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所有人都適合催眠嗎?

所有人都適合催眠嗎?

GIF

催眠是心理諮詢師或者催眠師在讓來訪者放鬆之後對其潛意識的探索,潛意識被探索和解讀得越多,那麼因為壓抑導致的癥狀就會緩解得越多。

理論上,任何來訪者都適合使用催眠,因為催眠本質上只是一個放鬆手段,並沒有危險性,電視電影上演的那種無法從催眠狀態走出來的全部都是瞎扯,真實情況是即便諮詢師不將你從催眠狀態喚醒,你自己也是可以醒過來的,而且不會有什麼不適。

但是,任何人都適合使用催眠,並不代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催眠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通常自我防禦很強的來訪者催眠效果就不大好,甚至連前期的放鬆狀態都無法進入。

如何判斷他們是否進入催眠狀態,第一可以觀察他們的身體,如果身體一直處於騷動不安的狀態,那基本就可以判斷,他們連放鬆狀態都沒有進入;第二可以傾聽他們的講述,如果他們的講述充滿理性和分析,但是沒有具體的細節,那也是沒有進入催眠狀態。

自我防禦很強也提示著一些問題,一可能說明來訪者對諮詢師還不夠信任,還不敢對諮詢師暴露太多黑暗面;二可能是來訪者認為黑暗面太有殺傷力,自己還沒有能力去承受;三可能是來訪者對諮詢師產生移情,不希望諮詢師知道自己的黑暗面。

按照精神分析理論,所有的諮詢和治療最後都需要追溯回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最重要和最關鍵的兩個人物就是父親和母親,咨訪雙方最後要處理的問題就是來訪者和父母的關係。

這個時候,來訪者潛意識會把諮詢師當成父親(男諮詢師)和母親(女諮詢師)角色,有被原生父母拋棄和傷害,對原生父母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來訪者通常無法或者很難進入催眠狀態,可能是因為他們將父母這個角色投射到諮詢師身上,在做催眠的時候,他們會啟動自我防禦機制,本能地抵觸諮詢師進入其潛意識進行探索。

這個時候,來訪者可能會抱怨諮詢師能力缺乏,技術不夠精湛等等,諮詢師要清楚地知道,這個是來訪者的自我防禦的問題,同時這個問題也在提示諮詢師,雙方的咨訪關係是不夠牢固的。可以將這個問題和來訪者公開討論,因為當來訪者的潛意識被識破的時候,在顯意識層面可能就會慢慢做出改變。

我曾經有兩個這樣的案例,來訪者都有被父母拋棄的感覺,剛開始我們的談話流於表面,很難深入,後來我建議嘗試做一次催眠,催眠的效果並不好,他們都沒有進入催眠狀態,一個抱怨我浪費他的錢,另一個抱怨我技術不夠。

我將催眠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來,指出他們的自我防禦太厲害,對我缺乏信任,他們倆面紅耳赤,低頭承認的確是,在後來的諮詢中,他們慢慢地打開心扉,談話才開始慢慢地深入。

另外,一直處於非常緊繃和焦慮的來訪者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催眠,效果也不佳,他們需要一段時間的傾訴來緩解焦慮之後才比較適合催眠。

催眠對勞累很久,渴望放鬆的來訪者效果很好,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深處就是渴望被催眠,被放鬆的。

還有些催眠,在諮詢師想要探索的那個方面是失敗的,但是卻無意當中在別的方面會有所收穫。比如有個案例,催眠之前我們談好要回溯她的十八歲,但是回到十八歲的時候她的潛意識充滿防禦,無法深入,她要求回去,於是我們慢慢又回去,再回去的途中,當我說到「二十五歲」「二十六歲」的時候,她的身體突然反躬,開始出現掙扎,驚恐,難受,醒來之後我跟她談到這個問題,她沉默了許久,開始談發生在二十五六歲的事情,那件事情一直擱在她的心裡,無法釋懷,當她說出來,大哭一場之後覺得好多了。

所以,怎麼看待催眠呢?

我覺得無論成功與否,催眠都是有意義的。成功的催眠有很好的療愈效果,不成功的催眠提示咨訪關係問題,來訪者的自我防禦問題,這些也是有意義的發現,而當諮詢師和來訪者一起來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是在推動治療往前發展,而觀察來訪者在整個催眠當中的身體反應狀態,並將這些狀態反饋給來訪者,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圖片:文章中圖片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樂土心理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心理諮詢工作中應該避免解釋嗎?
當一個女人成為心理諮詢師

TAG:心樂土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