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樸大氣!清代黃釉雕瓷松竹梅紋筆筒

古樸大氣!清代黃釉雕瓷松竹梅紋筆筒

這件「黃戚福」款黃釉雕瓷松竹梅紋筆筒(圖1),高12.7、口徑7.9、底徑7.8厘米,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博物館在合肥市徵集入藏的一件雕瓷工藝精品,2002年出版的《安徽省博物館藏瓷》一書中就收錄有這件雕瓷筆筒。此筆筒平唇,直筒形,圈足,通體施黃釉,從造型到顏色都酷似竹雕筆筒。筒身一周刻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雕工精細,以刻刀將瓷地剔除,以陽紋的形式突出紋樣,表現了蒼松之挺拔、修竹之傲骨、臘梅之多姿,整個圖案渾然一體,典雅莊重,意境高遠。而在筆筒的底部,還刻有「黃戚福作」四字陽文篆書印章款(圖2)。從整體風格來看,該筆筒應為清代中後期作品。

圖1:「黃戚福」款黃釉雕瓷松竹梅紋筆筒

圖2:「黃戚福作」四字篆書底款

雕瓷是以鏤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對陶瓷器進行裝飾的一種工藝,其歷史悠久,形式多樣。進入清代,雕瓷技法又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乾隆年間,雕瓷工藝發展到全盛期,雕瓷在整個制瓷業中也佔有相當的比重。到了嘉慶、道光年間,雕瓷工藝中又出現了一種「仿竹雕工藝」的新品種,並出現了以陳國治、王炳榮為代表的一批雕瓷工藝名家,他們常在作品的底部刻上自己名款,成為該時期雕瓷作品的普通現象。

作為文房用具之一的筆筒,一般認為出現於明代中晚期,明代文震亨《長物志》中說:「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明人屠隆的《文具雅編》中也說:「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可見,筆筒以竹質最為常見,在竹質筆筒上雕刻紋樣,以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是文房雅玩的重要器具。那麼,瓷質筆筒仿竹雕工藝,很可能也與竹雕筆筒的這一傳統有關。

民國時期著名的陶瓷專著《飲流齋說瓷》中曾提及:「雕瓷之巧者,有陳國治、王炳榮諸人所作品,精細中饒有畫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極神似,故謂此等釉為仿竹、木、象牙之釉也。」又說:「筆筒雕瓷者,輒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賢、東坡赤壁、垂楊系馬之類為多。」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的收藏中,有「大清嘉慶年制」官窯款以及道光年間「陳國治作」「陳國治鐫」「王炳榮作」等名家款的仿竹雕瓷筆筒。這件「黃戚福」款黃釉雕瓷松竹梅紋筆筒,從整體風格上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等收藏的陳國治、王炳榮等名家款筆筒相當,應屬清道光、咸豐年間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