道後講德?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