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壁龍溯本還原國畫靈魂本色

孫壁龍溯本還原國畫靈魂本色

孫壁龍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他指出國畫創作重在筆墨的運用。「氣韻生動」是創作的最高原則,孫壁龍認為:「氣韻由筆墨而生」取圓渾而雄壯,順快而流暢,用筆不痴不弱是得筆之氣。用墨濃淡相宜,不滯不枯,得墨之氣。不知此法,淡雅則枯澀,老健則重濁,細巧則怯弱,皆不得氣韻之病。

(這是人物畫嗎?)

也認為:「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有發於無意,佳作大多數還是發於無意,(即好筆墨偶然得之)」。靠才華、功力、情感、靈感而為,是一種內在美,是作品的總效果,不僅僅是造型。骨法用筆的重要性,西洋畫是光影體系,中國畫是線條體系。以線造型,線求骨力,是世界上獨特的民族性的造型手段。理解書畫相通的重要性,書法滲入國畫,吸取了線條的長處,線條的基本程式是一波三折,波是起伏形態,折是運筆方向,忌妄發筆力,忌直率求含蓄。

(看到主題?誰在對話?)

在中國遠古繪畫中,色彩一直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直至唐宋,中國繪畫幾乎都是重色的。甚至在明清之前,中國繪畫的名稱不是現代所稱「中國畫」,而是用色彩中的兩種顏色名稱——「丹青」為其命名,由此可見色彩是中國繪畫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之際,在色彩的探索、研究和運用上,已相當成熟,並形成了一整套的用色原則和方法。南齊的謝赫將中國繪畫特有的設色規律和用色原則加以總結,在《古畫品錄》的「六法」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敷彩制形理論。據王繹在《寫像秘訣》「采繪章」中記載,到元朝時中國畫的顏料就只剩三十多種,而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畫中常使用的顏色就只有十多種,難怪有人常常會誤認為中國畫就是無色的水墨畫。

(除了風景,你能不能看到3個人的特寫)

在傳統中國畫中,顏色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礦物質顏色,也即我們平時常說的「石色」,另一類是植物質顏色,也即是「水色」。顧名思義,「石色」顏料就是從各種有色礦石(貝類)中經過篩選、研磨、過慮、水漂、沉澱、加膠(粉狀顏料沒有加膠工序)製作而成的顏色,如石青、石綠、硃砂、石黃、雄黃、蛤粉等;「水色」則是從各種植物的根莖葉片中提取汁液加工製作而成的顏色,如藤黃、花青、胭脂、曙紅等。

在色彩的運用上,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走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中國繪畫不以客觀環境為依據,崇尚人的主觀感受,從來就不重視「光」的作用,更不認為在不同光線條件和空間環境中色彩會有微妙的變化,認為世界上所有物體的顏色都是固有的,即使是在漆黑一片的環境中,色彩也是依然存在的,繪畫所表現的是介乎於自然和自我之間的「固有色」。中國繪畫注重色彩的象徵性和表意性,並以社會規範和固有色的施彩原則進行「隨類賦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風海陽瓷藝坊 的精彩文章:

孫壁龍:世間萬物任我使,筆補造化天無功

TAG:宋風海陽瓷藝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