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月二龍抬頭有什麼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有什麼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有什麼習俗

華夏傳承千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衍生出眾多民俗文化,明年的二月二龍抬頭就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都知道二月二龍抬頭是傳統節日那麼我們知道他是怎麼來的,在歷史上各朝代都有什麼習俗嗎?

下面我們就從誕生,歷史延續,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有什麼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誕生

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像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龍抬頭延續時期

傳說是堯王的誕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區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同時,北方地區在節日期間也有吃豬頭肉、理髮(剪「龍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延續時期

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龍抬頭延續時期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

二月二龍抬頭延續時期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

二月二龍抬頭延續時期

元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二月二龍抬頭延續時期

明朝時,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二月二龍抬頭延續時期

《遼中縣誌》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麵食吃。

二月二龍抬頭歷史時期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

二月二龍抬頭歷史時期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流傳著理髮的習俗。人們認為在二月二這天剃頭,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人們對「二月二,剃龍頭」很重視,誰都想圖個好兆頭。古時候有正月里不剃頭的習俗,沿襲到今,就是不管頭髮多長,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

本文轉載公眾號:如意運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易占卜楊弘朔 的精彩文章:

北京算卦比較準的大師

TAG:周易占卜楊弘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