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讀兩會:建設製造強國 要從「芯」開始

深讀兩會:建設製造強國 要從「芯」開始

「現在每年我國進口的最大物資不是石油、天然氣,也不是糧食,而是晶元。一年進口額多達2000多億美元,摺合1萬多億人民幣。」在15日上午舉行的2018年全國兩會最後一場「委員通道」上,「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這樣說道。

的確,小到手機、電腦、家電,大到高鐵、飛機、航母,中國製造的「成績單」正不斷驚艷世界。但略顯尷尬的是,這其中超半數以上的「心臟」——晶元,都是長期大規模地依賴國外進口。

中國晶元產業起步較晚,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缺芯少魂」一度成為中國製造最頭疼的產業癥結。「在未來,更為讓人擔憂的是,沒有晶元的安全,就沒有信息的安全,就沒有國家的安全。」鄧中翰強調,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重視與投入,我國晶元產業實現了技術攻關與產業突圍並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開始在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中國晶元產業正奮起直追,以星星燎原之勢逐漸成長壯大。

在鄧中翰看來,中國製造要高速發展,晶元技術必須要跟上,倘若無法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就意味著需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採購,並隨時面臨著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的風險。

有數字顯示:單單是代替進口晶元,國產晶元就能產生幾千億的產業集群。更不要說即將來臨的5G通訊、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對於晶元的高需求,更是會成長出更多的全新產業形態。

今年兩會上,就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實現晶元產業 「彎道超車」,代表委員們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鄧中翰表示,未來一方面要利用人才、資金和政策等方面優勢,沿著國外成熟的發展路線,努力在局部領域實現超越。同時,要充分發揮國內市場廣闊的優勢,在一些領域圍繞自主標準、知識產權研發晶元,構建新的產業模式和生態鏈,力爭實現「彎道超車」。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副所長陸峰建議,要用好政策和市場兩把「利劍」,推進核心關鍵技術、零部件集中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特別是隨著人工智慧時代到來,應在網路平台和大數據應用比較集中活躍的電子商務、社交網路、智能製造、醫療衛生、交通出行等若干領域,依託用戶和數據規模優勢,率先加強人工智慧晶元的研發和創新應用。」

正如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中所言,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只有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才能真正的促進科技產業的進步,實現對中國製造的保駕護航。中國晶元企業,在政府政策和產業基金的雙重加持下,正在蓄勢而為,在打造全球晶元產業強國的征途上大步邁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舉步維艱持續低迷2018彩電市場如何破冰
台灣學者:民進黨當局執政成績不及格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