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為什麼唐朝以後皇帝多稱宗,明朝以後稱呼皇帝多用年號么?

你知道為什麼唐朝以後皇帝多稱宗,明朝以後稱呼皇帝多用年號么?

古代皇帝一般都是有謚號和廟號的,其中稱呼為「××帝」就是其謚號,「××祖」或「××宗」是皇帝的廟號。

謚號是古代一種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和大臣等的蓋棺定論,傳說開始於西周,《逸周書·謚法解》中就提到的周公制謚。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不過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千古一帝認為謚號「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故廢除了謚法。他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幻想秦王朝的統治能延續千秋萬代,不過秦朝卻二世而亡。

到了漢朝時又恢復了謚號和廟號,漢朝的皇帝都有謚號,能得到廟號的卻寥寥無幾,像平定七王之亂為漢武帝反攻匈奴奠定基礎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可見漢朝對廟號的評定的嚴格。漢朝(西漢、玄漢、東漢和蜀漢)共有36位皇帝(包括太上皇劉煓、少帝和廢帝),只有17個人有廟號,還有8人得廟號最後還被撤銷了(西漢三位皇帝是被光武帝所撤、東漢的五位則是被漢獻帝所撤),所以漢朝皇帝只能以其謚號來稱呼。

到了三國時期,曹魏起初皇帝掌握實權,以至於有三人得到「祖」的廟號(太祖武帝曹操、高祖文帝曹丕、烈祖明帝曹叡)。後來曹魏權利掌握在司馬懿父子手中,動不動廢掉皇帝,也就沒有廟號,此時依舊習慣以謚號稱呼皇帝,東吳亦是如此。

晉朝司馬氏的時候廟號的評定就沒有那麼嚴格了,除了傻白痴皇帝(司馬衷和司馬德宗)、被俘虜的丟臉的皇帝(司馬熾和司馬鄴)、死的過早(司馬岳)和廢帝(司馬奕和司馬德文),其餘的皇帝都擁有廟號。不過此時依舊按照漢朝的習慣稱呼謚號,例如司馬炎多稱其為晉武帝,晉世祖就比較少叫。

可見漢朝以後皇帝多有廟號,這也是子孫對父祖的孝心,無廟號者非廢帝則亡國之君。十六國時期則是到了曹操曾經說的那種「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局面,這些暴發戶不僅自己稱宗稱祖,自己的父祖也跟著沾光,此時的廟號和謚號就開始比較泛濫了。我們就拿漢族張氏建立的前涼政權來看,雖然還只是稱王但多有廟號。

南北朝就不必多贅言了,南朝的宋、齊、梁、陳承襲晉朝的制度,北朝的魏(北魏、東魏、西魏)則也多是依照曹魏的制度。不過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對自己的祖先追封的泛濫(追封了34個人),以至於北魏皇帝甚至是東魏和西魏的皇帝多是2字的謚號(例如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孝文帝元宏等),幾乎除了廢帝和亡國之君多有廟號(孝文帝元宏的廟號就是多為開國皇帝的高祖)。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謚號稱呼皇帝的王朝,其命運和秦朝類似——都是二世而亡、都為後代王朝奠定了基礎。另外想說的是楊廣最初世祖明皇帝,但是唐朝對楊廣的抹黑比較多,最終變成了罄竹難書的煬皇帝。

唐朝時皇帝為了表示對自己父祖的尊敬開始對他們進行加謚號,慢慢的由一個字或二個字的謚號變成七八個再到十個二十個都有可能。例如李淵是第一個謚號極其長的皇帝:太武皇帝(李世民謚)→神堯皇帝(李治謚)→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隆基加謚)。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謚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最開始對於皇帝謚號的評定是比較中肯的,但是到了唐朝謚號的字數急劇膨脹,而且多為美謚或中謚,謚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所以唐朝以後的多稱為宗。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世一元」的制度,其實這樣更有利於紀年,不會輕易因某些事而去改元,使得歷史記錄變得混亂,歷史上年號用的最多的是一代女皇武則天(18個),第二名則是武則天的第二任丈夫李治(14個)。「一世一元」也使得對明清皇帝多稱呼為年號,洪武帝、永樂帝、崇禎帝、順治帝、康熙帝等等,幾乎比較少去稱呼廟號和謚號了。

最後講一句中國古代皇帝謚號最長的得數清太祖努爾哈赤——「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達27字,你說讓你怎麼用謚號稱呼?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貞觀之治下的繁榮社會是坐享其成、是另有原因?還是治理有道
為什麼一提起唐朝很多人會想起唐之「盛」,卻不提晚唐藩鎮割據?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