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肖邦:為什麼我的鋼琴不能成為戰鼓!

肖邦:為什麼我的鋼琴不能成為戰鼓!

《泰坦尼克號》中,最觸動人心的一幕,一定包括那幾位樂手最逐漸下沉的船的甲板上,從容不迫地演奏……那種面臨死亡的從容與優雅,也正是古典音樂中的某些貴族精神。其實所謂「貴族精神」,即是我們戰勝自我的每一刻:英勇、忠誠、堅毅、謙卑、優雅,為信念而戰,把危險留給自己……

音樂作家、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藝苗,幾年來一直嘗試把這種古典音樂的貴族精神帶入我們的日常,於是舉辦「穿T恤聽古典音樂」一系列沙龍及節目並集結成書。在下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音樂家身上的獨特的貴族氣質,比如長期病弱的肖邦,卻在日記里吶喊:「為什麼我的鋼琴不能成為戰鼓」……

古典音樂裡面保留著失落的貴族精神

田藝苗

我每天都在聽古典音樂,教古典音樂,它就是我的生活,如此就覺得它越來越平凡,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卻不能離開。

前幾年做了一個講座,叫做《穿 T 恤聽古典音樂》,大家看了,覺得欣喜,人家穿西裝打領結,你這個不要正襟危坐的,不錯,可以試試。這也讓我反觀,為什麼聽古典音樂要穿西裝打領結?為什麼正襟危坐?當然這不是為了裝,而是它講究,有儀式感,才能表達我們對經典藝術心懷謙卑的尊敬。

相比流行音樂,聽到古典音樂,聽到巴赫貝多芬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整整衣襟,挺直脊樑。它不是娛樂,也不只是用來放鬆的,它會給你灌輸一種精神和氣節,讓人產生尊嚴感。比如在年終的時候,你得獎了,可能覺得反正這點獎金,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當你走上台領獎的時候,廣播裡面響起《布蘭詩歌》,響起《烈火戰車》,你心裡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覺得這一年到底是有收穫的,沒有虛度,明年還得繼續努力。

我生性內向,除了出門講課,幾乎溜掉了所有聚會和飯局,學校的重大活動也都習慣躲在角落裡,弄得學渣似的,很少去體驗這些風光場面。直到一些拍攝古典音樂偶像劇的朋友們來問我,如何表現古典音樂人物?讓這位鋼琴王子彈什麼曲子好?他可以彈點不一樣的肖邦嗎?

我開始思考,音樂家到底應該如何表現,他只要瘦削、美貌、高冷就行嗎?音樂家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品格?

所有鋼琴家都彈肖邦的鋼琴曲,他們嘗試表達他的憂傷、憂鬱、唯美,詩意。有些慎微,有些溫柔,有些抒情,大家都太愛肖邦了,覺得怎麼抒情都不爽。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 年—1849 年),19 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我最喜歡的肖邦演奏家,有魯賓斯坦、科托和鄧泰山。

魯賓斯坦是非常紳士風度的彈法,可以說他樹立了一種典範性的肖邦詮釋,非常典雅,那種典雅又是率真洒脫的,他不會在細節周圍使勁忙活,他清雅,溫潤,不嘩眾取寵,那裡面有肖邦的精神,他們本質上都是超然物外的。

鄧泰山是個有意思的人,看上去淳樸地不像個鋼琴家,就像他的故鄉越南一樣,貼近土壤、雨水和稻田。一個東方人彈肖邦,聽上去毫無壓力,也聽得出來,他是卧龍崗上散淡之人。在他小時候,越南一直在打仗,父母帶著他,讓一頭牛拖著小鋼琴,全家搬去防空洞里生活,他和小夥伴們每天輪流在這架破鋼琴上練習。有一次美國鋼琴家卡茲訪問越南演出,發現 19 歲的鄧泰山很有天賦,就推薦他去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22 歲的時候,鄧泰山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是舉世矚目的肖邦國際鋼琴大獎,而且一舉奪冠,驚動世界。

鄧泰山(1958—),男,越南鋼琴家,中文名又譯鄧泰松,1980 年獲得第 10 屆華沙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他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亞洲鋼琴家,20年後,中國鋼琴家李雲迪才再次問鼎這一賽事。

他可以讓自己的才華在舉世矚目的音樂大賽裡面超常發揮,大概正是因為毫無壓力。他演奏西方音樂和做一個鋼琴家也一樣是毫無壓力,越南這片多災土地,連年戰事,都沒有影響他,舉世矚目的肖邦大獎也沒有改變他,如何彈出純正的西方音樂、東西方如何融合這些問題也沒有困擾他。大概因為天生明白吧,他不用考慮這些,就像李安說的,只有沒有風格的人,才會考慮風格。

可是泰山叔看似隨和,卻有著不可磨滅的東方特性,他始終彈得溫和,淡泊,又充滿活力,肖邦的冷峻線條到他手裡就圓潤了,西方的立體結構也平面化了,他的音色甜蜜鬆弛,聽來夜曲芬芳,圓滿如畫。他的肖邦不多愁善感,不矯揉造作,他追求的是浪漫主義靈魂深處的抒情性。

科托也一樣,他彈的幾乎不像肖邦,靈活善變,非常自由,幾乎故意避免抒情性。但這樣又何嘗不是肖邦呢。我以為,像肖邦那樣清高到骨頭的人,斷不會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他的抒情當然是節制的,端雅的。

他們彈的都不是日常的肖邦,卻都展示了他靈魂深處的樣子,那是劍膽琴心的浪漫主義本質。而這種精神是哪裡來的?我以為它就是西方貴族精神的延續。古典音樂家的傲氣、品格體現了貴族精神,甚至古典音樂的審美準則也保留了貴族遺風。

我們現在說的紳士風度,行為禮儀,都是源自西方的貴族精神,而貴族精神最初來自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什麼是騎士精神?建議大家去看看瓦格納的歌劇。

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1813 年 5 月 22 日生於薩克森王國萊比錫,德國作曲家,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

在瓦格納的歌劇裡面出現了不少古老的騎士,如屠龍騎士、游吟騎士,聖杯騎士,肩負不同的職能。他們慷慨英勇、忠誠堅毅,而且儀錶堂堂,有一種優雅的貴族風度。著名的齊格弗里德就是傳說中的屠龍騎士,這部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講述了他英勇的屠龍經歷。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讓我們了解了騎士的忠誠、坦蕩與情懷。特里斯坦躲在船頭不敢面對伊索爾德,因為伊索爾德是馬克國王的未婚妻,而馬克國王是他的恩人,撫養他成年,把他訓練成騎士,他怎麼能搶他的女人呢。後來他們不可遏止地相愛了,愛情亦是無比純潔坦蕩的,是對生命的發現和承擔,情人之間沒有甜膩調情,沒有花式秀恩愛,愛情與音樂一樣,開拓了人生的幅度。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最後為愛從容赴死。

其實特里斯坦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是亞瑟王偉大的圓桌騎士之一。在電影《亞瑟王》裡面,他沉默英勇,擅射箭,最後是死在戰場上。他一定想不到,自己居然是因為愛情故事而永垂不朽。記得在電影中,他在中箭那一刻,仰望長空,看蒼鷹飛過,覺得自己終於自由了。

說到騎士的忠誠,讓我想起大仲馬的小說《鐵面人》。裡面有三位皇家伺衛隊的傳奇人物,就是真正的騎士。對國家和愛情忠誠,為信仰而戰,為靈魂獻身。但他們的忠誠不是盲目的,當國王的旨意違背了正義,他們選擇不再對帝國忠誠,為了帝國的榮譽他們要遵守信念,要替天行道。

正是騎士們的英勇、忠誠、堅毅、謙卑、優雅,捍衛了帝國的驕傲與矜持。

後來到了冷兵器時代,騎士風度演變成了貴族精神。

在貴族精神裡面,我們看到,真正的貴族們始終保持著一種信念,這種信念是高於生命和利益的,他們認為為了偉大的理想和信念而死才是至上榮耀。拜倫就是這樣一位代表人物,他是狂熱、浪漫、不羈的英國貴族詩人,不但塑造了唐璜這樣的拜倫式英雄,而且身體力行,去參加希臘民族解放運動,成為運動領袖之一,後來戰死在希臘。這就是貴族精神——

他們完全可以待在自己國家,讀讀書看看戲,沙龍里聊聊天,一輩子無憂無慮。但他們覺得那樣是苟且的,要起來奔赴遠方,為了自由和幸福而戰。在英國的戰爭裡面,我們發現很多貴族將領甚至國王都是沖在最前方衝鋒陷陣的,保護他人,把危險和困難留給自己,他們覺得這樣做才不令自己羞愧。

浪漫主義和貴族精神要用行動表示,拜倫是行動者,要做一個英雄,而肖邦是病弱書生,無縛雞之力,他在日記里吶喊:「為什麼我的鋼琴不能成為戰鼓」,後來他寫下《革命》和《英雄》,浪漫主義者都有一個拜倫式的靈魂。

《英雄》

貴族精神講究文化教養,有社會責任感,保持靈魂的自由,自尊自律,充滿勇氣和榮譽感。它們像血緣一樣,深深流淌在一些西方知識分子生命里,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方式,事業追求,價值觀世界觀。即使有人日常生活中卑微庸碌,追名逐利,輕慢同行,但是在人生緊要關頭總會不自覺地做出自尊的選擇。如果沒有泰坦尼克的沉沒,誰會料到那樣幾位不苟言笑的毫不起眼的樂師,會演奏到最後一刻,把求生機會全都讓給別人?

《泰坦尼克號》劇照

我在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住在北大樓,同學們說,到了夜裡,樓上常常鬧鬼,夜夜傳來嚎哭聲,當然這來自大家的想像。因為在文革時期有不少音樂家就是在北大樓跳樓自殺身亡的。不自由毋寧死,不願活成行屍走肉。那種不肯迴旋的耿直性格在音樂家身上最為典型。

我們常常聽說西方的老貴族喜歡聽古典音樂,古典音樂是他們的必修課,從小學樂器,在聚會中與朋友一起演奏,而且他們不學鋼琴、小提琴,專門挑選那些古老的失傳的技藝,比如學習古大提琴,研究文藝復興的古音樂,因為這些是無用的,是一種純粹的修養和學問。對於貴族,古典音樂和古典文學一樣,是一種文化教養。在電影《純真年代》裡面,男主紐蘭,就是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的那位,他是優秀的律師,熱愛閱讀和戲劇,但他不會以自己的才能去競選議員。無功利性,也是一種貴族精神。

《純真年代》劇照

在貴族精神裡面,品質才是至關重要的,過程高於結果,姿態秒殺利益。贏並不重要,如何贏來才能令自己充滿尊嚴,輸了也不可恥,輸的有氣節就是高貴。在西方的文藝作品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兩個男人為了爭奪女人而決鬥,他們的決鬥非常公平,一對一,單挑,從不背對敵人,走出 10 步,回頭開槍,一個戰死,一個流亡,勇於承擔後果。普希金就是死於這樣的決鬥,我們都覺得他好可惜啊,大文豪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但是在他的價值觀裡面,榮譽是高於生命的,坦然面對自己的靈魂才能經得起神的審判。

古典音樂的審美準則,無一例外地汲取了西方的貴族精神。除了前面講到的演奏風格的獨立、優雅,還有演奏家的姿態。在藝術作品中,藝術家的品格、姿態與價值觀往往會影響他的作品。有些藝術家生性充滿活力和激情,關懷普羅眾生,TA 的作品即使不夠靈活不夠嫻熟,作品裡面那種耿直的氣節也能感染人心,而有些藝術家的作品真心不賴,可是為人庸俗刻薄不誠懇,作品也就跟著被低估了。

我們喜歡的鋼琴女神阿格里奇,天賦過人,卻不怎麼愛練琴,常常不夠關注技巧細節,可是她震撼我們的正是來自拉美的粗獷的藝術家風度,不拘小節反而成了她的風格;另一位義大利鋼琴家米凱蘭傑利,行為乖僻,常常莫名取消獨奏會,後來記者問起,他說因為那裡三天之前下過雨,鋼琴的聲音不行。他是以漂亮的音色聞名的,對細節的追求到了龜毛地步,但卻是一種精益求精的不流俗不妥協的藝術精神。

馬爾塔·阿格里齊(MarthaArgerich,1941-),深孚眾望的阿根廷女鋼琴家。 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熱情奔放,以速度見長,彈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爾《G 大調鋼琴協奏曲》都十分出色。

巴赫忠誠於自己的稟賦,為之辛勤勞作,一生完成了一千多首樂曲。他的音樂,謙卑沉靜,嚴謹典雅,就像是一曲貴族精神的頌歌;即使莫扎特和貝多芬這樣品行上有不少缺陷的大師,他們寫的音樂品位無不遵守貴族精神。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最終表達了莫扎特的寬容與仁慈;在他的那些快板作品裡面,都有一種紋絲不亂的秩序感,其實這就是一種根植於靈魂的宗教感,後來在《安魂曲》裡面,讓我們感動落淚的深情賦予了宗教音樂以真實的人性;我們的樂聖貝多芬,在青少年時代遇見了一位出色的音樂老師,他給年輕人聽巴赫、莫扎特,指點他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即使後來貝多芬要靠寫舞曲賺錢給貴族彈琴謀生,卻從未放棄他在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中的藝術理想。貝多芬一輩子都在奮力戰鬥,除了與耳聾的命運戰鬥,也與他的奏鳴曲戰鬥,他在晚期的作品裡面堅持獨創與開拓,這種剛毅的品格與他的不朽才華一樣,讓他成為一位偉人。

本文作者田藝苗。音樂作家,作曲技術理論博士,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曾出版《溫柔的戰曲》《時間與靜默的歌》《靠譜》《古典音樂的巨匠時代(1685—1897)》等著作,她的「穿T恤聽古典音樂」沙龍及節目在文藝青年中具有廣泛影響。

我們講的這些貴族精神:英勇、忠誠、堅毅、謙卑、優雅,為信念而戰,把危險留給自己,其實這些品質都是在與人性裡面的惡勢力作戰,人性裡面有貪婪、自私、恐懼、懶惰,而貴族精神要求人們戰勝這些,戰勝自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可是人性是人類自己可以戰勝的嗎?貴族精神因此被質疑:它虛偽么,裝逼么,忽悠人么?當然這些都存在,據說古老的十字軍騎士就借著騎士精神的幌子幹了不少壞事。

在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裡面,對英雄齊格弗里德來說,屠龍容易,最後卻死於奸人陷害。在很多故事裡面,人類都比惡龍更可怕。瓦格納從這個角度質疑騎士精神,因為所有純粹的事物都容易破碎

《穿 T 恤聽古典音樂》

作者: 田藝苗

出版社: 理想國 |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1

定價: 38.00 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向街書店 的精彩文章:

【單向歷】1 月 18 日,宜鄉愁
那個星球上住著孩子和詩人:13 個孩子的「神聖縫紉機」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