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逛博物館的那些愉快與沮喪的瞬間——再訪美國猶太人歷史博物館

逛博物館的那些愉快與沮喪的瞬間——再訪美國猶太人歷史博物館

2018年3月9日. 晴. 0度. 風大

因為要補幾張展品整體環境的照片,順便看看遊客與展品互動的情況,9號這天,再赴位於第五街的美國猶太人歷史博物館。

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售票姐姐,她告訴我15刀。付錢,給了個紙手環。我問,這是幹什麼用的。「這就是門票啊」,然後熱情的幫我戴在手腕上。「我們的展覽從四樓開始,你可以從樓上往樓下參觀……嗯,博物館的介紹冊可以拿,我們提供多種語言版本」,她手指門口安檢的地方,那裡有一些小冊子。我拿了一本中文版,表示感謝,坐電梯去四樓準備參觀。

紙手環(兩頭可粘上,撕開即壞)

遊客指南小冊子

其實這裡可以是設計的第一印象了,教科書上或用術語說是「接觸點」,我們知道正是一個個接觸點組成了用戶旅程。Nielson Norman Group網站的這篇文章介紹了接觸點、用戶與服務通道以及設備間的關係,鏈接是: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channels-devices-touchpoints/

就像我來前台買票,這個面對面的服務,它是雙向的、傳統的,沒有用到現代任何新的設備,如社交媒體、電子郵件、APP等等,但是售票姐姐的語言和行為讓我對博物館有了還不錯的第一印象。

所以,我問自己,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她給了我需要的,順利買完票+紙手環(購票憑證)。更重要的是,她給了我想要的。她的一句「從四樓往下參觀」的提醒,避免我按照以往的參觀習慣從一樓參觀,第一次來就是沒人提醒,從一樓看起,先去玩了個「Tell your Story」的錄像室,最後到四樓才發現那是那裡是故事的開端。哈,這裡是不是就可以設計下了?

另一個我的需要是因為我的這張亞洲人的面孔,被猜測為遊客,為我推薦遊客指南。前台左手邊的博物館介紹冊有多種語言版本,但是我進門時完全忽視了它的存在,於是在前台這樣左右跑了兩圈。

入門後的奔波示意圖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當我仔細看這些介紹手冊的時候,發現沒有英文版,英文的是加入會員、活動介紹等等。很有意思啊,是不是與博物館外牆上的各國文字的「歡迎」如出一轍?

下面是第二次來這裡的正在原因了,想補拍照的就是這裡。

進去的時候,正好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寫寫貼貼。這個「參加討論」的活動的玩法是:先看牆上投影打出的問題,你可能選擇任何一個/幾個或全部回答;找到「是(黃色)」、「否(紅色)」或「嗯(藍色)」的貼紙,寫出自己的想法;貼在牆上或掃描後再貼到牆上。如果選擇掃描,你又可選擇是否發到自己的郵箱,不發郵箱會只留在博物館的機器上,投影會滾動投在問題牆上。這位老先生寫完想法沒有掃描,直接貼在牆上。而老太太把自己的想法寫在黃色的紙上(她選擇了是),掃描,並貼在牆上。按照她用的時間推測,她並沒有把掃描件發到自己郵箱,因為光是用那個觸摸屏打上郵件地址已經很耗時了。

這個活動在網站上也有參與的通道,後面試過了再寫寫。

爬格子和配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觀察是多麼的粗,本想畫貼紙牆的空間圖的,但完全想不起來貼紙牆對面的那堵牆是做什麼的?就像費城藝術博物館有個公教活動標題說的那樣,「你看得太快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千世界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胡說八道
奮進在互聯網技術浪潮的遊戲人

TAG: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