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談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分享會│第24 期

讀書 ? 分享?生活

讀書與分享 ┃ 同學自己的品讀平台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的,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六講》

書里把孤獨分成了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和思維孤獨。自認為涉世未深不敢妄作評論,我便只隨意挑了情慾這點來說。

也許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羞於談性,我們也羞於談性,潛意識中對性的壓抑甚至讓我們在和家裡一起看電視的時候,即使早有知曉也下意識的捂住眼睛擋住那些鏡頭,為的是給告訴父母,看我還是一個純真的小孩子。性好像總是齷齪的,你不應該享受,不應該擺出來檯面上說,不應該承認自己擁有它。

書裡面有一個故事:一個醫學生,對他的解剖學老教授有著深深的迷戀,他也困惑為何自己會喜歡上一個面容枯槁的老禿頭,雖然不解但無法抗拒。有一天他躺在床上撫摸自己的身體,想像自己的手指是教授手上的解剖刀,精準地划過他二十歲肌膚的每一寸。「他感覺到在精緻的肋骨包圍著一個如燈籠般結構的體腔,裡面有心臟的跳動,牽動血液的循環,他還能感受到自己肺的呼吸,胃的蠕動,他在解剖自己,也在宣洩著情慾,所以最後他……了。「看到這段文字我突然覺得很神聖,像是目睹了一個人剝開自身露出最柔軟的部分。情慾孤獨的瞬間大概就是認知自己的存在,接受自己可能並不完美的身體,還有各種埋藏於心的羞於見人的情緒和慾望。第一個愛的人理應是自己,正視自己的所有樂與怒,美與丑,才有踏出下一步的自信。

「儒家文化是最不願意談論孤獨的......所謂五倫,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都是在闡述一個生命生下來後,與周邊生命的相對關係,我們稱之為相對倫理,所以人不能談孤獨感。感到孤獨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表示他是不完整的。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那麼在父子、兄弟、夫妻的關係里都不應該有孤獨感。」可能很多人已經發現了孤獨感存在的必然性,無論是孑然一身還是身處鬧市,甚至可能身處鬧市的那位孤獨感更劇烈。

學會和孤獨相處是一門哲學,尊重別人孤獨感的方式是選擇不打擾。但偏偏主流觀點並不會承認「alone」的存在,只要存在必是「lonely」。孤獨在這些人看來不是重要的而是危險的,他們害怕孤獨,不允許自己孤獨,也不允許別人孤獨,要強行把別人從孤獨里拉出來,接受大眾的檢視:作為適婚人群卻沒有對象,是孤獨的;作為年輕夫妻卻沒有孩子,是孤獨的。殊不知別人的小日子過的滋滋潤潤,唯獨在社會關係中缺了一環就變成可恥了。

珍惜孤獨,享受孤獨,要知道,這可是為數不多灰色但自由的時刻。

本期分享的書目:

書名:

《孤獨六講》

作者:

蔣勛

索書號:

I267/806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