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寒涼葯治不了的口舌生瘡,沒想到竟用這一方

寒涼葯治不了的口舌生瘡,沒想到竟用這一方

小編導讀

口舌生瘡是生活中的常見癥狀,大家通常見怪不怪地說一句「上火了嘛」,然後服用些寒涼去火的葯。當然,有很多都會治癒,但是卻有一些口瘡,卻對寒涼葯無效。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高建忠老師今天就來告訴我們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治,看完本文,絕對會感嘆一聲——中醫可真講究啊!!

口舌生瘡疼痛,老百姓常說「上火了」,醫者也常從實火或虛火論治,多用涼葯。

《丹溪心法·口齒》云:「口瘡服涼葯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人蔘、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讀書,絕不易想到理中湯可以治療口瘡疼痛。

135

論中「乾薑散火」似屬牽強。但乾薑與參、術、草相配,補土以制火,即後世所說之「補土伏火」。

《柳選四家醫案·評選靜香樓醫案上卷》載一案:「中氣虛寒,得冷則瀉,而又火升齒衄。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殘火,腹內積久之沉寒也。此當溫補中氣,俾土厚則火自斂。四君子湯加益智仁、乾薑。」

齒衄、口瘡有別,而土厚火斂理同。

清代醫家鄭重光在《素圃醫案》中載一案:「程若思守戎令眷,年二十外,腹痛作瀉已久,漸增口舌生瘡,因瘡痛不能食熱物,益致痛瀉不止。前醫謂痛瀉宜溫,口瘡宜涼,用藥牽制,辭不治,決之於余。診其脈,兩關虛大無力,食物便嘔,嘔止即腹痛,痛則下瀉,而滿口之瘡,白如米粒。余曰:『此脾虛寒也。蓋脾土虛則腎水乘之,逼心火上逆,致口舌生瘡,乃上焦假熱,實中焦真寒,惟治其寒,不惑其熱,宜用附子理中湯冷飲,使暗度上焦之假熱,而冷體既消,熱性隨發,脾土得溫而實,則腎水不上乘心,心火不逆,口瘡不治而自愈,此五行相乘之道也。』遂以附子理中湯加茯苓,令其冷飲。病人不知有姜、附也。服四劑,口瘡果不痛。再求治痛瀉。予曰:『但葯熱飲,則痛瀉自止。』溫補一月,痛瀉方愈。後十餘年,懷孕病痢,亦用桂、附、乾薑而愈,胎竟不墮。人之藏府各異,不可以一例論也。」

本類案例在臨床上並非少見,只是多數程度較輕而已,醫者往往寒熱並施,有效,亦有不效。

上案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辨證上,直認「上焦假熱」「中焦真寒」,治法上「惟治其寒,不惑其熱」;二是服藥方法上,治口瘡熱葯冷服,口瘡愈後熱葯熱服。

《傷寒論》理中丸方後服法明確指出「「溫服之」「溫服一升」「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且「勿發揭衣被」,需服至腹中熱。

溫服為常,冷服為變,為醫者當須知常達變。

如果從現代科學角度思考,藥物入口所起藥效,主要是化學層面上的作用,而藥物之冷服、熱服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物理層面上的作用。西醫主要關注的是藥物在化學層面上的效用,而中醫所關注的似乎遠不止藥物在化學層面上的效用。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飲食作息不規律,用眼過度出問題——看中醫如何辨治
【國醫大師王烈說】寶寶夜裡哭鬧不止,可能是這三種原因在作怪!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