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國之亂本來可以更亂的(漢書拾遺37)

七國之亂本來可以更亂的(漢書拾遺37)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

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一共七位劉姓王爺向中央政府叫板。

七國之亂氣勢很足,但沒翻起多少浪花,整個叫板過程只持續了三個月就啞火了。

從《漢書·荊燕吳傳》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七國之亂本來可以更亂,有希望鬧騰出更大的動靜。

七國之亂本來可以更亂的(漢書拾遺37)

在七國之亂剛剛開始進行戰略決策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兩位部將提出了兩條很不錯的戰略,可惜都沒有被採納。

第一個戰略是大將軍田祿伯提出的。

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它奇道,難以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

田祿伯的戰略是:另外安排一支偏師,作為奇兵,沿著長江、淮河西進,開闢第二戰場,直取武關。

第二個戰略是年輕將領桓將軍提出的。

吳少將桓將軍說王曰:「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願大王所過城不下,直去,疾西據雒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

桓將軍的戰略是: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攻取,可以繞過堅固防守的城池,長驅直入,迅速佔領滎陽,利用敖倉糧食供給軍隊,爭取有利的戰略態勢。

七國之亂本來可以更亂的(漢書拾遺37)

《百家講壇》王立群先生分析七國之亂成敗,他認為吳王最終失利,有很重要的兩點失誤,沒有採納桓將軍和田祿伯的策略,這是戰略決策的失誤。

我們不能說桓將軍和田祿伯的策略就一定正確,就好比魏延的奇襲子午谷,因為沒有實施,誰也不知道最後的結果。

但是,因為吳王最後採取的戰略失敗了,就可以有馬後炮的討論。

吳王採取的是什麼戰略呢?

吳王的戰略那是相當的宏大,七國諸侯軍隊,分為左中右三路,左路軍經長沙向巴蜀、漢中方向進攻,中路軍由吳王劉濞親自率領,約會楚王、淮南王等,直接西向攻擊,齊地諸王與趙王為右路軍,從河北、山西方向攻擊。

基本上就是一力降十會,整體平推。

七國之亂本來可以更亂的(漢書拾遺37)

但是,在遭遇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和周亞夫的奇計攻擊之後,吳王的戰略失敗。

吳王的失誤在於兩點。

首先,諸侯造反,畢竟站不到道義的制高點,所以必須狂飆突進搶時間,用輝煌的戰果來增加己方的凝聚力,如果打成持久戰,叛亂一方必敗。

其次,此戰成功之關鍵在於對於滎陽、洛陽、敖倉等中原腹地的控制,只要控制了這些地區,一方面佔據要地立於不敗,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後勤供應,不用千里迢迢從老窩往前方運糧。

所以說,桓將軍的戰略思想是有道理的,可惜吳王劉濞沒有採納。

至於說田祿伯的戰略,風險其實挺大的,因為這支奇兵在前半程可以藉助水運前進,但後半程基本上是山地作戰為主,難度不小。

可是,富貴險中求,風險大意味著收益也大,搞個幾萬人馬試試,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七國之亂本來可以更亂的(漢書拾遺37)

試想,如果按照兩個被束之高閣的戰略來,歷史也許就此改變,漢武大帝也就沒有了,退一步說,至少能折騰出更大的動靜嗎,不會三個月完蛋。

歷史無法重來一遍,只能腦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嘴讀史 的精彩文章:

曹參:搭便車的名將?不折騰的名臣(武廟七十二將)
漢書拾遺17:神勇外交官不止王玄策一個人

TAG:大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