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上的一棵草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贈花卿
唐
杜甫
「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就小了。」幾串小紫花孤零零的開著,不吵鬧,不炫耀,自成一片天地,這是我初見它的景象。
延胡索最早見於《開寶本草》而不是《神農本草經》,而後在清代李中立的《本草原始》中記載其又名「茅山玄胡索」。據載,自明代以來,延胡索產地南下,「茅山延胡索」和「西延胡索」並稱於世。「茅山玄胡索皮青黃,肉黃,形小而堅,此品最佳,「今之茅山上龍洞,仁和(今杭州)筧橋亦種之」。宋唐以前的延胡索主要產於東北和華北,產地南下後被「茅山玄胡索」所取代,西遷的被「西玄胡索」所更替,這種變更是受當時南宋南遷的大環境影響,南宋南遷造成北方商道堵塞,各地流通受阻,故而出現這種變更。
總覺得它的葉子像香菜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W. T. Wang ex Z. Y. Su et C. Y. Wu)又叫做延胡、玄胡索、元胡索等。是罌粟科、紫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罌粟科的東西大多美麗延胡索也不例外。
莖直立,常分枝,基部以上具1鱗片,有時具2鱗片,通常具3-4枚莖生葉,鱗片和下部莖生葉常具腋生塊莖。
1
2
3
4
二回三出或近三回三出,小葉三裂或三深裂,具全緣的披針形裂片,下部莖生葉常具長柄,有點楓葉和香菜葉的混合體。
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或狹卵圓形,全緣,花紫紅色,萼片小,很早就脫落。外花瓣寬展,具齒。上花瓣長,瓣片與距常上彎;下花瓣具短爪,向前漸增大成寬展的瓣片。內花瓣長於瓣片。
蒴果線形,兩端漸狹,具1列種子。
治一身上下諸痛
2015年《中國藥典》中記載,延胡索,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乾燥塊莖。夏初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洗凈,置沸水中煮至恰無白心時,取出晒乾。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主治活血,利氣,止痛。常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扑腫痛。
作為一個被歷代中醫藥學家所推崇的著名鎮痛葯,延胡索是有資格驕傲的。從《本草綱目》到《雷公炮炙論》再到《藥典》等諸多文獻著作中皆有它的身影。《雷公炮炙論》中說「心痛欲死,速覓延胡。」從中可見一斑。
古人說其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血滯,故能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無論何種痛證,均可配伍應用。比如: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常與丹參、桂枝、薤白、瓜蔞等葯同用;
治熱證胃痛,若配川楝子,如金鈴子散。
治寒證胃痛,可配桂枝(或肉桂)、高良姜,如安中散。
若治肝鬱氣滯之胸脅痛,可配伍柴胡、鬱金。
治寒疝腹痛,可配小茴香、吳茱萸等藥用。
治氣滯血瘀之痛經、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常配當歸、紅花、香附等藥用。
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與乳香、沒藥同用。
治風濕痹痛,可配秦艽、桂枝等藥用。
綜上可見,延胡索確實稱得上是活血行氣止痛之良藥。
GIF
藥渣筆記:藥用延胡索的形態特徵
呈不規則的扁球形,表面黃色或黃褐色,有不規則網狀皺紋。頂端有略凹陷的莖痕,底部常有疙瘩狀突起。(見右圖)
(延胡索飲片)
質硬而脆,斷面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氣微,味苦。(見左圖)
END
聲明
本公眾號所發布文章均已獲得相關作者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該文章可能侵犯其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繫。轉載本微信文章請註明出處!我們保留相關權利。
種葯吧,從每一粒種子開始


※「艾」的前世今生——做自己的家庭「艾醫生」
※何首烏:首烏、首烏、何 首烏?
TAG:種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