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龔焱:區塊鏈離第一個拐點「斷崖式下跌」已經非常近了

龔焱:區塊鏈離第一個拐點「斷崖式下跌」已經非常近了

獵雲註:如何用Gartner曲線判斷區塊鏈的兩個關鍵拐點?如何通過機制設計理論的兩個核心任務理解區塊鏈?迅雷是怎麼抓取區塊鏈紅利,轉型成功的?你或許可以從龔焱教授主講的《機制設計理論與區塊鏈:以迅雷為例》里獲得答案。本文來源:筆記俠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機制設計理論與區塊鏈。


機制設計理論是構建區塊鏈經濟學的基礎。某種程度上,為區塊鏈領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每一個新經濟現象,背後往往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醞釀。

機制設計理論始於60年代末,到最後開花結果,形成一系列關於區塊鏈的認知與場景,已有50年的歷史。

1.Gartner曲線

Gartner技術公司的一段話,代表了很多參與者的心態。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are extremely hyped, evolving at different trajectories, but should not be ignored.——Gartner Research

毫無疑問,今天區塊鏈技術有巨大泡沫,但是我們不想錯過它。

談區塊鏈,不能忽略Gartner曲線。

Gartner曲線是由全球最權威的技術諮詢機構Gartner公司提出的,它根據技術發展周期理論,描繪了一條新技術的發展周期曲線,即Gartner曲線。

這條曲線將新技術從概念、胚胎髮展到成熟的過程劃分為五個區間:

第一個階段是技術啟動期(沉寂期)。一項新技術從無到有,開始受到業界和媒體的關注,無論是大眾還是業內人士都對該技術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這個階段的產品往往並不成熟,但卻有大量的資金進入。

第二個階段是期望值高峰期(爆髮式的非理性繁榮)。人們對新技術的期望值達到最高點,一擁而上,紛紛採用該技術。這時它的估值達到最高峰,泡沫也最大。

第三個階段是幻滅的低谷期(斷崖式下跌)。過度的預期全部被商業現實打破,所有泡沫都被抹去。人們與之前相比冷靜不少,開始反思問題,從實際出發考慮技術的價值。

此外,用戶需求逐漸明確,產品在設計和使用場景上也趨於成熟,最佳實踐開始湧現。這是最艱難的時刻,也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時刻,因為滿地都是墜落的天使。

第四個階段是領悟的爬坡期(價值回歸)。新技術找到新的突破點,由它產生的利益和潛力也被市場所認可,從此進入產品化階段

第五個階段是效率的飽和期。該技術開始真正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今天我們聽到的很多技術,都處於這條Gartner曲線的不同階段。

2.兩個關鍵拐點:

第一個拐點:從非理性繁榮到斷崖式下跌。

第二個拐點,當出現斷崖式下跌之後開始價值回歸。

對這兩個拐點的判斷,決定了你要選用的戰略和策略。

從理論上判斷這兩個拐點非常困難。從實踐角度,有兩個比較簡單的判斷方法:

怎麼判斷馬上就將從非理性繁榮進入斷崖式下跌?

我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指標,什麼時候中央電視台開始說「區塊鏈大有作為」,這個拐點馬上就到了。

這波判斷中央電視台比較謹慎,這個拐點到目前為止還沒到,感覺還有那麼點時間。

怎麼判斷出現斷崖式下跌之後開始價值回歸?

當你談區塊鏈的時候,你問對方:

你關注區塊鏈嗎?

如果對方回復說:

你才關注區塊鏈,你全家都關注區塊鏈。

這是第二個拐點到了。參與者已經絕望到到極點,甚至都恥於談區塊鏈。

雖然這是一個玩笑,但對於我們實際的判斷非常有效。如果回溯歷次熱點,基本上都經歷這兩個過程:

第一個拐點,主流媒體開始吹捧所謂的新技術;

第二個拐點,每一個參與者都已經絕望到極點。

對拐點的認知決定了我們採用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一,如果你判斷離第一個拐點尚有一段距離,這時需要用「快戰略」,快速參與、全面擁抱。

第二,如果你判斷第一個拐點馬上到來,即將進入斷崖式下跌,這時候策略應該完全相反,需要用「慢戰略」。

通俗來講叫「煙頭戰略」,你要慢慢等在收集有價值的「煙頭」,因為這個過程往往會非常痛苦漫長。

區塊鏈技術離第一個拐點已經非常近了。


區塊鏈:在缺少可信任的中央節點和可信任的通道的情況下,分布在網路中的各個節點的共識機制。

這是區塊鏈的底層定義,它本質上是一種共識機制。機制設計理論構成互聯網共識機制的基層邏輯。

1.機制設計理論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全;

 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任何人都不可能充分擁有其它人的所有私人信息。信息分布在眾多參與者中,他們傾向於隱藏自己的真實信息,並利用私人信息來最大化個人利益。

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馬斯金,嘗試性地把博弈論引入到機制設計理論中,形成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結論。

2.機制設計理論核心任務:

區塊鏈的底層機制設計的來源就是機制設計理論。

當大量私人信息造成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對稱,要設計一個理想化的多人互動機制的時候,就面臨兩個核心任務:

第一,如何通過機制設計提升信息效率;

如何提升個體之間信息溝通、信息交換的效率?信息效率會影響交易成本。

第二,如何通過機制設計來解決個體之間的激勵不相容。

設立激勵機制時,如何讓大量不同個體的個人傾向和目標最終不發生根本性衝突。

去年創業營五期在以色列,我們與博弈論領域的一位頂級人物,希伯來大學奧曼教授有個對話。

他用一個有意思的例子作為機制設計理論的開局。

小時候他家裡很窮,兄弟兩人經常爭搶巧克力、玩具等。媽媽會把巧克力分成兩堆,讓他們選。每一次毫無例外,兄弟倆都會因為誰拿得多、誰拿得少吵架。

最後媽媽實在煩透了,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機制設計,解決了激勵不相容的問題。一個人分,另外一個人先拿,分的人會分得絕對公平,挑的人也沒什麼好說,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STORJ.IO是一家用區塊鏈技術做分散式雲存儲的公司,起步於2014年。

個人用戶分散式存儲空間和幾家主要的雲服務平台,有臉書、谷歌等等。

對比一下,谷歌的是8000個TB存儲空間,和我們每個人擁有的電腦的存儲空間相比,個人的存儲空間累計起來要遠遠大於其它任何的中心化的存儲空間。基本上是25萬個PB對8千個TB,這不在一個量級。

STORJ公司提出來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我們能不能把個人用戶空餘的存儲空間都拿出來分享?我把你的存儲空間拿出來分享,分享的同時,給你對應的一個激勵。也就是說你個人存儲空間拿出來,同時我把你提供存儲空間的每一個行為做精確的定量計算,最後我給你對等的補償。

定價非常簡單,包括兩個關鍵指標。如果按這個定價來算的話,它提供的雲服務比主流雲服務價格要低一個量級,怎麼做到的?

這就涉及到怎麼樣把這千萬個個體的存儲空間釋放出來,最後形成一個分散式的個人之間的雲服務平台。

這個平台構建的本質上就是一端是用戶把存儲空間釋放出來,給他們對應的數字貨幣的補償,個人化的雲存儲空間底層是P2P。

這個過程中間等於是P2P的共享網路疊加區塊鏈技術,同時疊加一套激勵機制。

這套激勵機制最核心就是如何讓每一個存儲空間貢獻出來的人,能夠拿到對應的激勵。

這個激勵本質就是一句話:你可以把你的存儲空間共享出來掙錢。

STORJ公司發了5億個加密貨幣(STORJCOIN X),通過提供雲存儲空間的行為,最終用戶能夠不斷地獲得這5億個幣里的一部分。

這是用戶端的操作界面,最上面是加密貨幣支付地址,用戶獲得的幣值,以及個人貢獻出來的空間。

根據用戶在網上行為停留時間的長短,最終這個系統通過演算法和激勵機制持續給用戶賬號發放自己發行的加密貨幣。

這個賬單是截取系統的一段支付數據,用戶貢獻存儲空間之後,賬單上面的每一行是給用戶地址發放的加密貨幣。

貨幣的發放是從2014年11月份開始的,到現在差不多有三年多一點的時間。

STORJ.IO是雲存儲行業里最開始推出這個機制的。

觀察STORJ.IO在交易所的價值曲線:

過去三年里,最高的價格是2美元每枚加密貨幣,今天的價格差不多是1.04美元一枚。這家公司一共發行5億個幣,所以現在的價值總額差不多是5億美元。

這就解決了在這個過程中間,用戶到底是不是願意把自己的存儲空間拿出來跟別人共享的問題。

它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機制,解決了激勵相容的問題,聽起來簡單,但是機制有效。

到今天為止,這家公司一共只有18個員工,但是通過機制設計和區塊連技術,儲存在雲空間的數據已經達到了13個PB。

用一個真正的分散式的去中心化的方式,18個人在三年時間內搭建了一個這樣的分散式存儲空間,其實還是非常吸引人的。

在它的空間里,到今天為止有35000千個「礦工」,貢獻出個人存儲空間。

目前它還建立了一個社群,很多第三方開發人員在做第三方的APP應用。社群從原來單純的所謂P2P的分享平台,變成真正分散式的雲存儲平台,現在已經變成分散式雲存儲的社區。

受到STORJ啟發,中國迅速崛起了一家雲存儲公司迅雷網路,模型非常類似。

迅雷網路目前正在進行公司歷史上最大的轉型——成為領先的雲加速技術平台。跟STORJ.IO的邏輯非常像。

1.星域CDN

這是2015年迅雷發布的星域CDN,星域的基本邏輯跟STORJ.IO基本邏輯如出一轍,無論是發幣、激勵機制,還是第三方的應用。

在激勵機制和硬體方面,迅雷網路跟STORJ.IO有很大區別。

STORJ.IO用用戶自己的計算機、自己的硬碟,一般來說除了極少的用戶,基本上沒有增加新的空間。

迅雷的模式在這點上非常不一樣,增加了一個硬體,這個硬體起的作用和個人的硬碟是類似的,也就是說它增加了一個分散式的節點。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增加了一個個人網關。

個人網關能夠提供兩方面的貢獻:

一個貢獻是提供存儲空間,另一個貢獻是提供帶寬。

它提供兩種不同的機制:

傳統的非區塊鏈的激勵機制。

我送你一個個人網關,而且我還給你一個激勵,你把這個網關掛到自己家裡。根據你在這上面的貢獻,我可能定期給你獎勵。

這樣做的後果是需要巨大的投入。要構築一個百萬級個人節點的分散式CDN,需要巨額的投入,而且你要教育用戶、推動用戶,說服他們用這個網關。

基於區塊鏈的激勵機制。

迅雷不再送設備,用戶必須自己買個人網關。這個設備接入之後,根據設備在網路中間的貢獻和行為,迅雷做精確的量化,最終根據用戶行為發幣。

2.幣與挖礦

迅雷的幣早期叫做「玩客幣」,現在改了個名字叫「鏈克」。

迅雷一共發行了15億個幣,跟STORJ.IO有點不同,其中3億個幣迅雷自己持有,用戶可以通過挖礦的行為獲取剩下12億個幣。

這是一個用戶的挖礦行為。12日挖了47.39個幣,13日挖了53.14個幣。迅雷設計的貨幣總量是15億個,用戶通過把個人網關掛上去,可以總共挖出12億個幣。

3. 私人云盤 / 個人網關

迅雷的私人云盤定期在京東發布。

請大家特別關注這個數字。

推出了這個模式之後,到目前為止,有多少人在網上預定私人云盤(個人網關)?

超過900萬人現在正在排隊等這個設備,而這個設備的售價是499。

如果把這兩個模式做個對比,這兩種激勵方式意味著什麼?

通過機制的設備,把原來分散式CDN巨大的成本中心,變成巨大的利潤中心。

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建議大家深入讀一讀馬斯金機制設計理論方面的論文和書,因為這個機制設計理論的背後是怎麼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發這個幣,對應的這個「玩客幣」或者所謂的「鏈克」,它的價值是什麼?

這個價值其實有多重價值,最基本的價值是有交易價值。

除了交易價值之外,玩客幣其實還有很多其它變化。

這個幣本質上來說可以有多種用途,甚至可以在迅雷第三方的APP生態圈裡使用,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如果這個幣完全不讓交易了怎麼辦。它還是有價值的,只不過通過其它間接的方式,所以很有意思。

最新的數據,這15億個幣,最新的市值大概20.85億。

在過去的24小時一共是開採大概16萬多個幣,一共100多萬個幣,平均每小時礦工開採大概6萬個幣。

圖中挖礦獲得最高的,大概是3.61個幣,人均貢獻帶寬17M,機器在線平均時長22小時等等。

雖然剛剛開始,現在很多人還是有很多質疑,但是這個模型繼續往前走的話,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的生命力。

當然,迅雷的目標一定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它的競爭者中有阿里雲、微軟等的服務,所以任重道遠。

但是模式上,它已經把原來的成本中心成功切換成了利潤中心,這點轉型應該是非常成功的,我們拭目以待它可以走多遠。

這也反映在迅雷的股價上,當時這家公司的股價3塊錢左右,在開啟轉型之後,它的股價在很短時間內從3塊錢跳到20多。

當然後面由於監管的原因,現在還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雖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是我個人還是堅定地認為,它作為轉型的第一步還是非常成功的。

至於說我們的監管有沒有這個空間,讓它最終成為顛覆Amazon或者阿里雲服務的力量,這個判斷到現在還為時尚早。


雖然大家都在談區塊鏈,但是我想特別提醒區塊鏈背後面臨巨大的泡沫,我們已經離這個最高點非常近了。

第一,區塊鏈技術到底能不能帶來真正的分散式,包括用所謂的區塊鏈,最終回到所謂的中心化的方式?在分散式的過程當中,到底分散式的隱性成本由誰承擔?

我們回到迅雷的例子,雖然把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但是這個背後是巨大的隱性成本。

相當一大部分的隱性成本被轉移了,但是這些成本並沒有消失。這個隱性成本怎麼核算,由誰來承擔?這個問題沒有解決。

第二,去中心化的悖論。

從互聯網開始,有人就開始提出了用分散式技術,用所謂的去中心化技術,最後實現信息民主化,最後實現財富的民主化。

但是過去一波一波的技術浪潮,讓我們非常悲哀地看到,區域中心化的技術,並沒有帶來信息和貧富上巨大的差距,甚至加速了貧富上的差距,比如互聯網最終可以看到的結果是加劇了貧富差距。

移動互聯網又進一步加劇了這個趨勢,那麼今天的區塊鏈到底能不能解決這個悖論?

今天的區塊鏈從最開始到現在這一段的實踐來看,作為去中心化的底層邏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帶來虛擬空間貧富差距的縮小化。

到底能不能打破所謂的去中心化的悖論,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

最後一點,互聯網思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讓我們積極地擁抱區塊鏈思維。

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黑客良心發現?Coindash被盜3.7萬ETH,升值2倍後竟獲黑客歸還
蘋果WWDC大會前瞻:這五個方面最值得期待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