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佛道三家談命運

儒佛道三家談命運

儒家、佛教、道家,都是講究命運的,但他們對命運的態度卻有所不同。

儒家認為人是有命運的。儒家講知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孔子講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成為君子的一個前提條件。但是,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是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在成就一番事業的過程中,有得也有失,還會有挫折、困難……。在困難面前,在遭受危困的情況下,一個人應當保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孔子認為應當「知其不可而為之」。我知道自己現在做不到,也做不好,但是我卻不能放棄。所以,孔子講「君子固窮」。君子在窮困的時候、在身處困境的條件下,還應堅守自己的志向,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不難。子貢就曾經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子貢接著問:「怨乎?」孔子回答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怨天,也不可以怨天。伯夷、叔齊是要成為君子的,後來餓死在首陽山下。他們不怨別人,也不恨別人。他們覺得這一切是無法逃避的,既然是無法逃避的,那還有什麼怨言呢?「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管處逆、處順,不管窮達貧富,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意願、理想去做,這就是儒家對等命運的態度。

佛教也認為人是有命運的,而且認為人不僅有命運,還會呈一種輪迴狀態。任何人的所作所為都可以對自己的現在、將來產生影響。佛教對於命運的理解就是因果報應,一個人做好事會有善報,做壞事時會有惡報,所以一個人應當為善,而不應去做惡,為惡是必有報應的。勸導一個人做好事、善事,不做壞事、惡事,這是佛教的理論。一個人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要努力去做就行了。

道家則不同。莊子於知命之外尤強調人們還應學會安命,教人「安時而處順」。我知道自己做不到,也做不好,那好,起始我就不去做,不僅不去做,而且還是那種心安理得的不去做。表面看來,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是消極以至頹廢的。然而,莊子所倡導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追求心靈自由的精神。莊子所突出的是人對於現實的世界的超越。在儒家看來,知其不可亦當為之;而在道家看來,知其不可而為之,即是「疲役」,是「芒」。《齊物論》講:「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所以,莊子所倡導的人生境界,也許比孔子所倡導的人生境界更高邁一些,也更難以達到。因為不管處逆處順,都一如既往,積極進取,這並非一件難事,多數人也是這樣做的。而對於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對於功名利祿、窮達榮辱,均能採取超越的立場,採取達觀的態度,以一种放得下的胸襟對待一切,得而不喜,喪而不憂。「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莊子.齊物論》),「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莊子.天地》),以精神的自由為最高追求,卻是一般人士所難做到的。

莊子所倡導的精神,正是這樣一種精神,表面看來,是一種消極的精神,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的精神,是對功名利祿、窮達榮辱、生死存亡持一種超越的態度,是為了保持心靈的自由、寧靜與淡泊,實際上是為了追求一種自然、自在、自由、自性的精神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年養生 的精彩文章:

有病是常態,無病是例外!此文驚醒無數人,說得太對了!

TAG:百年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