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猛將張遼本不姓張,先祖因策劃斬殺單于而改姓,促成大漢統一

三國猛將張遼本不姓張,先祖因策劃斬殺單于而改姓,促成大漢統一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曾給大家介紹過許多三國名人家族及後裔情況,引起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曹操麾下猛將張遼的家族往事。

張遼威震逍遙津騎馬雕像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於張遼曾有一句幾乎被後世所忽視的話:「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意思是說,張遼本來姓聶,乃是聶壹的後人,為躲避禍難才改為張姓。這句話隱含了太多信息,聶壹是誰?聶氏族人又究竟要避什麼禍?

這一切還要從西漢建立之前說起。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北方就有名為玁狁、鬼方的游牧部落,到秦漢時期,中原將其稱作「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匈奴已經是一個疆域遼闊、實力強盛的帝國,時常南下搶掠財物及人口在。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的第六年,韓信(乃韓襄王姬倉庶孫,非淮陰侯韓信,因受封韓王又稱「韓王信」)的封國都城馬邑(今山西朔州)被匈奴圍困,朝廷援軍遲遲不來,韓信無奈之下數次向匈奴求和,劉邦因此懷疑其有反心。哪知道後者一氣之下就真的反叛了,還要聯合匈奴攻打西漢。

秦朝時匈奴勢力範圍

劉邦得知消息後,親率三十萬大軍出征,前期非常順利,結果在天降大雪之時,中了匈奴的埋伏,劉邦和近侍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在這緊急時刻,陳平用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妾,使得匈奴人最終放棄圍剿,劉邦這才撿回一條命。為保證政權穩定,劉邦強忍屈辱與匈奴進行和親,每年還給匈奴送上大批物資。

雖然兩國關係在明面上緩和了,然而匈奴人依舊時不時地騷擾漢朝邊境,雖然皇帝恨得咬牙切齒,但奈何國力孱弱,只能默默積蓄力量。經過「文景之治」,武帝時期的漢朝國力達到鼎盛,已經具備了和匈奴正面開戰的條件。

漢武帝劉徹劇照

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使臣來到長安請求和親,武帝劉徹便與眾臣商議。大部分人都贊成繼續與匈奴和親,唯獨大行令王恢堅決反對。他認為匈奴人不遵守盟約,時常騷擾邊境百姓,如今我們國力蒸蒸日上,不應該再繼續和親。這一番話說到了劉徹的心坎里,但由於他對匈奴的軍事實力沒底,所以最終仍然同意和親,但出兵一事卻已準備提上日程。

這時,本文主人公——雁門馬邑的富商聶壹出現了。他主動找到王恢,給他出了個攻打匈奴的計策,史稱「馬邑之謀」。由於聶壹經常在邊境做生意,匈奴人對其非常熟悉,因此他可以詐稱將馬邑獻給匈奴,軍臣單于在貪慾之下肯定會帶兵親征,只要漢軍提前布好埋伏,就能斷其後路、圍而殲之,活捉單于更是如同探囊取物一樣簡單。

匈奴單于畫像

王恢一聽,激動得不行,立馬入宮稟明漢武帝,武帝聽完後認為這一計謀頗有可操作性,便表示同意。於是聶壹帶著厚禮前往單于大營,稱自己時常受西漢官吏欺壓而決定投靠匈奴,還稱自己手下有幾百號人,隨時都可以殺掉馬邑縣令並獻城投降。

果然,軍臣單于心動了,於是他率領十萬大軍前去接收馬邑城,以防漢軍抵抗。走在大部隊前面的匈奴斥候看到馬邑城門掛著縣令人頭,便回來稟報單于,說聶壹所言不假。單于一聽簡直是心花怒放,命大軍加速前進。在前往馬邑的途中時,軍臣單于發現沿途有很多牛羊,卻看不到驅趕牛羊的人,仔細一想就愈發覺得事情不太對。於是在路過武州塞(今山西左雲縣)時,他命人抓來守衛烽火台的亭尉,後者在威逼利誘之下吐露了漢軍計劃。單于一聽嚇得大驚失色,立馬撤軍北還。

如今的馬邑古城樓

按照原計劃,王恢親率三萬大軍準備截斷匈奴人的糧草輜重,卻不料等了好幾天也沒看到匈奴軍隊的身影,王恢以為匈奴人看穿了此事有詐,不敢冒然前行,便也宣布撤軍。就這樣,「馬邑之謀」轟轟烈烈地開始,卻這麼虎頭蛇尾地結束了。漢武帝劉徹非常氣憤,便派人將王恢抓捕下獄,後者沒過多久就自盡了。

至於計劃的始作俑者聶壹,則因此事徹底得罪了匈奴人,在漢朝這邊也沒撈到任何功勞,其家族自然無法再在馬邑一帶居住。為了避禍,聶氏族人取「伸展(正義)」之意改姓為張,並紛紛外遷。待一切風平浪靜之後,又才有部分人回到故土,其中就包括張遼的先祖。為避免被人追究尋仇,張氏族人再也沒將姓改回去。

霍去病劇照

不過客觀地說,雖然「馬邑之謀」最後功虧一簣,但卻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此之前,漢朝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政策,直到這下徹底與匈奴撕破臉,才開始對匈奴不斷用兵,直到衛青和霍去病舅甥倆率軍徹底把匈奴趕走為止。「馬邑之謀」可謂是漢朝對匈政策的分水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攻佔一要塞,此國太子率30萬大軍突襲,結果徹底葬送戰爭主動權
他是最悲催流亡皇帝,堅持抗爭16年被殺,部下後裔如今很想回國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