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到最後,就是愛自己,愛世界,孔子關於仁的思想

愛到最後,就是愛自己,愛世界,孔子關於仁的思想

孔子講:「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仁德的政治和不仁德的政治,就是好和壞的區別。什麼是好的?仁慈的,給人關心和關愛,這就是好的。什麼是壞的?那就是與之相反。

「 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繫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繫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孔子講,一個人活著靠正直,要曠達,要不計較,曾經比較過梁山108位好漢,這些人里誰的結局最好?魯智深。他一生中沒有受過太大的磨難,死後追封義烈照暨禪師。誰會想到,這108人里最得善終的人恰恰是看起來莽撞的魯智深?他做事情從來不算計,看到合適的就做,不合適的就不做。在這個世界上立足,靠的不是小心,而是大義,因為世界太複雜了,一個人的小心能夠應付世界的千變萬化嗎?因此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愛人」應從自我出發,應付出努力,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孔子所講的「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句。「為仁由己」,是強調實現仁要靠自己而非依賴於別人。在孔子看來,仁並不遠離人而內在於心,要實現仁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如他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此意。這表明行仁應自覺而非被動,屬於自律而非他律,由此突出行仁的自覺特性。

《孔子家語》中有這麼一段話,孔子問: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回答說,「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貢的回答是,「智者知人,仁者愛人。」而顏回的答案是「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孔子對顏回的回答給予了最高的評價。

也許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管不了,但是我們真的可以管住自己;也許我們沒有能力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但是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理想,每一個人都變得好一點,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好。所以,愛到最後,就是愛自己、愛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TAG:一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