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民治國,一種普世的執政理念

愛民治國,一種普世的執政理念

愛民治國,一種普世的執政理念

——《道德經》的管理智慧之三

□ 湖 山

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體現的是一種民本思想。他再三告誡統治者,治理國家不要亂作為,不要損害人民的利益,因為民為國之本,民安才能國泰。這既是他的治政理念,也是他向的一個理想世界。

在《道德經》第10章中,老子對統治者說:「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愛護百姓,治理國家,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老子講這樣的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雄稱霸,勵精圖治,富國強兵,都想要有所作為。但這些統治者往往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擾民害民,以致百姓苦難深重。老子總結了這些經驗教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理念,其核心就是「治國愛民」,反對施行暴政苛政,反對濫用兵力、濫用民力,讓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老子認為,愛民治國不僅是一種治政之術,而且還是一種聖人的修行,愛民治國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他希望那些身處高位的人,能夠成為悟道的聖人。

那麼,作為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應該怎樣修行悟道呢?

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作為國家的管理者,就是要像聖人一樣,沒有個人的私心私慾私利,而是要以百姓之心為自己之心,以百姓的慾望為自己的慾望,以百姓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就是要與百姓心連心,懂得知民心,順民意,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民心,你的統治就會垮台。因為民心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老子接著說:「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聖人愛民治理天下,要和順而不偏執,要使得民心回歸淳厚渾樸,百姓十分在意聖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聖人對待百姓,應該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既有慈愛的本意,又有教誨的責任。

這個比喻十分恰當,在通常情況下,人與人都是你對我好,我才會對你好,你對關愛百姓,和藹可親,百姓也會對你尊重擁護;你對我態度不好,我對你也不客氣,你越是玩弄權術,百姓就越會用欺騙詭詐對付你,跟你離心離德。

基於這種認識,老子主張:「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百姓中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們;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們;讓大家都變得善良。百姓中誠信的人,我相信他;不誠信的人,我也相信他;我不是甘願讓你欺騙,而是要讓你回歸正道,讓人人向善,讓大家都變得善良誠信。

老子希望以善求善,以信求信,來感化那些不善良、不誠信的人。就是一種「愛民治國」的體現,是無為而治。這樣做,可以少用懲罰措施,少用強制手段,通過教育感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給犯錯的人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這種做法,確實有一定的效果。戰爭年代兩軍對壘,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交槍不殺」,對於投降的敵方軍人,不傷害他的生命,受了傷的給他治傷,願意回家的還發給路費,這就是教育感化,是一種戰鬥力。敵方的士兵知道共產黨的政策,他就不會拚死抵抗,因為投降了還有一條生路。

所以老子認為:「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國家的政治不嚴苛,政治環境寬鬆,你的百姓就會淳樸忠厚。國家的政治嚴酷黑暗,人民就會狡詐抱怨。老子主張溫和治政,認為你的政治清明,社會矛盾就會比較緩和,百姓就會比較好管理,民風也會比較淳樸。如果你施行嚴苛,唱高調,瞎指揮,百姓就會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想出許多辦法來對付你,這樣國家就不好治理了。

孔子也有相同的觀點,孔子主張「仁政」,認為「苛政猛於虎」,嚴苛的政治老虎還兇猛,危及百姓的生存,激化社會矛盾,這樣就會官逼民反,使你的統治崩潰。

那麼,老子嚮往的愛民治國,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3章中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真正的智者治理國家,首先要凈化人們的心靈,使民眾得到教化。其次要關注民生,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民以食為天」,讓民眾吃飽肚子,民眾就不會鋌而走險。再就是,要抑制人們的心智,絕不助長投機取巧的行為,讓民眾通過誠實勞動,過上幸福的生活。最後,要增加民眾的體質,使他們身體健康,民眾健康就不能勞動,不能服兵役。

這裡最具爭議的一句話,就是「常使民無知無欲」,許多人從字面上的意義去簡單理解,認為老子是想讓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慾望,是主張搞愚民政策。

那麼,老子到底有沒有愚民思想呢?

老子是周朝的官員,是統治集團的一員,出於維護統治集團的利益,或多或少是有一些愚民思想的,他所宣揚的愚民思想,是為了讓統治者更好地無為而治。其實孔子也一樣,孔子一方面提倡「有教無類」,主張教育平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張愚民政策。這些都是兩位聖人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

老子是個學者,他並不反對學習知識,他也不是一個禁欲主義者。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贊成曾仕強先生的解讀,他認為老子講的「無知」,不是讓老百姓不要知識,而是不要有太多無用的知識;「無欲」也不是沒有慾望,而是不要有太多過分的慾望。他主張的無知無欲,是為了讓百姓保持一種沒有貪慾,純樸自然的生活狀態。因為沒用的知識和過分的慾望,對人是有害處的。

因此,老子認為治理國家,要重視教化民眾,要有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百姓回歸純樸的精神狀態。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無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要把那些所謂的賢士捧得太高,使得百姓爭名奪利;不要去貪求那些難得的財寶,使百姓產生佔有偷盜之心;不要去宣揚那些引起貪慾的東西,使百姓的思想產生混亂。

老子「不尚賢」的主張,似乎與當時諸子百家所主張的尚賢政治背道而馳。事實上老子並不貶低、排斥賢才,他自己就是賢才。他所講的這些話,就是要提倡統治者風清氣正社會導向,形成一種純樸的社會風氣,不要把人們的思想搞亂了。這樣就國家就比較好管理,就便於實現無為而治。

為此,老子建議:「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不要讓那些所謂的聖人鼓惑,百姓才會獲得百倍的利益;不要鼓吹那些虛偽的仁義道德,百姓才會恢復孝道和慈愛;不要聽他們機巧利己的學說,盜賊自然就會沒有。這三點,作為政治制度還不夠,還要讓百姓知道其中的道理。保持淳樸,減少私慾,這樣就會沒有那麼多想法、那麼多憂慮。

為了形成純樸敦厚的社會風氣,應該「絕棄」那些所謂的聖人名人,散布的錯誤價值觀,不要讓他們毒化社會風氣,這些東西都是誤導百姓的,是對治理國家有害的,不讓他們妖言惑眾,百姓就會少思寡慾,正直不貪。

老子「愛民治國」的理念,不僅是一種人心所向的理想,也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為古今中外的執政者所認同。我們今天重溫老子的思想,可以增強管理者的民本意識,在現代的行政管理和企業管理中,少犯重複歷史的顛覆性錯誤,使我們的治國理政更順民心、得民意,以保國家的長治久安,百姓的安居樂業。這就是我們學習《道德經》,最有價值的一點感悟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山故事匯 的精彩文章:

大直若曲,老子教我們好好說話
真正的完美人生,就是大成若缺

TAG:湖山故事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