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統治者為了避免前車之鑒:嚴格限制太監讀書認字 真是煞費苦心

清代統治者為了避免前車之鑒:嚴格限制太監讀書認字 真是煞費苦心

作者:張程,職業編輯,業餘作者,季我努學社會員。聚焦於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變遷、政治制度史,出版有《制度與人情: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三國大外交》、《泛權力》、《黑白大清》等圖書。

(張程)

為了釜底抽薪,清朝還嚴限太監讀書認字。明朝宮廷設立內書堂,選十歲上下的小太監二三百人入內讀書。內書堂有專門的老師,教導太監們讀書認字。不少明朝太監書讀得不錯,還留下了不遜於士大夫的詩文作品,政治能力隨之提升。清朝初期,也委派專門的漢教習,在萬善殿教育年幼太監。乾隆皇帝認為此舉無益:「內監職在供給使令,但使教之略知字體,何必選派科目人員與講文義。」太監認識幾個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讀書。「前明閹豎弄權」,就是因為他們通文解意,藉機謀私。而且文官教導太監讀書,容易內外勾結,交結營求。「此等弊政,急宜痛絕。」所以,乾隆下令「萬善殿派用漢教習之例永遠革除」,只派內務府的筆帖式給太監們掃盲,不準講解文意。內務府的筆帖式都是混日子的八旗子弟,自身水平很差,連給太監們「講解文意」也做不到。

內書堂

雖說政治能力和讀書沒有必然關係,但書讀得少,太監們的政治素養的確一落千丈。清代太監少有傑出者,與乾隆此舉有莫大關係。對於識字太監,乾隆也很提防,嚴禁太監泄露信息。乾隆三十九年,奏事太監高雲從泄露檔案信息,事關人事任免。乾隆震怒,將高雲從磔刑,也就是分屍。受牽連的大學士于敏中、軍機大臣舒赫德、禮部尚書蔡新、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等高官受到嚴厲申斥,從高雲從處獲得消息的官員一律革職。高太監因為不小心「多看了一眼」,結果釀成一樁大案。

有人可能對清朝管好太監一事存疑,最大的反駁論據就是李蓮英。的確,晚清太監勢力抬頭,大有揚眉吐氣的態勢,但離頤指氣使的地步還很遠。慈禧太后對太監管理嚴格,「宮中內侍過誤輒杖殪,一歲不可數計;次給杖謫弗少貸。」慈禧太后用太監辦事但不加權,實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蓮英崛起,最後加了二品頂戴,的確是打破了「祖制」。但是,李蓮英在朝廷中沒有一官半職,沒有固定職權,連首領太監都不是——同時期的首領太監,另有一不知名老者。他雖被人尊稱為「李大總管」,但斷不是前朝的大太監,和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前輩相去甚遠。

醇親王奕譞出巡檢閱北洋海軍,慈禧派李蓮英隨行同閱。按說,李蓮英是居次席的「欽差大臣」,北洋水師也是如此安排接待的。但是,檢閱的時候,醇親王和眾官員落座,李蓮英就是不敢同坐,而是站在奕譞身邊,主動端著水煙,垂首伺候著。整個過程,他愣是沒正眼看軍艦一眼。檢閱完,接待官員給醇親王和李蓮英都安排了小院住宿。李蓮英沒要小院,堅持在醇親王安歇的院子的廂房中臨時搭床睡了一晚。當然,整個過程有李蓮英權謀之處。但他做足表面文章,不給他人留下口舌的做法,折射了清代太監地位之低。

醇親王奕譞

李蓮英盤踞太監群體的金字塔頂端,但任何行業,頂端人物的狀態都不能代表整體。整個清朝,太監處境普遍悲慘,居無定所,食無定時,工作壓力極大,稍有疏忽就要受到責打、流放甚至處死。難以計數的太監,在一聲「拖出去亂棍打死」之後就消失在了深宮暗處。而他們辛勤勞作一月,不過月銀六錢六分零,後來因為宮廷財政緊張,每人只給制錢六百文。光緒朝,有官員進宮,親眼見到四十八處總管太監「形容枯槁,衣服襤褸,個個與窮寡婦無異」。這還是總管太監的狀態,底層太監的處境可想而知。

清朝太監之難的一項佐證是:太監懸缺,一直招不滿額。據記載,清代太監定額為3300名。乾隆五十八年,宮中、外圍等處實際實有太監2605名,相當於定額的79%。道光二十二年,又減至2216名,只佔67%了。咸豐末,再次確核太監人數,定額為2500名,結果仍不能足額。光緒十三年,實際只有1693名,也不到新定額的80%。(郭松義等《清朝典章制度》,第64頁)

如果明朝的太監看到清朝的晚輩過得這麼凄慘,一定會跺腳大叫:「晚輩太丟前人的臉了!」他們同時也要慶幸,慶幸明朝的主子們沒有下定決心要解決太監干政問題。太監完全仰仗皇帝的鼻息而活。如果皇帝一心要抑制身邊人,哪裡還有他們折騰的機會?

編稿編輯:姚天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著名的《清帝遜位詔書》都有哪些內容,將其比作「光榮革命」是否合適?
創作主體、說唱者、觀眾大部分是八旗子弟的子弟書,是一種怎樣的藝術形式?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