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媽覺得你冷時,你該怎麼辦?
撰稿:孫東臨
(圖片來自華輿 設計/陳毅星)
本文由「媽媽後援會」贊助播出。我們的口號是:孩子,再穿一件棉襖吧!
丨詞源
你沒有看錯,這就是2018年巴黎時裝周上的一場大秀。
(本文圖片未經說明,均來自網路)
「巴黎世家」品牌主打的「瘋狂疊穿」時尚概念,卻被網友戲稱為:
看來,源自媽媽的關懷已經入侵到了時尚界。
這是一股亘古已有,綿延不絕的「人類共同體」~驗。
當你正值青年,熱血沸騰,是誰?把一件件厚重棉服加在你身上;
當你剛吃完飯,打著飽嗝,是誰?將一顆顆瓜子糖果塞在你嘴裡;
當你工作疲勞,只求飽睡,是誰?推門拉窗帘絮叨叫你早睡早起身體好。
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
你媽,你媽,還是你媽,
她無時無刻不在仔細觀察著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然後得出如此統一的結論:
你冷,你餓,你亞健康。
丨釋義
來自親媽的問候,
從第一句開始就勁爆十足。
也不知道,她是在怕你生病,還是在盼你生病……
特別是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三月,
她把整個柜子的衣服套在你身上。
家中的寵物也「難逃倖免」。
來自親人的關懷常常讓我們「又愛又恨」。父母爺奶並不了解子女的需求,卻將自己的需求強加給我們。
這,是一廂情願的「我覺得」,更是越俎代庖的「為你好」。強加給人的關懷也許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但,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也沒人比你更了解你的親人想要什麼——
所以,本著這個共同的目標,請按照以下三個「學會」,來應對親人誠摯但略顯笨拙的體貼:
首先,學會「感恩式」理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當你在異鄉獨自奮鬥,當你在海外鑽研苦讀,家庭永遠是你心底的港灣。他們或許不能理解你的處境,不能為你提供有用的幫助,但來自骨肉親情的關愛卻是一則最好的安慰劑。畢竟,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關心,最愛你的人。
其次,學會「熱情式」接受。
「謝謝媽媽,您辛苦了」——心底的情感需要通過外在行動表達,溫暖的話語、友愛的擁抱和溫柔的眼神,都是你回應母愛的最好方式。媽媽們都愛這樣聽話的好孩子。
第三,學會「友善式」拒絕。
友善地回應「為你好」,將它轉換為對父母的關切:你也許並不冷,那麼請擦擦額頭的汗珠,耐心告訴母親怎樣科學地禦寒;你也許並不餓,那不如把碗筷放下,提醒他什麼是合理飲食……家人在學習中知道了怎樣照顧好自己,也知道怎樣更恰當地照顧你。
丨相關
你媽真覺得冷嗎?答案是:真的。
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曾發表文章,數據顯示,在溫度降低時,女性容易減少四肢血流量。這就意味著手腳冰涼,同時皮膚表面的感測器也會告訴大腦:冷!
除此之外,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降低,年長的人也會對「冷」更加敏感。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女性長輩(你媽、你姥、你奶等)確實比較容易覺得冷。


※三次訪華、兩登長城,「不讓上長城,就自行了斷!」,霍金不盡的中國情緣!
※中國「山寨社團」曝光!不少與華人相關!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