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將至,古人們是這樣過節的

清明將至,古人們是這樣過節的

大常州今天的降溫真是讓人瑟瑟發抖,看著陰雨交替的天氣預報,才恍然醒悟,狗年已經過去了3個月,馬上就是清明了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七言絕句《清明》千古傳唱,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清冷傷情」的情緒基調。

在我國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它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遺」。然而,清明節由來已久,中國古人歷來很重視清明節,那麼古人又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呢?

四月是暮春時分,是萬物開始發芽生長的時間,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一說。在這個季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都到戶外,去親近大自然。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日應該是在唐朝。唐朝在經過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之後,國富民強,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比較高,所有才有閒情逸緻出來消遣。在唐玄宗做皇帝時,清明節掃墓才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一,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成為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裡的「小長假」。

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祭奠親人、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和朋友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相傳這種習俗起源於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天氣的寒涼和冰冷的食物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眾人一起來進行饒有趣味的遊戲和運動,以保護身體的健康。後來在漫長發展中,這種民間的習俗又融入升華到禮儀之中。

踏青:一家人扶老攜幼,在剛剛萌發春意的田野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鞦韆:青年男女和活潑的孩子們盪起了鞦韆。鞦韆是在樹的粗大橫枝上拴結實的皮繩和木板,人站在上面抓著皮繩來回飄蕩,還要拴上彩帶,十分愜意。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蹴鞠:相傳是黃帝用來訓練武士的一種遊戲,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完善的體育運動。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現代足球的鼻祖,是一種集體的,運動和技巧性都很強的運動。

馬球:紳士們在廣袤的曠野上,用石灰畫上線,打起馬球。縱橫馳騁,歡聲笑語。

植樹:感恩大自然的老人帶著孫男弟女,在墓地的周圍、河渠邊、村圍田頭種上小樹。植樹起源於插柳。清明一到,氣溫升高,萬物萌發,此時種樹,容易成活。特別是柳樹,更是極易成活。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把剛剛發芽的柳枝插入土中,就是種了一棵大樹。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何樂而不為呢?

射柳:這也是一項時尚高雅的活動。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是考驗騎射真功夫的一項運動。

放風箏:這是非常普遍的遊戲,早在唐宋詩中就有清明放風箏的記載。據說風箏起源於祭掃墳墓豎竿拴紙的風俗,後來不僅演化為美麗的風箏,而且形成了清明放飛風箏的民俗。

豐富多彩,情趣盎然的遊戲,是千百年來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為什麼會融合發生在清明祭祖這樣一個嚴肅悲涼的節日當中呢?這種傳承久遠的民俗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呢?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祭拜祖先,並不是封建迷信,這是對故去的親人的一種思念、想念,告戒後人不要忘記先人,故去的老人。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的接力傳承!清明祭祖是禮儀的莊重和遊戲的快樂相結合,是一個十分具有特色的節日。具有禮儀教化的重要作用,具有多重積極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智能健身 的精彩文章:

萬事俱備,就差一根鞋帶了!
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節日

TAG:CC智能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