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臣名將】狄仁傑得到武則天信賴的奧秘

【名臣名將】狄仁傑得到武則天信賴的奧秘

原標題:【名臣名將】狄仁傑得到武則天信賴的奧秘


武則天登上大周皇帝寶座之後,為了鎮壓和防範反對勢力,不僅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名臣宿將,就是對此後自己任命的大臣,也懷有很深的疑忌心理。她重用來俊臣、周興等酷吏,通過告密、羅織罪名和酷刑等手段整治文武官員。據《新唐書》所載內容統計,在她當政的20年中,僅宰相就殺了14名,流放9名。在如此嚴峻的政治環境中,狄仁傑卻成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異類」。他是唐高宗時任命並寄予信任的李唐舊臣,與武氏家族沒有任何瓜葛,又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卻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多次出任封疆大吏,兩次拜相,甚至被特准進殿見帝免予跪拜,不參加宮中輪值,可謂風光無限。並且,他還成功地說服晚年的武則天摒棄了讓武三思做太子的意圖,力挽狂瀾扭轉了武氏代唐的危機,從而被後人稱頌為大唐王朝「中興第一名臣」。


▲武則天畫像


那麼,狄仁傑是如何博得多疑嚴酷的武則天如此信任、創造了這一奇蹟的呢?


以官聲與為人贏得武則天的敬重


狄仁傑出身於唐王朝官宦世家,祖父、父親官職都不低。他在唐高宗時任大理丞,為官明敏清正,曾於一年中審明判決滯留獄中的囚犯17000人,沒有鳴冤不服者。一次,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唐太宗陵墓上的柏樹,唐高宗下令將其斬首,狄仁傑奏其罪不當死。高宗變了臉色,說:「權善才將先帝陵墓上的樹砍掉,是置我於不孝,一定要殺了他。」這時左右侍衛牽狄仁傑令其出殿,狄仁傑拒不從命,繼續慷慨陳辭:「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說服,忠貞的臣子不應因皇帝的憤怒害怕。按唐律,此罪本不應處極刑。倘若今天陛下因一株柏樹殺一大將,千載之後將會怎樣評價您?所以我不敢奉詔殺權善才,就是怕陷陛下於不道。」這番奏對意真情切,高宗為其所動,免了權善才的死罪。一個從六品的小官,竟能不懼天子雷霆之怒,據理申辯,狄仁傑在朝中一時聲名鵲起。

武則天當政之初,狄仁傑正任地處邊境的寧州刺史。他撫愛百姓,執法公允,平等對待漢族和少數民族,州內百姓很愛戴他,為他刻碑頌德,巡察御史將其政績報告給朝廷。於是武則天將他提拔為冬官侍郎,後又任地官尚書、拜宰相,並同狄仁傑說:「你在地方任上官聲很好,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說:「陛下認為是臣的過錯,臣認真改正;陛下明察臣無過,是臣的幸運。至於誰說我的壞話,我還是不知道為好。」武則天為之嘆服。



▲狄仁傑畫像


以上種種,使武則天認識到,狄仁傑既忠直剛正、守法不阿,又善於治理地方,撫恤百姓,特別是他還是一位只重公義、不計私仇的仁厚長者,不會、也不屑於搞陰謀詭計。女皇帝對他的這種基本評價、這種發自內心的器重與賞識,是狄仁傑穩穩屹立於武則天之朝歷20年的根本原因。


以智謀與勇氣逃脫酷吏來俊臣的陷害

狄仁傑拜相不久,就遭到來俊臣構陷入獄。來俊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酷吏,他採用各種陰謀手段陷人於罪,被他審問的人犯大都被嚴刑拷打致死。狄仁傑被捕後,來俊臣逼他承認「造**」,他很痛快地承認「造**是實」,從而避免了經受酷刑。



由於已經定罪,只是等待到期行刑,獄官對他看押得就不那麼嚴格。於是狄仁傑「賄賂」看守求得筆墨,用從被子拆下的帛寫明冤情,將帛放到綿衣中,對獄官說:「天氣熱了,請將這件綿衣交給家人,將裡面的絲綿去掉做成夾衣。」獄官照辦後,狄仁傑的兒子拿著帛書去向皇帝申訴,武則天由此責問來俊臣,並召見狄仁傑了解詳情,狄仁傑因而得以免除死罪。在獄中時,一個來俊臣的屬下還想讓狄仁傑告發另一大臣楊執柔,說這樣可以令他減刑,狄仁傑說:「皇天后土在上,怎能讓仁傑做這樣的事情!」於是以頭撞柱,血流滿面。該人見此情景很害怕,就向狄仁傑道歉,不敢繼續施壓。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狄仁傑如果不是智計百出,於絕境中想出巧妙之策,如果不是磊落正直、剛勇無畏,那麼在武則天的詔獄中,必定會多出兩個無辜的冤魂,朝堂上則少了兩位忠正的大臣。


以治國與治軍能力使武則天倚為柱石

武則天為了穩固帝位,使盡各種辦法,包括一些陰狠的招數。但平心而論,她還是一位明君而不是昏君。她統攬大局,奮發有為,一心想把天下治理好。因此,她既用聽她話的順臣,又用善做事的能臣。而文能治國、武能禦敵、善於解決棘手問題的狄仁傑,就是她在關鍵時刻可以起用、倚仗的國之干臣。



公元695年,外敵紛紛入侵。突厥人侵犯涼州,俘虜了涼州都督;吐番派使者前來提出領土要求;契丹人則攻陷營州、冀州,令武則天派去討伐的大軍全軍覆沒,黃河以北人心震動。在這一危急時刻,武則天起用狄仁傑任地處前線的魏州刺史。前任刺史畏懼契丹突然到來,將百姓全部驅趕入城修築工事,狄仁傑到任後,讓百姓全部回家種田,說:「敵人距離還遠,用不著這樣,萬一來了我想辦法應對。」敵人聽說狄仁傑來此,自動退走,百姓非常高興,為狄仁傑立碑記述這件事。狄仁傑也由此轉任幽州都督,後又調入朝中再任宰相。


此後突厥連年入侵,於公元698年連續攻陷趙州、定州,朝廷派出的30萬大軍逗留不進,不敢與敵人接戰。武則天此時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親自送他出征。突厥人聽說狄仁傑挂帥,主動退走。武則天改任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傑於是上書朝廷,要求赦免黃河以北各州被突厥裹脅的官員與百姓,武則天下令照此辦理。狄仁傑於是安撫慰問百姓,找到那些被突厥驅趕掠奪的人,全部送回原籍,散發糧食賑濟貧困者,又禁止部下侵擾民眾,違令者必斬首。於是整個黃河以北才安定下來。

以感情與利害說服武則天改變初衷


狄仁傑在威風八面的武則天面前,始終堅持自己仁厚正直、以庶民社稷為重的本色,絕不苟合取容。但是,他也深切了解武則天性格的剛硬與執拗,在表述己見、勸諫女主時很注意講究方式方法。


武則天當政之初,鎮壓了起兵謀反的越王李貞,狄仁傑被派到越王封地所處的豫州任刺史。當時正懲治李貞的黨羽,共有2000多人要被處死。司刑使逼促狄仁傑行刑,狄仁傑要求暫緩,向武則天秘密上奏疏說:「臣欲公開上奏,似乎是為叛逆的人申辯;知而不言,又怕有背於陛下仁愛憐憫的本意。幾次寫成了表章又毀掉,拿不定主意。但我考慮這些人附和越王都不是本心,萬望可憐他們是受牽連,給予寬宥。」這份奏章,既體現了狄仁傑正直仁愛的本色,又替武則天設想,注意委婉地澄清自己的態度,消除其疑慮,終於使武則天極其難得地收回了成命,免去這些人的死罪而流放豐州。


執政後期的武則天年老多病,縈繞在她心頭的最大問題是由誰來繼承皇位。她很想立自己內侄武三思做太子。一次,她以此詢問各位宰相,別人都不敢講話,唯獨狄仁傑力薦廬陵王李顯。他舉例說:「當年突厥入侵時,陛下讓武三思召募勇士,一個多月沒召到一千人;讓廬陵王去召,沒幾天就召到五萬多人,可見天下百姓歸心於誰。」武則天聽後無語。幾天後,狄仁傑又向武則天進言:「請陛下想一想,武三思是你的侄子,廬陵王是你的兒子,姑侄與母子相比,哪個更親?如果陛下以廬陵王為皇儲,千秋萬歲後宗廟中有您的牌位,如果立武三思為太子,侄兒的宗廟中哪裡會有姑姑的位置?」狄仁傑的多次勸諫終於使武則天動情入心,派人將李顯接回京城立為太子。



▲李顯畫像


立儲大事直接關係到李唐王朝能否延續,此前曾有多人向武則天進言召回廬陵王,她都予以拒絕。為什麼卻對狄仁傑如此言聽計從?其要害在於,他並沒有講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從武則天的視角看問題,動之以「母子」之情,曉之以「宗廟」之理,示之以「天下歸心」之勢,使得武則天覺得狄仁傑是真的替自己設想,且為大勢所趨,想不感動、不覺悟都不行。


一個人品格良善,平素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我們稱此人是好人;而當承受外界重大壓力甚至生死考驗時仍能不改初衷,以利他益世為己任的人,則不僅是好人,還是能人、智者,是創造歷史之人。狄仁傑無疑就是此類人士中的佼佼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古代貪官及奸臣中的文學大家
【文史知識】當個駙馬不容易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