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組閣完成德國政府步入正軌,中德關係下一步如何推動——專訪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

組閣完成德國政府步入正軌,中德關係下一步如何推動——專訪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

在新的聯合政府眼中,歐盟會是優先施政重點,主要聚焦促進歐盟一體化進程。對華關係也將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因為中國對德國、歐盟的政治和經濟重要性都在增加。

柯慕賢(Michael Clauss)  資料圖

《財經》記者 蔡婷貽/文 袁雪/編輯

當地時間3月14日,在花了171天與其他政黨談判後,默克爾再次連任總理,正式領導與社會民主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讓原本擔心德國內政變化可能牽連歐盟穩定的全球社會暗鬆一口氣,也讓德國與包括中國在內國家的交往日程重新回到確認軌道。

今年除了雙方高層持續密切交流,德國總統也可能造訪中國。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日前接受《財經》專訪,剖析中德兩國關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財經》:德國在去年9月國會大選後,經歷將近六個月才組成聯邦政府。外界一度認為將需要重新投票。政治不確定在德國相對少見,應該如何解讀這樣的發展?

柯慕賢: 我們花了比以往更長的時間組閣,但這並不意味著德國政治體系不穩定,而是因為政治情況相對複雜,聯邦議會出現更多黨派。

德國歷史上,我們曾出現過(黨派)共識高的時期,分歧少,但也有時期存在不同意見,需要尋求共識,現在就處在這樣的階段。對某些重大政治問題持有不同看法和意見,例如難民問題和歐盟今後發展方向等問題。

我們已再次組成一個大聯合政府,這體現出德國的政策連續性,無論在經濟政策、內政和外交政策上。

我相信在新的聯合政府眼中,歐盟會是優先施政重點,主要聚焦促進歐盟一體化進程。當然,對華關係也將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因為中國對德國歐盟的政治和經濟重要性都在增加。

《財經》:新政府對中德關係會持什麼態度?中德關係對新政府的意義又是什麼?

柯慕賢:首先,中國是德國非常重要的貿易夥伴,2016年中國首度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再度蟬聯,雙邊貿易和投資額都在迅速增長;在政治上,中國對我們也日益重要。我們對中國的興趣也反映在以下事實:聯邦總理每年都要到中國訪問,總統兩年前訪問過,新總統今年也有望訪華。

德國在對華政策上會著手哪些議題,主要反映在聯合政府協議中。當下主要問題是市場准入,在此議題上,我們暫未看到進展,一些方面似乎出現了保護主義的趨勢,新一屆大聯合政府的重要目標是尋求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將是優先政策。還有另一個重要議題是一帶一路倡議。我們認為它會帶來很多機遇,但希望整個歐盟對此能形成一致立場,因為我們要平等地跟中國進行談判,遵守透明原則和遵循國際標準,很重要。

《財經》:歐盟近來試圖整合對中國的政策引發許多討論,你認為可能達成一致嗎?

柯慕賢:我們在歐盟內部也正討論這些問題,包括德國加布里爾外長在內的一些政治家指出,中國有自己的戰略目標,歐盟是否應該提出一個共同立場。這當然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越來越多歐盟成員國認識到,在外交關係,也包括對華關係上,更常用一個聲音發言,符合各方利益。

《財經》:歐洲出現主張對中國投資出台嚴格的規範條例的聲音,你認為這是需要的嗎?它可能是什麼樣的機制?

柯慕賢:中國對歐洲的投資是安全的,我們是法治國家,對私人企業和財產都有保護。

目前歐洲討論的是另一個問題,是否繼續允許企業想在哪裡投資都可以、想購買什麼就購買什麼。但這不僅針對中國企業,也涉及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其他外國企業。歐盟和德國想繼續保持開放,德國是最開放的國家之一,這明顯反映在OECD的相關指標上。

你指的可能是兩年前開始的討論,中國仍有很多行業要求外資投資需通過合資企業形式,另外不少領域也限制外資投資,這種背景下,歐洲也出現了這種討論:是否應在歐洲出台對等安排,比如討論過是否啟動某種對外資審核機制,是否加強規範海外投資,對當下情況進行限制,避免其影響國家安全。

不過,對是否要啟動投資審查機制,歐盟尚未形成立場,接下來的討論走向,可能與中國之前提出的承諾相關。

《財經》:二月底吉利對戴姆勒的收購引起很大關注,德國政府如何看待類似的收購?

柯慕賢:戴姆勒的收購不涉及國家安全,政府也不會審查吉利的投資,在政治層面這不是問題。

《財經》:德國對經濟發展提出工業4.0,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德國如何看待未來雙方的競爭和合作關係?

柯慕賢:首先德國企業在中國的運營非常好,尤其在機械製造和高新技術領域,另一方面,這也使兩國經濟的互補性下降,競爭局面越來越大。

但競爭不是壞事,公平的競爭對德國也不是問題。對於中國製造2025,德國企業確實有一定憂慮,比如在自主知識產權方面,可能導致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前途暗淡,高鐵建設行業即如此。如果政府能給出明確信號,表明中國製造2025並非排除外國企業,這將有助於消除外資企業的疑慮。從技術合作看來,中國2025和工業4.0能有很好的合作,中德原本就是理想的夥伴,尤其在產業的數字化和經濟現代化上。

《財經》:2014年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雙方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領》,2016年6月中德也達成協議決定舉辦網路數據協商對話,目前在這兩方面的合作是什麼情況?

柯慕賢:中德在工業4.0下已有一些合作,但我們認為可以做的更多。《網路安全法》會對合作產生影響,我們理解為什麼中方需要提出《網路安全法》,不過由於法律條款措辭比較模糊寬泛,一些企業對自己的知識產權安全感到擔心,商業機密能否受到保障,是否需要向國家有關部門開放等,因為企業擔心是否變成了向競爭對手開放。

我們希望中國能夠闡明,《網路安全法》實施後,商業機密還是安全的,這個法律並不是為某一個工業政策服務,這將為進一步合作奠定更好的基礎。我們討論了三年,期待得到答案。對於網路事務磋商機制,我預期很快將舉行第一次會議。兩國的政治日程導致磋商有些延遲,中國召開十九大、兩會,德國舉行選舉和組閣,但兩會後中國新一屆政府就任,德國新政府也組成後,對話機制有望加快形成。我個人對此十分樂觀。

《財經》:你在中國任職將近五年,對當代中國形成什麼印象?

柯慕賢:我在中國四年半看到很多變化,我到省級政府訪問,看到中央指令對地方的影響很直接,反應迅速。我利用過去四年半幾乎訪問了中國的所有省、直轄市、自治區,深深感受到中國巨大的經濟活力。

不久前我在深圳參觀幾個初創企業,包括參觀估值達數十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我去西安看到中國古代輝煌的歷史和絲綢之路;在南京,看到當代歷史,南京的大屠殺紀念博物館讓我個人印象特別深刻,尤其是因為我來自一個背負著沉重的大屠殺歷史罪責的國家。

我和其他大使不太相同,我在擔任這個職位前沒有來過中國,我的工作也和中國沒太多關係,所以我持開放的態度,沒有既定看法。

不過,我確實發現外面對中國有些成見是與事實不符的,例如,有些人認為中國人思想千篇一律,但我的印象是十四億中國人是十四億獨立的個體思想;另外有成見認為,中國人不會創新,但我了解到的正好相反,中國人的創新力非常強,而且速度非常快,外國企業不應認為自己能坐享技術領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後西方時代的中東:「伊斯蘭國」化整為零,俄羅斯風光無限不輕鬆
747落幕,A380能否借中國續命?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