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今美三伏貼

大今美三伏貼

【規 格】7cm×10cm×3貼×2袋×200盒

三伏貼[1],又名天灸,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法,源自於清朝。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中醫學觀點認為,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貼敷,可以治療多種反覆發作及過敏性病症,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腸炎、潰瘍病、慢性腹泄;小兒厭食、遺尿;虛寒頭痛、頸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經等。若連續貼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夠明顯減輕癥狀,減少發病率。

基本介紹

三伏貼,是一種膏藥,如指甲大小,一般六個為一組使用。在夏天農曆的頭伏日期貼在後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據信可以治療預防冬天發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將四片膏藥一起貼在後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四小時即可揭下。

選擇在三伏天貼敷,是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對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冬天易發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這3天是人體陽氣最盛的),以辛溫祛寒藥物貼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療,可以減輕冬季哮喘發作的癥狀。

治療方法:每隔1天敷藥一次,每次貼敷6片。

注意事項:敷貼季節性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療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來進行三伏貼治療,當然也不必過分拘泥於此,錯過了第一天也會有滿意的療效。敷貼對象為4個月以上兒童及成人,敷貼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三伏解釋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照古籍,這是一年之中最炙熱的三天,亦即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來施行貼葯治療。

用藥原理

所謂的三伏貼療法,其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並預防感冒。只要在一年當中最炙熱的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輕鬆告別過敏氣喘老毛病;古代和現代中醫師皆指出確實有其療效

三伏貼療法自古代流傳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貼療法的應用。

三伏貼所用中藥,白芥子、細辛、甘遂可溫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結、開竅通絡,細辛還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減少抗原抗體反應,降低過敏發作機率,也減輕過敏癥狀,薑汁則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綜合使用有助改善氣喘。

細辛揮髮油中含有毒性較大的黃樟醚,具有致癌和致突變作用。甘遂中含有多氧二萜的有毒成分,有協同致癌作用,是52種致癌植物之一。


三伏貼就是三伏期內,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療哮喘的部位上,貼上化痰定喘的益氣貼,以減緩氣喘的發作,對於常年受氣喘、過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冬病夏治」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一個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葯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可以說「冬病夏治」配合全新磁葯疊加療法,體現了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對疾病重視預防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對於哮喘病、老慢支、過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採取三伏天外貼敷藥方法,是祖國幾千年傳統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慢性患者能起到調節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現代規範治療的一項重要輔助治療手段。

對於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夏天是一個不應放過的最佳治療時機。冬季因為氣溫、氣壓偏低,這類病特別容易複發。冬季治療以治標為主,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於影響其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癥狀通常比較輕,有足夠的時間扶正固本,以提高肌體的免疫能力,達到痊癒的目的。

疾病雖在夏季少有發作,但其宿根常存體內,「夏治」是選擇夏天炎熱季節,採用適當藥物進行治療。因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人體陽氣浮越,此時對陽虛者用助陽葯,可更好的發揮扶陽祛寒、扶助正氣、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並可為秋冬儲存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冬病夏治」屬於中醫緩則治其本的治病原則。

在這期間,過敏、氣喘等疾病癥狀較輕,毛細孔張開,易由皮膚吸收藥效,將元胡、細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藥磨粉後,薑汁煳丸,敷貼於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貼。

三伏貼的貼敷原理是於夏季三伏日,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觀念,此事人體的陽氣也最旺盛,經絡氣血流注也最旺盛。此時採用一些生薑、白芥子等辛溫的藥物,貼在疾病相應的穴位上,兩陽相合,能夠很好地治療一些反覆發作性及過敏性疾病,以達祛病保健的作用,以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更佳。

適應病症

經中醫辯證論治屬虛寒證的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慢性咳嗽,反覆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種肺系疾病;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腸炎,慢性胃炎,胃痛,潰瘍病,慢性腹泄;小兒遺尿、厭食;頸肩腰腿痛、虛寒頭痛、痛經、胸腹痛等虛寒性的疾病亦可貼敷。

三伏貼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

適應症:

1、呼吸系統: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

3、外周神經病: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等。

2、消化系統疾病:肝炎、慢性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潰瘍病等。

4、皮膚病:白癜風、銀屑病、蕁麻疹、硬皮病、神經性皮炎、尋常疣、斑 禿等。

5、其他病症:梅核氣、痛經、痹證(包括退行性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禁忌事項

肺炎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特殊體質及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潰者;妊娠期婦女;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等。

(1)貼敷對象為6個月以上兒童及成人

(2)局部有癢、熱、微痛感覺,甚至少數病人局部可出現水泡均為正常反應。

(3)貼敷後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

(4)為了保證療效,而又避免引發感染,應盡量減少水泡的發生。若敷藥處皮膚有灼熱疼痛感時,應及時取下藥膏,並用清水輕柔洗凈,嚴禁抓撓,一般可自行痊癒。如有嚴重水泡時,應及時到醫院皮膚科就診。

(5)貼敷後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塗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癒。

(6)貼敷之後可能在皮膚上留下中藥的沉著,用濕毛巾擦拭即可

(7)患有嚴重濕疹、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疾患;或皮膚有破損;或對貼敷藥物過敏者,不宜敷貼。

(8)貼敷期間忌食辛辣油膩、冷飲,囑多飲水;貼敷當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膚清潔。若出現水泡,待水泡消退後再洗澡。

(9)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到皮膚科就醫。

(10)敷貼期間,忌煙、酒、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11)有發熱,流涕、咳嗽等癥狀的患兒不宜貼敷。

(12)其他謹遵醫囑。

貼敷時間

一般成人8-10小時,兒童4-6小時(2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皮膚嬌嫩,不宜貼敷),每次4片,根據個體差異,貼敷時間也可以做適當調整。貼敷期間,慎食辛辣、海鮮、羊肉、蘑菇等發物。


01

幫助身體去除寒氣:三伏貼一般是在炎熱的三伏天使用,夏季的高溫天氣很容易讓人出汗,對於陰虛的人群來說,貼三伏貼可以幫助去除身體的寒氣。

02

調理氣血:對於很多氣血不足的女性朋友來說,貼三伏貼可以辦證過戶調理身體內的氣血,保持氣血平衡。

03

健脾和胃:很多人在高溫的三伏天里通常會有脾虛的癥狀,通常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不佳,這個時候食用三伏貼可以有效健脾和胃,促進消化。

04

振奮陽氣:貼上三伏貼後對於陽氣較虛的人群有很大的增強作用,在幫助去除體內的寒氣後,即可很好的幫助振奮體內的陽氣。

05

促進血液循環:三伏貼有利於促進血脈中的血液流通,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幫助緩解血液滯留的情況。


三伏貼有什麼好處?要注意什麼?

好處:

1、夏季敷貼三伏貼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

2、三伏貼的祛病功效有目共睹,專家表示雖然一些疾病夏季少有發作,但其宿根常存體內,選擇在夏季治療,因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人體陽氣盛,對陽虛的人用一些助陽的葯,可更好的發揮扶陽祛寒、扶助正氣、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並為來年冬天儲存陽氣。

注意事項:

1、反應強烈很正常。

藥物敷貼後4—6小時,有的人會有刺癢感覺,這是藥物滲透入表皮後的一種自然反應;還有人會出現紅、腫、熱、痛;大約有1%—5%左右的人可能會起皰;這些是由於藥物被人體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因此皮膚起皰、反應強烈的病人療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但為防止感染,起皰後一定不要撓破,少量小的水皰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皰可用消毒針頭刺破引流,外塗消毒液。

2、要保持連續性。

冬季易發疾病在夏季的癥狀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癥狀,所以治療後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顯現。一些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醫院嘗試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見影的療效後,也就放棄了繼續治療,使得疾病遷延難愈。

3、抓住有利時機。

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陽中之陽。這時,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張開,藥力最易滲透到體內。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這兩個時間貼敷穴位,能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起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可見「三伏貼敷」與「數九貼敷」無疑是提高患者御病能力,調節機體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4、遵守固定療程。

冬病夏治,三伏為一個療程,今年閏二伏,因此有了「加強灸」。一般需連續3年,也就是3個療程。只有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保持藥效的發揮,經絡才能處於持續興奮應激的狀態,對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慣性。而且,還要治養結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生活習慣上有所克制,不要貪涼,應該配合治療,以達到最佳效果。

5、少吃冷飲。

冷飲,一方面可傷及脾胃的陽氣,使本已陽虛的體質更加虛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積在體內的寒氣凝滯,向外發散時困難,影響治療效果。

6、遠離空調。

進入空調房後,皮膚遇冷,毛孔收縮,影響藥物的滲入,同時也會降低經絡傳導的速率和活躍性。

7、吃清淡飲食。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飲食調養以清心防暑、滋陰生津為主,不宜過食肥甘厚味。綠豆、蓮子、薏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鱔魚、鴨肉等較適宜。

8、保證睡眠充足。

每晚保持7—8小時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鬆,神經緊張得到調整,從而提高經絡穴位對藥物刺激的識別,引導藥效直達病灶。此外,平和樂觀的情緒可使機體免疫功能處於一種最佳狀態,這種狀態有利於頑疾的治療和康復。夏季悶熱,會使一部分人心情煩躁,易於激動。因此,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特點通過轉移注意力、聽音樂等方式有意識地剋制這種情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伏 的精彩文章:

《老沔陽拜年習俗》《七分幫腔三分唱》《三伏潭中堂畫》《洛江河與深江站》《打蓮香》
三伏天養生知識

TAG:三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