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航空工業仍然有空白,重型直升機就得靠俄羅斯幫忙

中國航空工業仍然有空白,重型直升機就得靠俄羅斯幫忙

據中國航空新聞網2018年3月15日報道,航空工業直升機總設計師吳希明近日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中國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項目進展非常順利,雙方將在總體設計等等方面展開合作。通過多年的技術引進和研發,我國已經擁有直-8、直-9和直-11等系列直升機,而且直-20也已經研製成功且裝備部隊,但在重型直升機領域仍然存在著空白。中俄聯合研製重型直升機,將使我國填補在這個領域的重大空白。

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模型方案

聯合研製重型直升機的項目,被提升到戰略合作層次的高度,那它為什麼這樣重要呢?無論是在軍用和民用領域,我國對重型直升機都有著很大的需求。在民用領域,重型直升機的用途包括緊急救援與醫療救護、森林防火、救災物資的運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運支持以及提供支線客貨運服務等等。

而在軍用領域,重型直升機的應用同樣非常廣泛,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涉及的領域包括:作戰部隊的快速部署;武器裝備、彈藥、油料和其他給養的保障;執行後勤支援運輸任務;實施海上垂直補給。儘管這些任務其他類型的直升機也可以完成,但同重型直升機相比,這些直升機要完成同樣的工作量,就必須起飛更多的架次。

米-26直升機是個大傢伙,但這次我們對標的不是它。

由於噸位更小的直升機具有載荷小、航程短的特點,部隊和裝備投送密度低等方面的弱點,要將其協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保障鏈就顯得相對困難。重型直升機擁有更遠的航程,可在更縱深的區域提供部隊、物資和給養投送任務,它可以將其他噸位的直升機銜接起來,形成一個更加完善的保障體系,從而發揮紐帶作用。

我國通常將12噸級以上的直升機稱為重型直升機,而國外的這一標準則是20噸級之上。根據我國的劃分方法,直-7和直-8項目均屬於重型直升機的範疇,但按照國外劃分法則不是。為了確保直-8項目的順利研製,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停止了已進入全靜力試驗的直-7。目前我國生產的最大起飛重量的直升機是直-8,其原型是法國宇航公司的SA321「直升機」。在這種直升機的基礎上,已經衍生出多個改進型號,但仍然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

CH-53K直升機進行外掛16噸載荷的實驗

對於是新重型直升機的運輸能力,我國在10多年前就曾經討論過。例如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在2007年「中國重型直升機發展的思考」一文中就指出,「總體來說,我國直升機研發及配套技術的積累尚不足以支撐有效商載為20噸量級的重型直升機研發,而發展有效載荷10~15噸的重型直升機則是一條更可行的道路」。

儘管俄羅斯掌握著米-26直升機的全套技術,但同中方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內部載荷要低一些。按照預設,雙方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將為38噸級,內部載荷為10噸,外部掛載能力為15噸。儘管新重型直升機的載荷比米-26要低,但已經接近美國CH-53重型直升機的水平。例如,在前段時間,CH-53K直升機剛剛進行了外掛16噸級載荷的試驗。

重型直升機在軍事領域中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更少機群一次性投送部隊和補給的能力要強得多。

通過強化同俄羅斯在重型直升機領域的合作,引入其先進技術,我們可以大大降低技術風險,這也是一條相對穩妥的研發道路。其實中國和俄羅斯在技術合作領域的需求又豈止重型直升機一個,航空發動機、大型飛機的設計與研發和特種飛機的改裝等等領域,俄羅斯的經驗和技術都比我們豐富。儘管這20多年以來,我們已獲得很大的進步,但需要向俄羅斯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的重型直升機研發成功還需要得到俄羅斯提供技術幫助。

全文完,謝謝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上的空母 的精彩文章:

中國將接收首套S400防空系統,全部交付後將有三百多台車
戰機飛行員被擊落後應該頑抗到底?其實他首先須選擇逃跑

TAG:雲上的空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