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產後別過勞,小心媽媽手!

產後別過勞,小心媽媽手!

手腕疼痛、手指無力,連包尿布都痛得掉眼淚!相信這是許多媽媽曾經有過的經驗,一旦讓「媽媽手」上身,就有吃不完的苦頭!其實,媽媽手是通俗的說法,泛指因為拇指肌腱受傷的患者,須留意預防重於治療,就能免於「手無縛雞之力」的辛苦過程。

什麼是「媽媽手」?

提到「媽媽手」一詞,就會直接聯想到手腕和大拇指的疼痛,到底媽媽手是哪條肌肉生病了?其實媽媽手就是肌腱炎,最常發生在大拇指和手腕的交界處有一個腱鞘,剛好把兩條肌肉包在一起,一條是長的拇指外展肌;另一條是短的拇指伸肌。

由於日常生活中會頻繁使用,造成這兩條肌肉和腱鞘發炎,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學名稱為「迪奎文氏症候群」,以癥狀來區別,醫療上名為「橈骨莖狀突腱鞘炎」,手腕和大拇指相接處,以及手部相關區域,都會感覺疼痛難當,無法正常抓握物品。

媽媽手原因

造成媽媽手的原因,是因為大拇指過度使用,使得伸肌和外展肌動作很多,所以容易有發炎情形,除此之外,和懷孕後期時身體所分泌的鬆弛素也有關。懷孕後期到生產前,母體為了讓生產更順利,身體會分泌出鬆弛素,讓全身韌帶變得比較放鬆,手部也有許多韌帶肌腱,因此,平常可能做同樣分量的工作不會受傷,但此時因韌帶較鬆弛,就容易傷及肌肉及腱鞘。

1

短時間大量使用拇指

產後一步入新手媽媽階段,就有許多工作要忙,不管是擠奶、餵奶、換尿布、洗衣服和洗奶瓶,短時間內拇指的工作量大增,加上身體中鬆弛素的作用尚在,這段時期非常容易受傷。

當然,除了產後媽咪之外,還有許多情況也會受傷,其中以運動傷害最常見,保齡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這些大量使用拇指和手腕的運動,也容易傷到同樣地方,或是有人健身的方式不正確,肌力尚未練足就用單手做伏地挺身,也會因發炎而疼痛。

2

動作太快?姿勢不正確

許多剛上任的新手媽媽,容易手忙腳亂,很多事情都急急忙忙地做,常以不正確的姿勢用力,或為了求快,以手指施力,就很容易「媽媽手上身」,不可不慎。舉例而言:媽咪要拿很多物品進房門,卻剛好聽到寶寶在哭,沒有蹲下身再依序拿取,直接用拇指的力量把所有物品提起來,這個動作就非常容易受傷。「產前,媽媽會小心留意彎身姿勢,拿取東西時也會放慢動作,並懂得利用到手腕和手臂的力氣協助,但因照顧新生兒較忙亂,未注意姿勢就很容易受傷。」但仍要提醒,即使媽咪使用正確的姿勢,如果用到拇指的次數太多,還是會受傷喔!

媽媽手?預防重於治療

不管是媽媽手還是其他肌腱、關節的發炎,都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治療,讓身體組織慢慢復原,且注意別讓患部複發,或是受到再次的傷害,「預防重於治療」是一句老話,但以復健的觀點而言,用正確的姿勢處理家務、不過度使用手指,並且適時找幫手,都是預防媽媽手的重點,以免受傷後必須曠日廢時地治療。

手檢測方法:

將拇指放入四指中,輕輕握拳,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壓,如果靠近大拇指的手腕會痛,就可能是媽媽手找上門!

1

母奶媽咪以物理治療和輔具為主

在治療方面,局部打針的效果最快,可治癒80%~90%的不適;其次是吃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母乳媽咪的情況較特殊,不建議以打針和吃藥方式進行,通常會給予物理治療,超聲波治療最有效,其次就是電療。

在治療的這段期間,媽咪還是必須要操持家務、照顧寶寶,擔心無法讓患部得到充分的休息,這時護具的使用就非常重要!很多人進行療程時,都忽略了護具的重要性,媽媽應選擇材質輕、固定性佳的護具,並在醫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

2

最新治療技術:骨震波

近年來新發展的復健治療訓練器,稱為「骨震波」,是以聚焦的震波,投射於定位好的人體部位,藉助震波的高能量透過血管新生,促進組織再生,達到修復組織,且能消炎止痛的效果。此新技術的優點是恢復快、頻率不用太高,比起一周要做好幾次復健,骨震波一周一次即可,媽咪可以考慮時間和財力,多一個治療的選擇。

3

泡熱水促進代謝?保養手部

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在家可以勤做保養,建議媽媽,每天讓整隻手泡一下熱水,大約20分鐘,洗澡水的溫度即可。由於手部關節多、形狀複雜,以毛巾熱敷無法均勻受熱,效果會差很多,建議還是以泡熱水為主。泡完熱水後,再把雙手舉高,高於心臟即可,手指做抓握的動作,反覆數次,促進血液循環,可把患部中一些發炎的物質帶走,有助於消腫,改善手部的疼痛。

聲明:本文為好孕媽媽獨家撰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孕媽媽全媒體 的精彩文章:

研究發現,愛走神的孩子竟然更聰明!
2-8歲小孩原來有這些行為變化,教你讀懂N歲孩子!

TAG:好孕媽媽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