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奧斯卡的光環,這些電影一樣精彩

沒有奧斯卡的光環,這些電影一樣精彩

NYC在過去一個月經歷了期待、驚喜、詫異、失望,anyway...奧斯卡宣告著一年一度的頒獎季結束了。可2017年的好電影絕對不止頒獎季提名的那幾十部,有些電影由於各種原因被掩蓋了光芒,現在終於有機會給大家推薦幾部NYC很喜歡但是相對冷門的作品了。

1、莫娣

Little Bird

 Maudi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Michael Timmins 

00:00/03:59

《莫娣》電影大概是去年電影界的一大迷案,豆瓣8.9分,IMDB7.7分,即使和頒獎季的一眾電影相比也絕對不遜色,在NYC心中更是可以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和《魅影縫匠》相媲美的存在。《莫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加拿大一位患有關節炎的民間藝術家莫娣·劉易斯對藝術不懈的追求和與丈夫相識相愛的故事。然而這部電影在頒獎季默默無聞,光芒幾乎被完全掩蓋,業界對此作出的合理解釋是:《莫娣》的女主角莎莉·霍金斯在頒獎季的另一部主演作品《水形物語》贏面更大,於是《莫娣》的公關讓位於《水形物語》——從結果來看,這種公關決策是明智的,《水形物語》在第90屆奧斯卡以13項提名領跑,並包攬四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最重要獎項,成為了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但是這不妨礙《莫娣》是一部極為出眾的作品,NYC私心認為,莎莉·霍金斯如果憑藉這部電影競爭Oscar影后,可能比《水形物語》獲獎概率更大。《水形物語》裹挾的內容實在太多,種族、性別、LGBT、冷戰......反而讓演員自身的演技得不到太多的發揮。而《莫娣》只是一部簡單純粹的溫情片,正如女主角莫娣的那些色彩斑斕的畫作,明媚、純凈而溫暖。

有些電影依靠的是強大的編劇能力或一流的攝影配樂水平,而《莫娣》則完全依靠兩位主要演員的演技與個人魅力。莎莉·霍金斯——NYC在之前奧斯卡評測中對她有過具體介紹(詳見本頒獎季最佳電影,沒有之一)——是一位有著紮實舞台劇功底的實力派戲骨;而另一位主演是好萊塢的文藝片男神——伊桑·霍克

時間是把殺豬刀,這位曾經讓「昆汀繆斯」烏瑪·瑟曼也為之傾倒的男演員,不再是《死亡詩社》里那個站在桌子上高喊「Captain!Captain!」的清秀少年了,也逐漸褪去了被影迷奉為愛情片聖典的「愛在」三部曲的光芒(這一系列NYC很早以前介紹過《愛在日落黃昏時》)。伊桑·霍克近幾年來鮮有佳作,最近一次受人矚目的電影還是2015頒獎季上他作為男配出演的《少年時代》。而這次在《莫娣》中飾演丈夫,將這個極為立體的角色塑造得堪稱完美,在他的表演中,NYC看到了霍克表演生涯中少見的爆髮式演技,卻又不失一貫的深沉魅力。如果這部電影能在頒獎季參選,伊桑·霍克至少能再被提名一次小金人。

《莫娣》的女主設定是一位患有嚴重關節炎乃至身體畸形的畫家,但電影摒棄了乞憐的企圖,相當程度地弱化了病症,只是非常溫柔細膩地記錄下這段被邊緣化的平凡人相偕相愛的生活。渺小的格局,簡單的故事,卻能真真確確地觸及到觀眾內心的柔軟之處,這是如今好萊塢所罕見的,估計也是豆瓣上一萬多位看過電影的觀眾給出8.9超高分的原因吧......

2、一呼一吸

《一呼一吸》在2017夏季就已放出了預告片,當時打的旗號是「《血戰鋼鋸嶺》男主的最新沖奧之作」,可是自多倫多電影界展映之後,整個頒獎季就再也沒看見這部作品的身影,NYC也是2018年初整理資源時才想起來它的存在。這部由世界上最偉大的動作捕捉演員安迪·瑟金斯(《魔戒》系列、《猩球崛起》系列、《金剛》)擔任導演執導,「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蜘蛛俠》系列、《社交網路》、《血戰鋼鋸嶺》)和「女王」克萊爾·芙伊(《王冠》一、二季女主)主演的《一呼一吸》,講述的是冒險家羅賓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症而喪失全部行動力,在妻子的支持下與殘酷的病魔抗爭的故事。

——這樣的題材在2018年看來未免顯得有些老套,畢竟前些年的《萬物理論》(NYC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適逢電影原型霍金去世,在此R.I.P)、《依然愛麗絲》都已經大放光彩,更早的類似題材還有《美麗心靈》等留名影史的作品。因此觀眾在看《一呼一吸》之前,已經有了基本的心理預期,加上傳記片的敘事模式,觀影體驗可能會大打折扣。NYC一開始對這部電影也沒抱太大希望,因為在此之前不久剛看了2017年奧斯卡影后艾瑪·斯通的新作《性別之戰》,這部從名字看就非常有野心的作品從題材、編劇到攝影剪輯,玩的都是十年之前的套路,即使演技可圈可點,放在如今的審美來看也最多歸於中下流的檔次。

但是《一呼一吸》不僅沒讓NYC失望,甚至帶來了一些驚喜——這份驚喜主要來源於男主角安德魯·加菲爾德的表演。這位靠飾演超級英雄一炮而紅的演員並沒有陷入戲路狹窄的窘境,相反,辭演蜘蛛俠後的加菲在演技派之路上走得相當成功,受到梅爾·吉布森和馬丁·斯科塞斯兩位大導的青睞,在《血戰鋼鋸嶺》和《沉默》中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現,出演的舞台劇《天使在美國》更是獲得了9.5分的超高口碑。NYC認為,加菲在《一呼一吸》中的表演幾乎可以與憑藉《萬物理論》封帝的小雀斑相媲美,每一個眼神與動作都傳達出加菲對這個人物的獨到見解。使得這個本來有些嚴肅的題材在他的演繹之下顯得不那麼沉重,頗有舉重若輕之感。和上面介紹的《莫娣》不同,《一呼一吸》中作為主線的小兒麻痹症沒有刻意被弱化,但是當觀眾看見加菲貫穿全片極具感染力的開朗笑容時,病痛顯得不再那麼扎眼。

這部電影是安迪·瑟金斯的導演處女作,在觀影過程中看得出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前半部分平鋪直敘,尤其是前面的十幾分鐘像流水賬一樣交代了男女主相識、相愛、相守的過程(這種方式也不是不可以,《魅影縫匠》用五分鐘的眼神交流就能讓觀眾相信男女主靈魂相吸,關鍵是加菲和芙伊的演技功力終究沒辦法和丹尼爾·戴·劉易斯比啊...)。可是《一呼一吸》依舊有其獨特的魅力,無論是被困西班牙時的那一場篝火派對,還是男主最終決定主動結束生命的選擇,電影中人物的性格以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被展現的非常充分。NYC本以為這類題材在《萬物理論》已經達到了巔峰,但是沒有想到《一呼一吸》能夠進行一次成功的挑戰。這比《華盛頓郵報》對《聚焦》和《真相》的拙劣模仿要值得欽佩得多。

3、酒會

從看到電影海報的那一刻始,NYC就知道《酒會》絕對屬於我最喜歡的電影類型。黑白的攝影、一流的戲骨、封閉式場景、與物理時間同軌的敘事方式,這妥妥的是一部頂級高配黑色幽默諷刺小品的標準模式。

這部電影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講述的是一群高級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在一次酒會上發生的故事,和《殺戮》的敘事結構和場景設置極度相似。導演也一定是受到了羅曼·波蘭斯基的影響,在很多場景都致敬了《殺戮》,並請來了非常重量級的卡司參演——不得不說,《酒會》的卡司質量可能是去年數一數二的,包括諾蘭的御用男配基里安·墨菲、受伍迪·艾倫賞識演過《賽末點》的艾米莉·莫迪默、英國戲骨蒂莫西·斯波、年近耳順依舊風情萬種的派翠西亞·克拉克森、佳作無數的老一輩英倫玫瑰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話劇界屢獲提名的切莉·瓊斯,和在大名鼎鼎的《帝國的毀滅》中扮演希特勒的布魯諾·甘茨

而影片內核則更貼近今年奧斯卡被提名最佳外語片的瑞典電影《方形》,也是一場知識分子的尷尬自嘲(類似的作品還有《完美陌生人》和《托尼·厄德曼》,好像最近歐洲很喜歡這種題材hhh),由此引發對社會和人性的探討,領域涉及英國的政治現狀、女權主義體系中的家庭生活、現代婚姻的意義、當代科學與宗教的碰撞等。可惜編劇的水平不像艾倫·索金那樣所向披靡,讓台詞的淺薄成為了《酒會》的短板。

不過這不妨礙電影充滿著巨大的戲劇張力,71分鐘的快節奏衝突展現更多帶有舞台劇風格。黑白電影最考驗演員的表現力和畫面構圖,而頻頻採用的逼近鏡頭讓觀眾看見演員面部表情清晰而準確,導演的構圖水平更是堪稱教科書級別。七位實力派戲骨同台競技——這是一部標準的彪戲電影,觀影體驗也是意料之中的酣暢淋漓。此外,電影嚴格遵守了丹麥道格瑪95誓言,一切配樂均來源於場景本身——即男主人的留聲機,與《佛羅里達樂園》一樣,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一次偉大實踐。

Siempre Me Quedará

 Pafuera Telara?as

Bebe 

00:00/03:49

4、夜晚的靈魂

《夜晚的靈魂》相對上面介紹的三部電影也許還要冷門,豆瓣上看過這部作品只有區區數百人。但是對於對美國電影有些了解的影迷來說,這部電影算得上是超重量級了,因為《夜晚的靈魂》是羅伯特·雷德福簡·方達時隔五十年後的再合作(其實兩人在39年前還合作過一部冷門電影《電光騎士》)。羅伯特·雷德福和簡·方達,這兩位年齡加在一起超過150歲的老年人,可以被列入上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導演和演員行列。前者執導過《大河戀》、《馬語者》等作品,憑藉《普通人》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還主演過《走出非洲》、《真相》等;後者是好萊塢黃金時代傳奇巨星亨利·方達的女兒,憑藉《柳巷芳草》和《榮歸》兩度奧斯卡封后,近年出演過《年輕氣盛》、《同妻俱樂部》等相當不錯的作品。

以老年人為主題的作品不算少,甚至前幾年還拍過講述一幫夕陽特工隊驚險故事的《赤焰戰場》系列,但是這部《夜晚的靈魂》絕對堪稱這一類型片中的佼佼者。兩位主演的能力NYC不用多說,六七十年的演藝生涯和數不過來的獎盃證明了一切。與《魅影縫匠》完全忽視了男女主年齡的巨大懸殊不同,這部電影非常坦誠地在一開始就展現了年邁的悲楚與寂寞——兩位空巢老人相互慰藉,在大銀幕上談了一場友誼起始的戀愛,最終因為下一輩的干預和客觀因素,無奈分隔兩地。

觀影的時候,NYC在屏幕前感慨,這兩位演員八十多歲了,竟然還能保持著年輕時的風骨,雷德福儒雅紳士、腰板筆直,簡方達風韻猶存、身材姣好。相較五十年前合拍的愛情片《新婚燕爾》,《夜晚的靈魂》更多了一份年齡賦予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坦蕩,兩位獨居老人晚上互為「床伴」,不僅是激情的碰撞,更是夜深人靜之時兩個靈魂的慰藉與依託。當兩人對望之時,已近耄耋的眼眸依舊深沉矍鑠,比青年演員拍的愛情片還有說服力,讓觀眾又相信了愛情的雋永。

其實這部電影給NYC的第一個印象是類似簡·方達三十幾年前和父親合拍的《金色池塘》,幾十年過去了,簡從《金色池塘》中的女兒變成了《夜晚的靈魂》中的祖母。大概是因為在這兩部電影中看到了一絲傳承的意味,明明是樸實平淡的劇情,臨到尾聲,卻實在忍不住潸然淚下。

5、鬼魅浮生

說來慚愧,NYC發現卡西·阿弗萊克是好萊塢不可多得的靈魂派演員時,他已經憑著《海邊的曼徹斯特》橫掃頒獎季了,這也是第89屆奧斯卡NYC最喜歡的電影,過去的一年裡數次在公眾號里對它極盡讚美。

而《鬼魅浮生》是這位新晉影帝2017年的第一部作品,由新銳導演大衛·洛維指導,魯妮·瑪拉加盟,講述了一個因車禍不幸死去變成幽靈的男子的故事。個人覺得中文譯名更優雅貼切,和《廊橋遺夢》有異曲同工之妙,英文直譯為《鬼故事》倒顯得有些拙笨粗淺。

在這部電影中,NYC見識到了真正的「靈魂式」演技(不得不說,卡西·阿弗萊克是真的很喪,這種喪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由內而外的)卡西全片大多數時間披著拖地的白色床單,只留下面部看不見眼神表情的兩個孔,在幾乎完全不露面的情況下,卡西依舊完美演繹了一個靈魂的孤獨與深情,將遺世獨立的落寞與絕望隔著屏幕轉達給觀眾。女主扮演者魯尼·瑪拉(《龍紋身的女孩》、《卡羅爾》、《雄獅》)是近幾年冉冉升起的實力派新星,最擅長把握微妙的情緒變化,電影中她因痛失戀人而暴食的鏡頭足足拍了五分半鐘,卻一點不顯得尷尬,觀眾能夠能夠在極為重複的動作中清晰地看出她的心跡脈絡。

《鬼魅浮生》最讓NYC欣賞的是它的整體feel,近乎默片的表現形式極大地凸顯了環境音的作用,導演運用了在懸疑片中經常使用的倒回敘事和結尾閉合模式,將時光的縹緲和宇宙的浩瀚最大程度地放大,給人以無窮無盡之感。攝影構圖更是遵從極簡風格,讓對構圖審美有苛刻要求的NYC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電影結尾,幽靈的白色床單落地的一瞬間,全片結束。這一個半小時給NYC帶來了一份治癒且致郁的情感體驗。導演想要傳達的內容很簡單,不過是對心愛之人的留戀與獨立塵世的孤獨;回想起來卻也複雜,寂寞的靈魂駐留原地,靜看塵世變遷、時空浩渺,竟有一種東坡《前赤壁賦》的蒼涼。影片用極為克制的對白,極簡的表演與情節,靜靜地記錄著時間與生命,觸動著內心最容易被打動的那一部分。

最後,NYC推薦一部三分鐘的短片《Watching,Waiting》,是攝影師Peter Lindbergh鏡頭下2017年度最動人凝視合集,短短184秒內涵蓋了凱特·布蘭切特、布萊德利·庫珀、李察·基爾、魯妮·瑪拉、凱瑞·穆里根、保羅·達諾、查理茲·塞隆等等一眾藝人。影片承襲了攝影師固有的理性與嚴謹,用最經典的黑白色調呈現,非常耐看。

(讚賞時可以把想對NYC說的話寫在備註裡面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YC觀影 的精彩文章:

誰是年度最大贏家?
在這些電影面前,《華盛頓郵報》有點遜色

TAG:NYC觀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