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尚書出一上聯為難和尚,明朝第一才子對出千古絕對,尚書嚇出冷汗

尚書出一上聯為難和尚,明朝第一才子對出千古絕對,尚書嚇出冷汗

隋代以後,官員的選拔制度從九品中正制改為了科舉制,這樣有利有弊,優點是更公平了,窮苦人家的孩子也能通過讀書為官,缺點是死板的考試製度容易造成選拔出來的人才可能是書獃子。通過科舉為官的士子有兩個特點,一是字一般都寫的比較漂亮,這也可能成為你考取功名的關鍵,二是肚子里有墨水,文采是會有一點的,畢竟整天都得面對四書五經。

很多詩人和官員,只要是有才華,都願意到處題詩,這也成為了古代詩歌流傳下來的一種方法。一般來說,有題詩的人也就有和詩的人,不過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在才藝上有所切磋,但明代的一個僧人卻因為和詩差點引來災禍。

明代的《堅瓠集》記載,明永樂年間,有個尚書題詩於寺廟,結果一僧和之。後來尚書又來了,他看到僧人和的詩,有點生氣,想要怪罪於他,但之後又覺不妥,便對僧人說:「我不即加罪於你,但出一對,能對則恕之。」尚書看著僧人喜歡顯露才華,想為難為難他,思索良久後想出一個自己認為很絕妙的上聯:和尚和尚書詩,因詩言寺。

這上聯確實有難度,加上僧人被他一嚇,更是汗如雨下。尚書看到此情此景得意地說:「我不為難你,給你三天時間,三天之後,我會再來寺廟,到時我得看到你的下聯,不然我就要加罪於你了。」

前兩天,僧人都在苦思冥想,但還是沒能想出工整的下聯,第二天,他想到自己和大學士解縉還有點交情,不如請他來看看。解縉何許人也?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通其義理,活脫脫一個神童。此時的他已經晉陞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他看到老友的求救,想了一下便對出下聯:上將上將軍位,以位立人。

解縉不愧為大才子,這下聯對的極其工整,上下聯都用到了不少技巧。「和尚」和「上將」看似重言,實則不然,不僅讀音不一樣,詞性也不一樣,前者為名詞,後者為動詞獨立運用。而後的「和」和「將」又能與後面的字組成詞語,是為拆詞,「言寺」和「立人」拼成「詩」和「位」,是為析詞,諸多技巧,對之不易。

尚書看到下聯,暗暗覺得佩服,又覺得不像這僧人所對,便逼問僧人到底是何人所對。僧人無奈實話實說,尚書聽到是解縉,先喜後驚,先是高興自己所猜為實,驚是這和尚竟和解縉有交情。解縉可是內閣首輔,尚書嚇出一身冷汗,連忙向僧人賠罪,僧人也很大度地原諒了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不有趣 的精彩文章:

國人丟棄的「廢書」,日本卻如獲至寶,30年後晚清自食其果
世界上最寒冷的村莊,眉毛頭髮都會結冰,村民活到100歲

TAG:歷史不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