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雙腳同時起跳」是真的嗎?

「雙腳同時起跳」是真的嗎?

訓練中我們經常要求會員去做「雙腳同時起跳」類的訓練,特別是跳箱一類的訓練,但雙腳真的會「同時」起跳嗎?

跳都有哪些?

跳 jump,是我們日常生活,以及各類運動中常見的動作表現。

比如,下雨了,有的地方有積水要跨過去;東西放得太高了夠不到;打籃球時候搶籃板;打排球時扣球;打羽毛球時殺球……都需要「跳」

正是有如此多的跳躍動作,體能教練甚至發明出了,很多術語來指代和區分,比如jump(雙腳同時起落) hop(同側腳單腳起落一次) skip(墊步,對側腳交替起落) bound(換步交替單腳單次起落) ……與此對應的訓練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各種跳箱類,或者跨欄類的的跳躍訓練。

英文

中文

動作描述

JUMP

雙腳起落

雙腳同時離地且同時落地

SKIP

墊步跳

抬起一條腿時,支撐腿做墊步,然後換腿

HOP

單腳跳

用單腿起跳,然後用同一條腿落地

BOUND

換腿跳

單腿起跳,然後換一條腿落地

雙腳會同時起跳嗎?

你可能會想,雙腳跳繩,立定跳遠的,不都是雙腳同時離地嗎?這有什麼好懷疑的

下面是我們用相機的慢速拍攝模式,隨機選取了一位教練,讓其做雙腳原地起落的練習拍攝的,當找到腳離地的那一幀時,其實可以很清楚地發現,一腳先於另外一腳先離地了……不管這位教練如何控制,結果總是這樣……

雙腳同時起跳的相關生理結構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結構決定功能,有什麼樣的結構,對應的就會有何種功能表現。

比如F1賽車的結構上比起普通私家車,重心更低,重量更輕,這種結構層面的差異,表現在功能層面上,就是F1的速度表現要遠遠優於私家車。

從雙腳同時離地這個動作來看,如果採用相對狹義的視角,可以把其看成一個下肢動作,動作相關的生理結構包括:骨骼關節,肌肉群,神經系統,筋膜系統等,具體如下:

雙腳跳生理結構

具體細分名稱

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

腓腸肌,比目魚肌,腘繩肌群,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

腰叢神經/骶叢神經

股神經 隱神經 閉孔神經……

後表肌筋膜 體側肌筋膜 功能肌筋膜……

理論上,要想左右兩腳同時離地,必須要求上述所有結構都是一樣的,即,下肢左右兩側的各個骨骼關節大小,位置是一樣的;此外屈髖/伸髖肌群,屈膝/伸膝肌群,足背屈/足背伸肌群也是一模一樣的;然後呢,還要保證神經衝動的傳導,在左右兩條腿上的傳導速度是一樣快的,募集的運動單元是一樣多的,最後,相關的筋膜組織還必須同時傳導和存貯同等大小的力,最終實現完美的雙腳同時離地……

但是結合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就會發現,其實根本找不到左右下肢體積大小完全一樣的肌肉。反而經常看到的是,某人某側的小腿更發達,臀大肌更發達等等…更別說一些我們難以看到的神經傳導速度以及筋膜張力大小,這些因素疊加上來,那雙腳同時起跳的不確定性就太高了。

實際需求上「雙腳同時起跳」省力嗎?

如果我們從跳躍動作發生的實際需求,即跳過一定的高度,或者跳到一定的遠度來說,我們都是更傾向於用一種「跨步跳」來解決跳的這個需求,因為這樣最為省力和有效。

比如,面前有條小水溝,自然地,我們會用一隻腳起跳,另一隻落地的「跨步跳」的方式過去。一些情況當我們需要助跑的時候,其實也是習慣用一隻腳起跳,而不會選擇兩隻腳同時起跳。如果是的話,帶助跑的立定跳遠成績應該好於現在的跳遠世界紀錄。但有過實際跳遠體會,或者摸籃筐體會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單腿起跳帶來的優勢……

跨步跳更省力的原因

如果具體分析立定跳遠與跨步跳這兩個動作,仔細對比騰空瞬間,立定跳遠其實主要依靠腰腹和上肢的帶動,來加大離地的初速度;而跨步跳,還多了一個對側腿的擺動,這個更符合人體自然動作的對側輔助作用,會讓我們感覺到單腿起跳更加容易。

而上述功能需求上的適應表現,也可以用我們Ohmer分析人體姿勢動作時,常說的一個基本原則——「阻力最小」的原則來認識。我們的身體設計,會讓我們自然地選擇一種阻力最小的方式去完成動作,比如,即使不懂物理學原理,當拎起一帶麵粉的時候,本能的選擇就是讓這袋面更加靠近自己,而不是伸直手臂去拎起來,因為後者太費力了……

邏輯小結

不存在真正的「雙腳同時起跳」

1、從結構上,我們無法找到下肢骨關節,肌肉,神經,筋膜左右完全對應一致的人

2、在功能上,我們又都是按照阻力最小的原則,選擇用單腳來完成更高更遠的跳躍需求。

3、在姿勢動作訓練過程中,眼見不一定為實,很多我們所看到的,主觀所感受到的,都只是一種表層現象,當運用一些經得起正反論證的底層邏輯和原理去分析的話,你就發現很多問題。

最後一個引申思考:既然不存在「雙腳同時起跳」,那麼還需要練雙腿深蹲嗎?或者說,雙腳深蹲與跳躍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

盡信書不如無書,在看待一個看似常見的現象,或大多數人主觀認同的事物時,能否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去發現問題?

Ohmer除了帶給大家有關身體姿勢動作層面上更深的思考外,還希望通過對訓練本質的探索,發現事物中的底層框架,進而應用到更廣泛的生活中,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的認知觀。

"向探究身體訓練奧秘的你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hmer歐媽 的精彩文章:

TAG:Ohmer歐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