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濟指標簡史》:塑造我們對世界認知的那些指標

《經濟指標簡史》:塑造我們對世界認知的那些指標

從《末日審判書》到「橋水公司的崛起內幕」,詳述經濟指標的運用實踐

從「大蕭條」到「奧巴馬救助計劃」,解析經濟指標的演化路徑與暗藏陷阱

一部「有趣,有料,有用」的經濟統計千年史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泰勒·考恩力薦!

[基本信息]

l分類經濟管理/經濟史

l書名《經濟指標簡史》(TheLeading Indicators)

l作者(美)扎卡里·卡拉貝爾(Zachary Karabell)著

l譯者:劉靜

l定價:69.90元

l開本:16 K

l頁碼:234頁

l字數:21.4萬

l印張:15.75

l出版時間:2018年3月

l責編:鄭曉斌、徐樟

l出版社:湛廬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l圖書品牌:湛廬文化·財富匯

lCIP:Ⅰ.①經…Ⅱ.①扎…②劉…Ⅲ.①經濟指標-歷史Ⅳ.①F222-09

【精彩試讀】

現在的世界是一個由經濟數據所定義的世界。根據這些數據所表明的內容,人們評估個人和集體做得如何:國家的經濟增長多快或多慢,價格上漲了多少,個人的收入有多高,是否就業……這些數字勾勒出了人們的生活狀態。我們把經濟統計數據,我們的關鍵性指標,當作成功或失敗的標誌。

然而在這些數據當中,沒有哪一個存在於一個世紀之前。大多數指標在1950年幾乎都不存在。在隨後短暫的數十年里,一系列的數字開始決定我們的生活,然而在我們之中很少有人意識到,它們被創造出來的時間竟然這麼短。可是這些數據不僅是新出現的,它們衡量的,也只是發明它們之時,設計者希望它們衡量的內容。然而這個世界並非一直維持著原樣。

或許你還沒有注意到,2013年美國的經濟總量在一夜之間增加了4 000億美元。然而,這並非是因為真實的經濟增長。畢竟,考慮到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已達到了十幾萬億美元,即使以中等的速度增長,每年增加的數字也會達到數千億美元。

統計數字驟然增長的原因,並非是經濟活動的突然增加。不,只是一天,從字面上來說是一夜之間,這數千億美元就出現了。而且不僅僅是出現而已,很明顯它們一直都在那兒。在2013年的某一天,負責統計美國經濟規模的政府機構美國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宣布,它改變了衡量國民產出的方式,結果就是4 000億美元的調整。

根據這一機構在宣布這次數據變化時所使用的語言,假如你忽略了說明,也是可以原諒的。我們中很少有人在面對這一標題時,還能夠坐直身子,並且注意到所有的事實,這個標題是「2013年國民收入及生產賬戶(National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綜合調整預覽:定義及陳述的變更」。接下來的描述也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描述這種新方法的公告里,經濟分析局聲稱:「基於系統的視角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以增加知識庫存(Stock of Knowledge),並且利用這些知識庫存來發現或開發新產品,包括改善現有產品的版本或質量,或者是發現、開發新的以及更有效率的生產過程。」

這種粗糙的言辭掩蓋了某種方式的深刻轉變,即我們是如何理解經濟運行的?在大蕭條之前,從未有哪個國家衡量過其國民產出。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危機,導致美國和英國都開始嘗試開發統計數據,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經濟的運行狀況。國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是那個年代出現的統計數據中很重要的兩個。到了20世紀中葉,世界各地的國家都開始做同樣的事情。

然而,這些數據所衡量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國家製造的物質產品世界。各國的經濟均是以商品的產量為衡量標準,建立在製造業、農業和生產的基礎上。然而,從那時開始的數十年里,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經濟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從製造業轉向了服務業,從在工廠里製造產品,轉向了創造想法。

在許多年裡,這些統計數據的管理者意識到,創意和知識產權是當今經濟的一個核心方面。然而在這些數字創設之初,管理者做出的決定是,不將研究與開發這類活動作為國民產出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在經濟分析局宣布其轉變之前,某家製藥公司為開發新藥物所使用的數十億美元,儘管可以拯救生命並改善人們的生活,卻只能看作一項支出,而非將來可能產生巨大回報的一項投資。當一家公司為某一工廠購買了一台機器人,這一活動被統計為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部分。當蘋果公司花費大筆金錢去開發蘋果手機的時候,這筆支出卻並未計入國內生產總值。

一直以來未計入國內生產總值的,還包括許多投入電視節目、電影及音樂方面的創造性工作。流行天后嘎嘎小姐(Lady Gaga)在寫歌時花費的金錢,蘋果公司在研發下一代平板電腦上的開支,輝瑞製藥(P-zer)在某一新藥物上的投資……將所有這些投資加總,經濟分析局發現,它將美國經濟的規模低估了4 000億美元,而這一數值比100多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還要高。

不過,儘管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我們的經濟指標並未改變。用來標記我們生活的統計數據,都是20世紀前半葉的產物。它們都是出於某一具體的原因,而在某一特定的時間被創造出來的。它們與我們的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並且深深地嵌入了我們對周圍發生的一切的感知之中,以至於我們忘記了在人類歷史大多數時間中,並沒有經濟指標存在,而沒有了這些數字,就沒有所謂的「經濟」。

如今,「經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核心要素。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強化了這一事實。然而起初我們是通過數字,通過政府、行業團體和公司定期發布的統計數據,才和經濟產生聯繫的。關鍵性指標是我們用來指引生活方向的一張數據地圖。

因此,當負責維護這張地圖關鍵要素的機構,決定重新定義這些數據中的一個時,也就改變了我們對現實的感知。經濟分析局在關於4 000億美元的數據「修正」公告中使用的措辭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改變勾勒出了我們評估集體和個人經濟生活的方式。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很少關注日復一日的經濟數據波動,與此同時,少數人則對所有這些數字的綜合效應毫不敏感。鋪天蓋地的統計數據淹沒了我們,而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不是用這些統計數據所揭示的內容,來標記成功或是定義失敗。

今天的美國總統選舉,取決於這些統計數據的好壞。由於整個歐洲是根據債務和國內生產總值間的聯繫來制定經濟政策的,這導致它的經濟一直陷於螺旋式下跌之中。當然還有中國,其經濟管理部門正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設定和調整經濟增長目標。世界各地的領導人都在鼓吹強勁的經濟統計數據,而挑戰者們則利用一些疲軟的數據來非難現任的管理者。

國內生產總值、失業率、通貨膨脹率、進出口貿易額、消費者信心指數以及其他的許多關鍵性指標,都在我們的世界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發明這些指標的那些人,可能從未想像過這種狀況。它們都是出於有限的目的而被創造出來的,但是現在,管理者完全將其當作衡量我們現在做得如何的指標。或許這正是當新聞說美國的經濟規模比我們所想的更大時,它引發許多人嘲笑的原因。探討這次數據修正的某個新聞標題是這樣表述的:「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美國看起來將會更加富有——但是不要上當受騙。」各式各樣的批評都有,從指責奧巴馬政府正在加工這些數字,以使執政記錄更加輝煌,到認為這種新的計算方法只會擴大當今國家間在經濟上的鴻溝,加大做得好的國家和處境艱難的國家之間的差距,不一而足。

的確,僅僅在統計上變得更加富有,並不會真的讓任何人更加富有。假如我在5年前告訴你,你擁有的財富比你認為的要多出1 000美元,你的銀行賬戶上並不會突然多出來這筆錢,你也不會重新評估你過去的經歷。為了維護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的完整性,經濟分析局並非只是簡單地改變了其當前的計算方法;它修正了自1929年以來的所有數字,所以現在,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在1955年花在那些大片上的支出,惠普公司和福特公司在20世紀中葉全盛期的研發預算,在相應的年份都可以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之中。然而追溯起來,這些事實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會改變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買得起一幢房屋或一輛新汽車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營與管理 的精彩文章:

品牌建設中視覺傳達設計的功能與應用

TAG:經營與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