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這首「打油詩」出語精警,發人深省,給俗世帶來一陣清風

蘇軾這首「打油詩」出語精警,發人深省,給俗世帶來一陣清風

竹是「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中,唯一不是以花型取勝的植物,甚至竹子一般並不開花。它的一生只開一次花,花開過後這株竹便會迎接死亡。它是用生命去燦爛啊!

君子以竹喻德,歌頌其清雅品性。它不像荷花雖纖塵不染卻出自淤泥,竹是長於凈土,天然無雕飾。

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們吟詠過竹,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甚至有一篇《養竹記》,把竹比作是賢人君子,讚美竹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的美好品質。而宋代大詞人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更是把竹推到了一個雅的高度。

於潛僧綠筠軒

宋代: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於潛僧慧覺在於潛縣南二里的豐國鄉寂照寺出家。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游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這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讚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接著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裡。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強暴,直道而行,卓然為人;反之,就會汲汲於名利,計較於得失,隨權勢而俯仰,視風向而轉移,俗態媚骨,醜行畢現。這種人,往往自視高明,自以為得計,聽不進奉勸,改不了秉性,所以詩人說這種「俗士不可醫」——醫之無效。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詩人議論,雖出語不凡,但若直由詩人議論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說教之譏。因而下段重開波瀾,另轉新意。由那種「不可醫」的「俗士」站出來作自我表演,這就是修辭學中的「示現」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這個「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俗士」。他聽了詩人的議論,大不以為然;他雖然認為「不可使居無竹」是十足的迂闊之論,腐儒之見,但在口頭上卻將此論說成「似高、似痴」,從這模稜兩可的語氣里,顯示了這種人世故、圓滑的特點;他絕不肯在論辯中作決絕之語而樹敵。

下面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蘇軾極善於借題發揮,有豐富的聯想力,能於平凡的題目中別出新意,吐語不凡,此詩即是一例。

我很羨慕古代的士大夫,他們都擁有一個庭院,可以栽上幾叢修竹,在讀書累的時候,可以看那一片青翠;在晚上,可以枕著風吹竹香的味道,安然入眠。而今的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已經把這種可以風雅的竹子,趕出了人們觸目可及的視線之外。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選擇有竹的地方,靜靜地去傾聽竹的話語,聽聽,它在對你說些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酒琴棋書畫花 的精彩文章:

相愛、分別、重逢,晏幾道一首詞寫出最美愛情三部曲
辛棄疾這首詞媲美李白前作,無愧為詞中瑰寶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