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瓶梅》里描寫的「接煞」究竟是什麼?

《金瓶梅》里描寫的「接煞」究竟是什麼?

原標題:《金瓶梅》里描寫的「接煞」究竟是什麼?


一部《金瓶梅》,就是一部明代生活史,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當真是無所不包。


今天,咱就來看看《金瓶梅》里記載的喪俗之「接煞」!


先看兩段描寫:


「李瓶兒房中安靈已畢,徐先生前廳祭神洒掃,各門戶皆貼辟非黃符。」


「陰陽洒掃已畢,打發眾親戚出門。」

按迷信說法,人死後有某種東西離體外出,叫做「煞」,或叫做「殃」,亦合稱「殃煞」。


煞自體內而出叫做「出煞」,其後自外而還叫「回煞」。逢煞出入,人如被撞著,就要生病、倒霉,因此都要躲避。



關於「殃煞」的記載,《顏氏家訓》算是早的了。其《風操雲》:


「偏傍之書,死有歸煞。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書符,作諸厭勝。」

唐太常博士呂才《百忌歷》載《喪煞損害法》云:


「如巳日死者雄煞,四十七日回煞;十三四歲女雌煞,出南方第三家,煞白色,男子或姓鄭、潘、孫、陳,至二十日及二十九日兩次回家,故世相承。」


迷信的人說,煞出現的日子,甚至煞之高矮都是可以推算的。



小說《金瓶梅》官哥兒夭折,及李瓶兒、西門慶亡身的回目,都有關於「煞」的描寫,可視為明代喪葬習俗的史料:

「徐先生……手掐丑更,說道:『正當五更二點轍,還屬丑時斷氣。』西門慶即令取筆硯,請徐先生批書。徐先生向燈下,問了姓氏,並生辰八字,批將下來:『一故錦衣西門夫人李氏之喪。生於元枯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時,車於政和丁西九月十七日丑時。今日丙子,月令戊戌,犯天地往亡,煞高一丈,本家忌哭聲,成服後無舫。入臉之時,忌龍、虎、雞、蛇四生人,親人不避。」



接煞,亦稱「打掃」、「洒掃」,流行於浙江杭州。當地民間人殆後,須請陰陽生或道士來接煞。


接煞前,靈堂掛起白布慢。設靈位、靈桌上供神主,男女紙俑、杯筷、香燭、供糕餅素食。

兩旁掛親友送的輓聯,子女均須穿孝服,站於靈桌旁。接煞時,死者房內,設一靈位,以臨終換下的死者衣服,披於椅上。


桌上擺木盤一、鏡一、點琉璃燈一盞,由陰陽生或道士一人,坐桌念《度人經》一卷。


念畢,打掃房間,送至街心。並以生雞蛋一個、鐵屑、赤豆擲於門外,說是煞神見之即去,也就是說死者的靈魂就被接去了。



接煞則因南北地域差異則不一。


雖目的均在於避凶趨吉,但在南方則是重在接死者本命之神返家,在北方則是重在驅逐不祥之氣。


因而清人盧文粥在《顏氏家訓》校訂本中雲「北人逃煞,南人接煞」。如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海寧風俗記》載:


人死後立延陰陽生,將死者年庚及其家屬生肖,推算書成一紙,斜貼於喪家門外,上寫何時小殮,何時大殮,何日迎神即回煞,以及沖忌等,稱為「批書」。


這裡的「迎神」之舉即指接煞。



接煞之俗亦較多出現在明清小說中,如清代小說《海上花列傳》中寫道:


「齊韻叟向陶玉甫道:『耐是單為子李漱芳接煞,要去一埭宛,明朝接過仔就來罷。』」


身為江蘇華廳人的作者韓子云所寫故事涉及上海、安徽、揚州等地,說明「接煞」之俗至遲在有清一代仍在江浙流行。


運營/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金瓶梅》絕對是生活行家,少了這類人喝啥酒都沒滋味!
納妾,算不算民國范?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