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中國山水畫中點景舟船的意象表達

論中國山水畫中點景舟船的意象表達

【摘要】中國傳統繪畫是我國繪畫藝術中的瑰寶,也是富有意象表達的突出體現。「舟船」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畫藝術中富有現代藝術情感和時代特色的情境再現,是深度體現生活軌跡層次,表達作品問世高度,體現中國繪畫藝術生命表達,融合和傳遞新的時代精神特色和發展動力,具備繪畫創新發展的動力支持。中國傳統繪畫中山水畫點景「舟船」,不僅表現了繪畫者的情懷,同時具備禪意、寫意情懷及其中國畫點景藝術情懷,且在畫面應用中具備適用性優點和特色化證明。

【關鍵詞】中國;傳統繪畫;點景;舟船;意象表達

明袁宏道《答李酉卿書》: 「丘大狼狽乃爾,恐閻羅亦用他不著,留與世間點景而已。」舟船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古代出行中的重要著力點。從行駛條件來講,具備穩定性、遮風避雨性和持續性良好的特性優勢,舟船行駛中的廚具配備和行李安放,形成了中國傳統意象表達中的「天涯遊子漂泊情懷」,並在生活、生產和實踐中,成長為富有現代深意的棲息地和「心靈歸期安放之所」。舟船的意象表達中,某種程度上彰顯了文化歷程階段中的「家」的色彩。唐代詩人王維抒發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的詩韻中,更是以現代工匠技術與古代繪畫藝術完美結合的寶鑒,且在古代場景創設和空間維度及其不同歷史階段的研究中以點景藝術的神韻傳遞出盛世階段的社會歷史文化風貌[1],並最終獲得以意象表達傳導的濃郁國學底蘊。

一、中國傳統繪畫點景在山水的功能意義

中國畫立足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透徹的分析,也是現實與藝術融合的正確判斷,作為民族精神的濃縮,是時代最好的生命之源,也是以藝術創作的形態和多樣化的方式豐富民族性的神采體現。中國畫創作中,將傳統文化濃縮成具有民族精魂的有生命力的存在。中國畫創作與發展中傳統文化以其藝術創作的形態和方式豐富了人文內涵和色彩變更。通過濃縮的中國傳統民族存在,真正應用傳統的中國的文化並將其借用西方文化的形式和語言,去探尋中華文化的生存本質。其被濃縮作用不僅代表了整個東方繪畫母文化的中國畫根本,同時也是中國畫創新與現代化發展中精準定位的體現。

山水畫是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點景在山水畫中占的比例雖然不大,但其在山水畫中的意義是重大的。點景隨著山水畫的發展,在山水畫藝術規律、藝術特點的大前提下也具備了其自身更突出的特點。點景在傳統花鳥畫構成中的作用,著重論述其在構圖、色彩、意境中的關係。

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一葉孤舟、深山空谷、清溪幽澗、飛瀑流雲等自然景觀是畫面是山水畫中佔據篇幅較大的畫面,也是中國傳統畫的靈魂和意境所在,在相關的山水畫發展歷程中,具備深入探究和發展歷程價值,並在直接程度上實現了對游者的情懷和歷程更具價值。

在傳統中國繪畫中,舟船作為畫面點景要素的配角出現。具備海上漂零之物,無所依託但卻有著質樸、淑清、從流飄蕩的獨特品性。在作者的文化意象表達中,被賦予特定的「飄泊不定的漂泊意象,別離時的傷感與惆悵的離別意象,洒脫、自由自在翱翔於天地間的自由意象,以及遠離世俗喧囂,笑傲江湖間,追求心靈釋放與解脫的隱逸意象」。從作用來講,意象承載和維繫著畫者的獨立人格與理想追求,並在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寄託中,形成了特定元素構成下的寓意價值和靈魂主導所在[3]。

二、 點景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情感補償功能

點景舟船的畫面運用,具備小小的點綴效果,以「舟船」的事物傳導出畫家本身的審美意趣,並在相關的技術性研究價值中具備當代審美情懷和功能意義,並在直接程度上以價值和美化審美關係及其精神的情懷追求,最終在山水畫作中抵達一種「無我」「本我」「有我」的超凡意境,並從靈魂內心深處傳達當代山水畫作的啟示。通過點景人物把自然山川完全接納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中,並通過與山水的交融,把自己生命的本真性全面開啟、顯露出來,最終復歸筆墨山水間實現情感世界的補償。

中國傳統繪畫點景「舟船」的意象表達大而化之,就是表現一種恍惚之象,迷遠之象, 主題空間,意境,寫意,抒情,表意能闡述的意象表達之美。以山水為背景衍生的專題畫作如《陽關圖》、《盤車圖》、《溪山行旅圖》、《關山行旅圖》、《畫帳遠帆》等。以山水樹木為背景,以舟船、盤車、馬驢、駱駝等為交通工具,描寫行人在旅途中的情景。具備離情別意和愛國情思[4]。陸路絲綢古道上的敦煌石窟,以豐富的水上交通工具舟船形象,其中有的是從一人到數人划槳擺渡的一葉扁舟,有的是揚帆出海的商船。以造型來看,有飄板、橢圓形船、無帆小船、帆船、雙尾船、樓船等數種[5]。現存日本的三幅《宋代海船》繪畫即為佐證。在公元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的時候,中國海防力量強大[6]。蘇軾《寶繪堂記》看古代文人參與書畫活動的文化心態中所提出的"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以進取之舟船寓意結病之禍源[7]。 嶺南海島先民的海上生活在船舶形象圖案的陶器與岩畫等出土遺址中表現出來,對嶺南地區的珠江與黃河、長江共同孕育了中國的舟船文化和文化氣息傳承,具備生動性和形象性特質[8]。《中國航海史基礎文獻彙編(圖畫卷)》中的代表作品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清宮院本《清明上河圖》、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等,以舟船意象表達,展現了作者想要表述的情感[9]。

三、中國傳統繪畫舟船意象表達實證分析

(一)文人畫水墨意象

中國畫具有寫意性,特徵。以文人畫水墨最為崇尚,無論是從意象造型還是不從基礎得意忘形之作。在作者的情感和主觀表達中,傳遞中國畫作者的情懷。「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在借舟船抒發文人的情感表達中,體現了追求抒情寫意風格;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集中體現出畫家多方面的文化素養;注重詩意的風格特徵。

傅山《山水圖》被清代張庚品評為《國朝畫征錄》卷上稱傅山「善畫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勝。墨竹亦有氣。兼長分隸書及金石篆刻」[2]。元明清時期的繪畫藝術中,融入了士大夫階層的情感,也在畫壇中成就了自身的主導性地位價值,無論是畫作中以「舟船」詩、書、畫的密和性,還是畫家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氣」,重視畫家主觀意興和思想感情抒發和寫意手法表達。以廟宇、牌坊、寺塔、宮殿、小橋、棧道等,表達作者的盛世情懷

(二)超脫的禪意

點景,用一詞一語點出景物的特徵和意境,以增加風景的魅力和色彩。在我國傳統園林藝術中一般用對聯、匾額將景物精華以典雅美妙的文學語言來形容,啟示遊人覽景而生情的情感表達。傳統文化儒釋道與意象造型聯繫結合中,藉以表達畫家的真實情感表達。擱船尖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聖地,如果將「道」比喻成一艘永不沉沒、永不破敗的大船的話,針對儒釋道的不同層次。就可以保有道家坐船後達到的輕鬆自在和任意漂流之感,並在相關的靜心和潛心表達中成就了身心與宇宙同步進行的情懷。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具備陰陽平衡的「中庸之道」由此可見一般。孫子兵法儒釋道,智慧人生學問深。不急不燥,穩重行得萬年船。中華文化博大深,融會貫通真功夫。心明眼亮看得准,十年修行學一招。

中國傳統繪畫點景「舟船」的意象表達的過程和感悟,也使我們更加敬天畏地,感恩大自然。超脫的禪意是天地之間的精華、是吸納日月星辰風霜雨露之精華、春夏秋冬的更替輪換,有倖存於世間並推而廣之的生存依存之純粹。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詠嘆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古人所追求的「及時行樂」和精神價值的深度反思。

先秦兩漢時期,中國繪畫基本上屬於百工之一的特殊國家技術人員,隸屬國家政府王朝,作品的主題思想由王朝政府的主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來決定繪畫的題材和內容;後世高考的命題作文或者明清時期的八股文,作品的內容,題材,著色,尺寸和人物造型,必須符合特定的需求和目的,更多的融入了政治色彩;官僚大儒如劉褒,張衡,蔡邕等,他們的繪畫遠元素中,通過藉助創作工具與文字書寫的共同物質基礎的優勢,逐步開始走入知識分子的視野和生活;漢末的戰亂格局,三國的互相傾軋,西晉的八王之亂,東晉的偏安,五胡十六國的紛擾,群雄中原逐鹿;更多的是道家的隱逸之氣。

(三)下筆如有神——中國畫意象的闡述

相較於西洋畫而言,中國畫最明顯的特徵是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神」的表現體現在講究畫面的整體和概括上。無論是藝術手法還是藝術分科和構圖用筆以及著墨或者敷色來看,在細膩的筆觸上,有著得心應手的體會。人物、山水、花鳥作為三大畫科,以描繪對象的類別和特色,突出了畫風的清奇和歸類的詳盡。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

中國書畫對"骨法用筆"的重視程度,通過對山水、人物、花鳥三大科物象來確定自然規律,自然界萬事萬物凡是生命,力量骨感是它們共同的神態,小草看似柔軟,近觀葉葉挺拔。舟船藝術「千帆過盡,斜暉脈脈水悠悠」。鑒於傳統中國畫是一種特彆強調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大於繪畫本身的涵義,這就是它的特殊性,因此也給中國畫藝術家提出了高品位的文化素質要求。中國畫題詩或文的內容極為豐富的,詩文、書法和繪畫完美結合在一起,稱為「中國畫三絕」。用墨以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干墨法、蘸墨法等五種為主,傳導出新的情懷意境。

中國畫意象的闡述中,中國畫著色多從物象固有的本色出發,而不計較光的影響和變化。雖然有時著色也有濃、淡、干、濕之別,但目的不是表現物體的光感而是為了破除板滯,以求形象生動和意境深遠之美。

四、中國山水畫中點景舟船的意象表達對當代的啟示

對於現代繪畫創作而言,實施「游天下奇山勝水,探微取真,綜合萬象,表達畫者自身的感受,讓觀眾接受美的陶冶」的精神追求,在現階段的努力嘗試和繼承發揚中,需要現代創作者融合中國畫的創新機制研究,在傳承中發展和創新。今天這樣一條浩浩蕩蕩的藝術大河,中國畫「點景藝術」作為其中的重要一員,除了要求中國畫家要對自身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外,還要藉助諸如「舟船」等點景的理性基礎設計之美,來達到創新意識,產生新的藝術思維。在承繼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中,以全新的藝術形式代替古老陳舊的藝術形式,進一步推進中國畫向前發展。傳統文化作為期間的重要和核心部分,實踐經典中的傳承和飛躍式的發展,除了思考其深刻的人文內涵外,還更多的需要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成分加以繼承和創新。

對於當代繪畫,點景把自然山川完全接納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中,並通過與山水的交融,把自己生命的本真性全面開啟、顯露出來,從功利的"無我"世界抵達本真的"有我"之境,最後進入復歸"無我"入道的澄明境界。看似微不足道,卻表達了畫家隱藏至深的情感從美學的角度深入剖析點景人物所具有的思想意蘊,會發現以文人士大夫為主要創作群體。作為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附屬物,點景更是作為一種情感體現,是在山水畫當中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有寫意的、兼工帶寫的、沒骨勾畫等等繪畫精髓。

結束語:

中國傳統繪畫畫藝術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文化傳承和發揚中,以文化發展和創新之美,以藝術長河優勢發展路徑,以畫作精品展開和文化內容深度研究中的價值所在,表達中國繪畫的藝術氣息。對於轉型和發展中,具備創新思想和人藝術思維能力的情感表達和藝術形勢的傳承發揚,無不從功底到核心內容思想變遷中獲得承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特色中的「舟船」點景,以星星之火燎原中國畫當前形勢,並在深刻的反思和人文內涵中傳遞了重要的思想核心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羅斌.古船匯長河詩畫兩相宜[J].航海,2016,(04):17-18

[2]南凱.亭台水榭與江山臥遊[D].西安美術學院,2016

[3]王玉玲,孫瑞強.載道而行——淺析傳統中國繪畫中的「舟船」意象[J].太原大學學報,2015,16(04):108-112

[4]朱衍美.中國古代行旅題畫詩研究[D].江西科技師範大學,2015

[5]王進玉.敦煌壁畫中的舟船[J].中國文化遺產,2013,(04):40-47

[6]桂林瑞,頓賀,鄭明,等.從明清船海畫看中日關係變遷[J].中國遠洋航務,2014,(09):94-95

[7]李新華.「寓意於物」與「留意於物」的利與害——從蘇軾《寶繪堂記》看古代文人參與書畫活動的文化心態[J].齊魯藝苑,2010,(03):6-8

[8]何國衛.從珠海寶鏡灣遺址看嶺南史前舟船文化[J].國家航海,2014,(02):31-41

[9]桂林瑞,陳振傑.古代畫作中罕見的中國舟船修船場景[J].中國遠洋航務,2014,(02):92-94

闞傳好: 湖北大悟人,字翰真,又名宗好、川號。先後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世翰大學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畫創作,精於中國畫山水創作,兼寫花鳥及人物畫。

天津市十佳青年美術家、

天津市十一屆文藝新星、

城市畫派創始人、

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畫家、

琅玡畫院藝委會副主任、

天津農學院特聘教授,

國家藝術基金「中國繪畫意象造型人才培養項目成員,

天津市政協書畫研究會理事、

天津市和平青聯委員、

天津市積善新星、

天津市青年美協理事、

中國書畫市場最具潛力藝術家稱號、

天津青年書畫藝術研究院秘書長、

天津青年美術館館長、

中國青年美術網特邀主編、

天津師範大學書畫研究院理事、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文化傳播專家成員。

曾在天津、甘肅、山東、南京等地舉辦個人國畫作品展,多次與全國著名書畫家舉辦大型聯展,多次入選國家、省市大型美術展覽並獲獎,多幅作品英國、韓國、日本、烏克蘭、美國等國收藏單位、拍賣行及友人收藏;先後被多次評為優秀策展人及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先後出版《傳好畫選》、《闞傳好畫集》《中國當代青年美術家—闞傳好畫集》《闞傳好山水畫作品集》《這山·那水—闞傳好山水畫巡迴展作品集》《山水畫輕鬆學技法叢書》《意象—當代中國繪畫新語境·闞傳好作品集》《畫壇影響力·中國畫當代美術名家典藏·闞傳好畫集》等個人著作。個人論文及作品曾在《國畫家》、《美術研究》、《中國畫》、《美術觀察》、《藝術研究》、《藝術品鑒》、《新美術》、《藝術收藏》、《中國書畫報》等大型刊物上刊登發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闞傳好 的精彩文章:

TAG:闞傳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