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孩子,媽媽就算癱瘓了也要生下你

孩子,媽媽就算癱瘓了也要生下你

原標題:孩子,媽媽就算癱瘓了也要生下你

28歲的小琪(化名)躺在病床上,手部、腿部插滿了電極,每一次放電,她的手部都會彈跳起來。她是一名頸椎頸椎神經鞘瘤患者,剛剛完成了一台高難度的脊髓內腫瘤的切除手術,原本因腫瘤壓迫的運動神經、功能在慢慢恢復,四肢的肌張力和運動功能,需要在相對和緩的電刺激下緩慢恢復。


術前,她剛生下一個女兒,正是為了這個如珠如寶的二閨女,她在孕三十二周開始高位截癱,一癱就是一個多月……

懷上二胎


四肢癱瘓也要保住

來自湛江的小琪,今年28歲,已是一個2歲可愛女寶的媽媽。


去年懷上二胎後,她和家人都顯得異常期待和興奮。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名子宮頸機能不全的患者,家裡大寶就得來不易,且在大女兒出生前,小琪已有兩次大月份流產的經歷。


為了保住腹中的二寶,她在懷孕後就來到廣州,接受了產科專家的先期干預,避免再度流產。確認再度懷孕後,她開始在家安心養胎,一家老小也期待著第二個小生命的降臨。


可妊娠相關的疾病並沒有放過這個渴望再做母親的年輕人,並不肥胖的她出現了妊娠糖尿病,血糖高的離譜,不做治療的話,甚至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而控制的方法就是注射胰島素,一天四次。「每一針都是自己扎在了肚子上,痛是很痛,但為了孩子這些都能忍受。」


糖尿病並不是這次多舛孕期的全部,到了孕22周時,小琪開始覺得手指麻木、雙下肢乏力沉重,走路也越來越少。起初,小琪和家人都覺得是懷孕後,身體負擔加重的原因。


但隨著小琪腹中的寶寶不斷長大,她的病也慢慢加重了。在春節前半個多月,懷孕30周的小琪在家散步時,突然感覺大腿發軟,滑了一跤。還沒一周,小琪已經感覺雙手不能拿東西,雙下肢乏力幾近無法行走。


病情不斷加重,家裡人也非常擔心,孕32周時,她就開始出現頸部以下難於動彈的截癱癥狀。醫生說檢查需要進行X線、CT或MR等檢查,當聽到兩種醫學成像方式可能導致寶寶畸形、聽力喪失後,這個准媽媽決定放棄。 「我也很害怕自己得重病,可一想到檢查和隨後的手術必須放棄這個寶寶,我就決定熬著,等孩子出生後再說」,小琪告訴咩事。


癱瘓四周


她感到腹部一緊


疾病的進展,並沒有因為這個患者表現出的偉大母性而延緩。決定放棄檢查時,已經是孕32周,小琪的頸以下部位只剩下少許的感覺、運動能力,手腳則完全喪失了運動能力

她只能癱在床上,由家人伺候,以往自己注射的胰島素,改為家人來操作,吃的喝的,婆婆和家裡的女性成員輪流進行餵養。「期間我也想努力的做出各種肢體動作,可最後還是徒勞的,雙手收縮成了爪狀」,小琪一邊努力與還不知道是什麼的疾病作著抗爭,一邊強撐著,希望腹中的孩子慢慢長大。


「到孕40周後的預產期還有兩個月,到孕36周後的足月期也就一個月,孩子在肚子里多待一天,就會更健康、更壯實」,她不停的用這些想法激勵著自己強撐,不能動彈的時光,度秒如年。


好不容易堅持到了春節後,孕36周,大年初二這天,久已沒有頸以下感覺得小琪,突然感覺到了腹部一緊。「我知道截癱狀態下是沒辦法感受到宮縮的,可有過一次分娩經歷的我,知道那是小寶寶即將出世的徵兆」。


小琪將情況告知了家人,舉家出動決定將這個在家裡癱了一個多月的孕婦送到廣州來生育、治療。從湛江到廣州6個多小時的車程,她「癱」在后座,由丈夫開車把她送到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此時,經產科專家評估,小琪的四肢麻痹無力,且存在胸腔和腹肌嚴重麻痹,不適合順產,只能接收剖腹產手術,於是連夜為其進行了「剖宮產」手術,並順利分娩出了4斤多的健康女嬰


這個心急出生的寶寶因體重不足也被送進了育嬰箱。雖然不算太完美,但小傢伙的提前出生卻為媽媽的後續治療截癱問題贏得了時間。此時對小琪而言,壞消息接踵而至,頸部以下已經完全無法動彈,四肢肌力經評估為0,幾近坐實高位截癱。神經外科醫生進行會診,初步判斷為頸椎出了狀況。


MR檢查顯示,小琪頸椎的第5-6節段,椎管內外長了一個比大棗還大的腫瘤,腫瘤體膨脹、擠壓椎管里的神經線,導致她喪失了對頸以下身體的支配。


查清了病因,為了女兒堅強了一個多月的小琪懵了,「就覺得像天塌下來了,寶寶雖然順利出生了,而自己面臨長期癱瘓,不能照顧寶寶,甚至還需要家人來照顧自己,寶寶長大後,還要反過來照顧自己一輩子。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不是惡性


腫瘤切除仍險象環生

從事神經外科工作多年的張勇仔細比較了影像片,比較有把握其患的是一種良性的頸椎神經鞘瘤。腫瘤不惡,可長得部位卻兇險異常。「不手術,腫瘤體繼續長大,擠斷神經線,患者截癱;手術,操作不慎或切除不幹凈,剝離了腫瘤卻切斷了神經線,患者還是截癱。」


面對切除風險極高的腫瘤,張勇團隊進行了認真研究,在術前,把小琪頸部CT與MR圖像進行了融合處理,構築了3D模擬圖像,詳細分析腫瘤與脊髓、脊神經根、頸椎骨質,以及與椎動脈和頸部大血管的關係。經過分析,張勇決定採取最為穩妥的手術方式,「避開重要神經和血管,做到一次性全切腫瘤」。


醫院最新的O型臂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東西能夠在手術期間為醫生提供精準的定位,而且還自帶放大醫生視角的顯微設備,可以讓腫瘤體無處遁形,極大提高了可操作性。


切開,小心地打開椎管,遊離腫瘤,為椎管里的神經減壓。說來簡單,操作起來卻像在雞蛋上跳舞。經過5個小時的手術,張勇完成了最後一刀的切割。「手術非常成功!腫瘤全切除,預期3-4周可下床行走,3個月後可以正常地照顧2個孩子,並恢復工作」。


隨後的腫瘤檢測,證實了醫生們之前的判斷,良性,切乾淨了就不會再來了。


手術成功


專家有這些忠告


手術效果立竿見影。術後2天,小琪的雙手已經可以握持物體,抵抗阻力,雙腳已經可以抬床面,胸部以下皮膚痛覺恢復。目前,在康復訓練中的小琪已經可以獨自坐立,慢慢下地行走,「真的非常感激張主任,我都不敢想,如果我都徹底癱了,我的小孩該怎麼辦,我真的很愛我的小孩」。


現在,小琪已經能夠在帶上頸托的情況下坐立起來,在有人攙扶的情況下,還能下地行走,肌力恢復到四級,而且會越來越高。


手術後,小琪需要多做訓練,但脖子還是需要得到充分的保護



帶上頸托支撐,這個堅強的媽媽已經能自行坐立



手術後不久,她的手部就恢復了運動能力。


「我很感到和佩服小琪面對腫瘤和堅持的經歷,但類似的堅持也太過驚險,如果再延誤一個月或者一周的時間,她的椎管內神經就可能因嚴重壓迫而不能修復,難以恢復或者直接就截癱」,張勇主任說。


小琪早在一年前就偶爾有右上肢麻痹的情況,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小琪在孕期中一直擔心檢查會影響寶寶發育,但其實孕婦在妊娠3月內,不宜使用藥物和接收X線/CT掃描,但因病情需要可做MR檢查,MR並不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和致胎兒畸形


「小琪還算手術及時,如果再等下去腫瘤進一步擴大,侵犯了周圍的骨頭和神經,即使手術也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張勇說。


來源脊髓脊柱的神經源性腫瘤,多為良性腫瘤,大部分表現為頸肩、胸背部疼痛,尤其是在夜間疼痛,並伴有肢體麻木、無力,小便費力等。


如有這些癥狀,需要儘快到神經專科就醫。特別是雙手掌肌肉萎縮變平,變成俗稱的『猿手』,這是脊髓及神經根受累的表現,需要儘早到醫院查明病情,做頸椎MR檢查,排查是否患有神經源性腫瘤。

采寫:南都記者王道斌 通訊員高龍


攝影:通訊員高龍


版權聲明


本微信號每日發布文章,除署名外均為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各媒體及微信公號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咩事 的精彩文章:

TAG:咩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