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賜稿:「嵎夷」「暘谷」究竟在哪裡?

賜稿:「嵎夷」「暘谷」究竟在哪裡?

原標題:賜稿:「嵎夷」「暘谷」究竟在哪裡?


「嵎夷」、「暘谷」,是兩個地名概念,最早出自《尚書·堯典》:「(堯帝)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意為:堯帝分派羲氏之兄,居住在嵎夷地區,駐地叫暘谷,每天在此恭迎太陽升起,以平均合理的時序指導春季農業耕作。觀測到晝夜相平,黃昏時鳥星見於南方的天象,來確定春分時節。)


其中「暘谷」,今各大辭典都解釋為「日出之處」,即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今解釋《尚書》的人,又都認為嵎夷與暘谷是同地異名。但嵎夷、暘谷究竟在哪裡?自古及今眾說各異,值得考辨。

考辨之一:


煙台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尚書·禹貢》載:「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既道」。(意為:東自大海,西到泰山,是青州屬地。嵎夷地區治理好了,濰水、淄水也疏通了)這一記載表明:嵎夷是地名,夏時屬青州;其位置在山東半島濰河之東,主要是唐以後的登州地。因此,宋蔡沈《書集傳》引薛士龍之說釋曰:「嵎夷,今登州之地。」後世志書多從此說,如元《齊乘》、明清《寧海州志》、清《山東通志》,均記寧海州(包括今煙台市萊山區、牟平區和威海市的乳山市等以東地區)古為嵎夷地,夏屬青州。


蔡沈之說基本是正確的。第一,此說符合《禹貢》的記載。《禹貢》是記載大禹治洪水、分九州的歷史文獻,是《堯典》之後最早的記載,應是最準確可信的。第二,司馬遷經考辨之後,在《史記·夏本紀》中肯定了《禹貢》的記載,又證明它是準確可信的。第三,從現行農曆形成的地理背景看,嵎夷也應在山東半島東部。《堯典》載,堯帝派羲仲去東方嵎夷時,還同時另派羲叔、和仲、和叔三人分別進駐南、西、北三方,做同樣的工作:觀測天象、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現行農曆正是發軔於這一時期。舜時,又多次巡視四方,「協時月,正日」(統一四季月份,確定天數),使中原地區的農曆走向統一。(見《堯典》)夏時,對羲氏、和氏工作進行了整頓(見《史記夏本紀》),今之農曆基本形成(商、周、秦有所變動,漢武帝重新確定使用夏代曆法,至今不變),故今之農曆又稱夏曆。這一曆法形成於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24節氣主要適合這一地帶。由此可以斷定:羲仲等四人觀測天象,只能是在中原地區及其周圍,嵎夷暘谷只能是在山東半島東部。第四,從當時歷史條件而論,嵎夷也應在山東半島東部。《舜典》記載舜巡視四方,到過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已是了不起了。比舜出生更早的羲仲,到山東半島觀測天象,更不容易。他不可能像有些人說的,跨海到朝鮮去,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據以上四點可以肯定:嵎夷就在山東半島東部,即當時萊夷人住地,也即唐以後的萊州、登州地。今煙台市在其中。

但清光緒間《文登縣誌》據《尚書孔氏傳》、《後漢書·東夷列傳》、《禹貢錐指》等,斷言嵎夷在今朝鮮。1988年版《海陽縣誌》也因此認為,在其《建置》篇中「不列嵎夷地為宜」。1994年版《煙台市志》則認為,煙台市(當時包括今威海市地在內)「古為東夷族地」,似也是受《後漢書·東夷列傳》、《禹貢錐指》等的影響,採取了這種寬泛的說法。《說文解字》又謂堣夷(即嵎夷)在冀州。現在仍有人說嵎夷在朝鮮。


為了確證堯、舜時之嵎夷在今山東半島東部,現在僅就諸家史志有關嵎夷地理位置問題所涉及的「夷」、「東夷」、「嵎夷」三個相關的核心概念,作些考證辨析。


先說「夷」和「東夷」。這兩個概念是我國古代華夏族對東方各族的泛稱,它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含義和所指範圍大不一樣。按《堯典》所載,堯時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面臨的主要矛盾和任務是「協和萬邦」、治理「洪水」、「敬授民時」,此時尚未形成「華夏」與「夷」或「東夷」這種對立的民族觀念,對外圍民族皆稱之為「民」;其中地名「嵎夷」和「厥民夷」句中的「夷」,都不是族名。舜時,開始統一中原地區的道德、禮儀、刑罰等制度,中原各族相對統一,從《舜典》「蠻夷猾夏」(蠻人夷人擾亂夏族)一句看,開始出現「夏」與「夷」相對的民族概念。夏時,《禹貢》提到「島夷」(沿海居民)、萊夷(山東半島居民)、淮夷(淮河流域居民),這些「夷人」均指東部沿海居民。這時仍未出現和形成「東夷」和「華夏」這兩個對立的民族概念。商代亦然。


一般認為,「東夷」和「華夏」做為對立的民族概念,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失華夏」、「楚失東夷」二句。(《偽古文尚書·武成》有「華夏」一詞,此為秦漢後的偽托之作,不足為據)但這裡的華夏、東夷,僅指中原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與居民,並未超出中原大陸及其邊緣地區的範圍。所以直到周代,「東夷」所指範圍極小。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序說:「黃河的下游是所謂東夷。」西漢,疆域擴大。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滅古朝鮮,將其納入版圖,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故《漢書》有《朝鮮傳》,無《東夷傳》。


東漢,東夷這一概念外延發生很大變化,擴展到中原大陸以外東方海域各國(族),直至今日本各島居民。《後漢書·東夷列傳》載:東漢初,「遼東太守祭彤威詟北方,聲行海表,於是濊、貊、倭、韓萬里朝服。」可見東漢初,東方各國(族)基本是與漢政權交好往來。東漢後半期,漢政權逐漸衰敗,東方各國(族)開始向中國內地侵擾,形成東夷與華夏對立的形勢,所以《後漢書》特立《東夷列傳》記之。但《東夷列傳》依記史慣例,上自堯舜下至東漢末年,全面記載了夷或東夷及其與中原夏族或華夏族關係發展變化二千餘年的歷史。其中對秦漢以前的「九夷」只是概述而過。據該書所引《竹書紀年》注釋可知,此九夷僅是夏代中原東部沿海居民。楊伯峻《論語譯註》說:「九夷」就是「淮夷」。關於九夷與中原夏族或華夏族的關係,《東夷列傳》也作了概述。從中可以看出,九夷歷夏、商、周三代,一直是淮河、泗水一帶居民,與中原夏族關係時好時壞。至秦代,《東夷列傳》說:「秦並六國, 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這就是說,到了秦代,九夷已與中原華夏民族融合為一,成為華夏族的組成部分了。但有些人沒有弄清這一歷史性變化,卻把秦以前的九夷、東夷與秦漢後的東夷混為一談,這是明顯的錯誤。

《後漢書·東夷列傳》的主要內容是詳記秦漢後,即東漢時東夷各國的情況。其中所記「東夷」主要是指夫余國、挹婁、高句驪、東沃沮、北沃沮、濊、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倭(有百餘國)、東鯷人(二十餘國)等國家或民族,其所在地域之廣,從現在我國東北部,到今朝鮮、韓國、日本等,遠涉陸海幾千萬里之遙。這些東夷國,不僅和堯舜時之「嵎夷」地和「夷」族扯不到一起,就是與夏、商、周三代之九夷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有人卻只從字面上看到《東夷列傳》中「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等詞句,未細察其文義,讀懂全文,就把堯時之「嵎夷」強拉到朝鮮,把舜和夏、商、周時的「夷」人與東漢時的東夷各國(族)混為一談。


考證得出正論:嵎夷就在山東半島東部。今煙台市古屬嵎夷地,暘谷在其中。因此,煙台市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考辨之二:


日出於谷天下明


那麼,「暘谷」在哪裡呢?

暘谷,這個音聲響亮、內涵美麗的地名,古代曾被廣泛引用於詩文中。漢張衡《東京賦》云:「左瞰暘谷,右睨玄圃」。暘谷可與昆崙山頂上仙人所居之「玄圃」並稱,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憧憬的地方。但,現實中的暘谷在哪裡?《堯典》說「宅嵎夷,曰暘谷」,嵎夷與暘谷是什麼關係?漢孔安國釋曰:「暘,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稱暘谷。暘谷、嵎夷一也。」《禹貢錐指》說:「據日所出謂之暘谷,指其地名即稱嵎夷。」據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嵎夷是範圍較大的地名,暘谷指嵎夷地內的山谷,即羲仲觀測日出的山谷地。嵎夷暘谷在山東半島東部,但其中哪一個或哪一些山谷,是羲仲曾登臨觀測日出的暘谷呢?


牟平區與文登市交界處有一山口,叫暘里口。此山口南側有一條昆嵛山北麓東西走向的山谷,西起牟平區龍泉鎮與玉林店鎮交界的分水嶺,向東穿過龍泉鎮南境進入文登市境,形成廣闊的山谷平原地。谷中牟平境內有東、西殿後等村莊,文登市境內近牟平區界處有暘里店、暘里等村莊。古來傳說,這裡即羲仲「寅賓出日」之暘谷。觀此山谷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由狹而廣展開,站在龍泉鎮境內西部高崗上向東遠眺,直視無礙,確是觀測日出較合適的地方。


這就是羲仲觀天象「以殷仲春」的暘谷嗎?對這個問題的考證,既不能拘泥於某一個特定的山谷,也不能寬泛到海外去。暘谷與嵎夷既是同地異名,它就應是泛指嵎夷地內的山谷。就實際而論,地跨古登、萊二州的煙台市區域(或膠東半島),主要是鋪展在昆嵛、鵲、垛、牙、艾等大小山脈下的山谷平原地上。旭日東升時,登臨任何一個視野開闊的高崗、山口,都可以看到「日出暘谷天下明」的景象,可以說,煙台市域內處處皆暘谷。


考辨之三:

東南西北與春夏秋冬


嵎夷暘谷在今山東半島東部,還需再補充一個根據:羲仲的具體工作任務是「平秩東作」,決定了他只能在山東半島東部,不能在古朝鮮等地。


什麼是「平秩東作」?就是「以平均合理的時序指導春季農業耕作」。這是羲仲在嵎夷暘谷「寅賓出日」、「以殷仲春」的目的所在,是堯帝交給他的具體工作任務。但有些資料,如廣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徐奇堂先生註譯的《尚書》等,把此句譯為「辨別測定出日出的時刻」。與此相關的還有對羲叔、和仲、和叔三人的「平秩南訛」、「平秩西成」、「平在朔易」的譯釋,都與拙譯大相徑庭。對這些語句的不同理解,必然導致對嵎夷地理位置的不同判斷。所以,這裡有必要把《堯典》中這些相關語句引出,一一加以辨釋。


原文:「(堯帝)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譯文:「(堯帝)命令羲氏之弟,住在南方交趾,地點叫明都,以平均合理的時序指導夏季農田管理。恭敬地觀測到白天最長,黃昏時火星見於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了夏至時節……分派和氏之兄,住在西方,地點叫昧谷,每天禮送太陽下落,以平均合理的時序指導秋季農業收成。觀測到晝夜相等,黃昏時虛星見於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了秋分時節……命令和氏之弟,住在北方,地點叫幽都,以平均合理的方法指導冬季農產品交易。觀測到白天最短,黃昏時昴星見於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了冬至時節。」


根據上面和「考辨之一」部分的有關譯文,可以對堯帝分派羲仲等四人觀天象、制曆法這一工作做出三點評斷:(一)這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開始的一項有計劃、有措施、有全局戰略意義的關於農業曆法的重大科研活動。(二)這一工作是緊緊圍繞服務於當時農業生產和生活需要展開的,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這突出表現在「平秩東作」、「平秩南訛」、「平秩西成」、「平在朔易」四句中。(三)這一工作是針對中原及其周邊地區展開的,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地理局限性。四人駐地,東方嵎夷,南方明都,北方幽都,古文獻與今各大辭典多有記載,有蛛絲馬跡可尋。惟有西方昧谷,沒有具體位置記載。所以,古昧谷可能在今陝西省眉縣(舊郿縣)一帶。因為「眉(郿)」與「昧」諧音或同音,而且眉縣有箕谷、斜谷、子午谷等著名山谷,其地理位置正處於黃河中游,中原外圍,與山東半島的暘谷東西相對,位置適中,所以和仲「寅餞納日」的昧谷很可能就在這裡,只是「昧」變作「眉」而已。這是由字音、地勢、地理位置三方面作出的一種聯想和推斷,作者難於詳考。但可以肯定,它不會離中原太遠。由此可以斷定:暘谷等四個觀測點都在中原地區外圍,不會遠涉海外,就是說,那個時代羲仲等人具體工作任務的時代局限性、現實針對性和區域性,決定了嵎夷暘谷這個東方觀測點,只能是在山東半島東部,不可能在古朝鮮,也不可能在冀州。


綜上所論,應該肯定:唐(堯)、虞(舜)時之嵎夷暘谷,就是今煙台市所在的膠東半島。嵎夷暘谷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是世界農業文化最早開發地之一。我們應該以此為驕傲,奮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創新精神,使「暘谷」的太陽更加明麗地升起於世界東方!


非常感謝崔保華女士提供線索,原載於《煙台日報》2010年7月25日。排版需要,結構略有改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跡歷史地理學社 的精彩文章:

文章 | 王守春:堯都遷移的歷史地理學思考
李玉尚 | 被遺忘的海疆:中國海洋環境史研究

TAG:禹跡歷史地理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