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想要,我不給你,你不能搶

你想要,我不給你,你不能搶

4.5【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處②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④?君子無終食之間⑤違仁,造次⑥必於是,顛沛⑦必於是。」

【注釋】

①道:正確的途徑、方法。

②處:居於;接受。

③得之:根據文意,應該是「去之」。指擺脫貧賤的處境。

④惡乎成名:惡,wū,怎麼。怎麼能夠成就他的好名聲?

⑤終食之間:吃一頓飯的時間。指短暫的時間。

⑥造次:倉促匆忙。

⑦顛沛:顛沛流離。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沒法安處其中;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稱之為君子呢?君子是連吃一頓飯工夫也不能違背仁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解析

此處,孔子說了兩句話,來表達儒家認為的「時刻行仁」的態度。

第一句話,實際上很好的表達了孔子的「理」「欲」觀。核心就在於「得其道」

「得富貴」與「脫貧賤」實際上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孔子並不反對人有慾望,可是強調人們通過正當的途徑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孔子看來,所謂的「仁」,歸根結底都是在討論「人」與「欲」之間的關係。人都有慾望,這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孔子並不反對,可是,你如果想滿足自己的慾望,則必須通過合理的方式,這樣才符合「仁」的基本要求。比如,男人好色,所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之常情。但是你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去追求,而不是去騙,去搶,甚至伸出祿山之爪。孔子很在乎「正名」,如果途徑不當,則不免「名不正,言不順」。

實際上,孔子在這裡說的富貴,如果單單指財富,恐怕是很難得到印證的。畢竟,許多財富的原始積累,都是建立在血跡斑斑之上的,甚至,現在的許多金融富豪,財富的聚集以及地位的提高也都是通過許多灰色手段得來的。但是,你能說這種富貴不能長久么?恰恰相反,許多富貴之家的財富地位反而如同滾雪球一般,越做越大,越升越高。此時,對於身處其中的人來說,恐怕更是會心安理得的吧。實際上,孔子所說的富貴,也包含了精神上的「富貴」。即,一個沒錢且地位低賤的人即使通過不正當手段有了財富和地位,但是因為他思想上始終沉溺於這種短線思維或者暗黑格局,那麼他在精神上是不會有大格局和高緯度的,正所謂「財富地位上的巨人,精神世界的乞丐」。「貧賤」一句也是同理。即使以不正當手段擺脫了「貧賤」狀態,卻很難獲得精神上的「富貴」。

通常,許多學者在解析此處的時候,說這是孔子的「義」「利」觀,可是「義」在哪裡,卻語焉不詳。實際上,第一句話,孔子的核心就在於「得其道」。所謂「求利」,如果想符合「義」,就是要「得其道」。但是,孔子卻並沒有解釋怎麼做才是「得其道」。可是我們可以從荀子的言語中窺見一斑。

《荀子·榮辱》篇:「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朴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這是人之常情,對於把利看得重的人,別人是如何對待他的?重利之人即便有所獲得,但已經失去信任,這就是「窮——無路可走」,以後的路恐怕就走不通了,因為大家都產生戒心了,這種人接近你,你會懷疑他的目的、會擔心被利用、會防範被拋棄,因此先利後義是行不通的,故而「窮著常制於人」。

為什麼「榮者常通」(所謂通即暢行無阻)?因為榮者行義,「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語出《荀子·榮辱》),所謂義,就是做該做的事(天下最該做的事情就是「為民」,《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就算把一個國家給他也不能改變其操行,甚至於捨生取義,對於這樣的人,如果他有獲利,天下人誰會有意見?如果有阻撓「榮者」的人,恐怕會被天下人唾罵吧?這個道理在老子那裡就是:「善建者不拔」。一個建築不是因為建得非常牢固所以不被毀損,是因為沒有人希望去毀損,為什麼沒有人有這願望?因為建設這個建築的人是有德之人啊!

先利後義則取之無道,先義後利則取之有道。

此外,孔子在談論這句話的時候,實際上邏輯上存在一個問題,即條件A的出現,是否必然會導致結果B?也就是說,孔子在討論他的「理」「欲」觀的時候,是把人的思想作為一個常量而不是變數來考慮的。那麼,我們知道,人的思想是會變化的,如果人們求得了富貴,在再次基礎上進行深度學習(實際上很容易做到),那麼他的眼界和胸懷是和以往大不相同的。那麼,他是否還會以「不道」的形式去求得富貴,就很難確定了。現實生活中,通過不正當途徑進行原始積累之後,再轉而去做利國利民之事的人大有人在,那麼,此時,你能說他的富貴不能「處」嗎?當然,夫子此時著重還是以「得其道」教育世人,當仁義為先。

而孔子此處的第二句話,就是說君子之謂「君子」,則是與時刻「行仁」是分不開的。不僅要對外「一體行仁」,更是要「慎獨」,即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時刻與仁德不分。

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書畫詩詞院 官方微博。

讀百家之言,做自己之學,

明先賢之理,悟今世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言與兩拍 的精彩文章:

學仁要誠,行仁要正

TAG:三言與兩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