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札記】酷吏張湯:物極必反,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讀史札記】酷吏張湯:物極必反,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原標題:【讀史札記】酷吏張湯:物極必反,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案子辦多了,難免會得罪一些人。如果還要不時地揣摩皇帝的意思,搞些屈打成招的事情,搞死幾個讓皇帝覺得礙眼的人,得罪人更是正常工作的一部分了。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往往就是,你牛的時候別人都怕你,沒人敢找你麻煩,可是,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露出點失寵的跡象,或者露出點連站在你背後的大老闆都保不了你的破綻,被人搞倒整死,那也只是分分鐘的事情。


與張湯敗亡有關的是這麼幾個人:


魯謁居、李文、趙王、減宣、魯謁居的弟弟、丞相青翟以及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


人生中最開心的事,莫過於「生富貴」——活著的時候就能享受榮華富貴。但對於從貧賤一躍而富貴的人來說,最難的就是做到「富而不驕」,仍然像貧賤時那樣以平常心對待他人。

問題在於,就像貧賤時不可能有平常心一樣,富貴時多數人也不可能有平常心。而且,由於別人看待你的眼光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即使你有平常心,別人也不會把它當作平常心來對待。所以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富而驕」,而不是「富而不驕」。


當張湯還是個小吏的時候,朱買臣就已經名滿天下、位列九卿了。可是,即便是個小吏,在朱買臣等面前,張湯仍然沒能做到一個小吏面對大官時應有的謙躬——當從朱買臣面前經過時,張湯總是快步跑過,而不是停下來垂手侍立。


朱買臣是什麼人?


那可是個出身比張湯還低微,鬱郁不得志受壓抑的時間比張湯還久,對曾與自己共患難但最終離開了自己的前妻都不擇手段羞辱致死的人,你這麼不尊重他,他能不懷恨在心?


出身低微者更容易產生互相傷害的傾向——弱者相欺,弱者欺負更弱者,一直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

事情是這樣的。


有個做過御史中丞名叫李文的人,與張湯有矛盾,一直在暗中收集張湯的黑材料,準備找機會搞倒張湯。


張湯有個關係很鐵的下屬,名叫魯謁居,覺得留著李文對自己的主子來說終究是個隱患,便找個借口把李文抓了起來,然後安了個罪名,奏到皇帝那裡,要求殺了李文。


武帝把奏章批給了張湯,張湯當然知道罪名過於牽強,也知道這是魯謁居故意所為,但自己早就恨透了李文,所以就順水推舟,大筆一揮,批准了。


這魯謁居類似的冤枉別人的事幹了不少,其中一些,竟然牽扯上了一個諸侯王——趙王。趙王懷恨在心,一直在暗中收集魯謁居的黑材料。結果,他還真就找到了。

這個黑材料其實是件小事——魯謁居曾經卧病在床,作為上級領導的張湯親自前往魯宅探望。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武帝還曾親自去探望病中的張湯嘛,領導喜歡,有什麼不行的呢?


問題不是出在探望上,而是出在探望時的表現上——張湯竟然親自給魯謁居做足底按摩!


天哪!領導給下屬按摩腳,下屬竟然還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不僅接受,還十分的享受!這,這,這,這難道不意味著點什麼嗎?


趙王上書武帝告發了此事,武帝立刻讓廷尉查究此事。

正查著呢,魯謁居竟然死了。魯謁居雖然死了,事情還得調查下去,於是,廷尉就把魯謁居的弟弟抓了起來,繼續查究。


張湯當然想把事情壓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私下裡,他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表面上卻裝作對這個案子毫不關心的樣子。所以,有一次張湯進獄裡提審其他犯人時碰到了魯謁居的弟弟時,就裝作不認識,沒答理他。


可是,魯謁居的弟弟卻生氣了,覺得因為張湯的緣故,哥哥死了,自己被關到牢里了,你張湯見了我竟然一點表示都沒有,這分明是忘恩負義嘛!一氣之下,他招了。


這一下,張湯與魯謁居一起構陷李文的事情敗露,武帝非常生氣,讓減宣查究此事。


屋露偏逢連陰雨。四面楚歌漸起之時,張湯不小心又得罪了丞相青翟。


事情的起因是有人盜了孝文帝的墓,挖出來不少陪葬的錢。發生了這種事情,按照慣例,丞相、御史大夫之類的高層官員必須向皇帝請罪才行。原本,張湯與青翟已經約好了一起請罪,可是臨到到了朝堂上,張湯卻又改了主意,認為這事兒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謝罪也是你丞相的事兒,關我屁事。於是,等丞相謝完了罪,他就不說話了。


這事就尷尬了。更尷尬的是,既然罪是丞相一個人的,那就讓御史大夫詳細查一查,看看丞相到底在這件事情里存在哪些問題吧,於是,武帝把調查丞相的事兒安排給了張湯。


這下張湯算是把丞相給得罪了。


朱買臣、王朝、邊通三人一看這種情況,立刻意識到扳倒張湯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們抓捕了一個與張湯過往甚密的名叫田信的生意人,搞了份口供後上書武帝,說國家出台什麼政策之前,田信每次都能提前從張湯那裡得到消息,然後趕緊提前囤積相應的商品和物資,因此暴富。


皇帝並不在乎大臣們有幾個富商朋友,但他在乎大臣們泄露朝堂上的機密。如果人人如此,國家社稷豈能安全?所以,武帝聞之大怒。此時,張湯與魯謁居一起構陷李文的奏章也報了上來,武帝看後更加氣憤,認為張湯「懷詐面欺」,立刻將張湯叫來,當地對他進行斥責。


這還不解氣,武帝連派多人到張湯家裡申斥他。張湯不服,每次都辯解一通。


最後一次,皇帝讓張湯的前搭檔趙禹前來。趙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殺了那麼多人,也該死了,現在,皇帝的意思其實是讓你自殺了事,如果繼續耗下去,對你和你的家人都不好。


進無可進,退無可退,無奈之下,張湯選擇了自殺。一代酷吏,在四面楚歌聲中走向了人生的盡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楠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讀史札記】向別人彙報工作是人類的天性,連漢武帝也不能免俗

TAG:張楠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