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演技超過這兩個人的屈指可數

中國演技超過這兩個人的屈指可數

「配角怎麼了?有戲就是有戲。」

本文授權轉載於:

電影爬蟲(film5252)

文/李霽琛

被戲精刷屏了。

不聊她們。

我們說戲骨

正兒八經演戲的人,當然更值得我們關注。

上周《聲臨其境》年終大秀,又有好幾位實力派演員表現不凡。

圈粉的不光有年輕一輩的朱亞文和尹正,更包括「六零後」王勁松和趙立新兩位大叔。

王勁松配音的片段,選自他自己演過的《大明王朝1566》

再加上他和當年戲中的搭檔趙立新同台,回憶就全湧上來了。

當年看劇,我最迷的就是楊金水(王勁松)和沈一石(趙立新)這兩個角色。

有意思的是,王勁松在節目里還說:

「這是豆瓣評分第一的國產劇。」

瞧這滿滿的自豪感,真好。

確實,《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評分9.6,和導演張黎的另一部力作一起並列國劇評分第一。

用張黎導演自己的話說:

「《大明王朝1566》讓任何文學藝術門類的人看了之後,再也不敢小瞧電視劇。」

這麼牛逼?就這麼牛逼。

導演牛逼,編劇牛逼,演員也牛逼。

《大明王朝》在編導上的妙處說來話長,有空再聊,今天單說演員。

好劇是好演員托出來的,不是虛言。

我有個竅門:

判斷一部劇是不是精品,看配角的水準就知道。

《大明王朝》是絕佳的群像戲,配角多,更個個精彩。

趕上《聲臨其境》請來了王勁松和趙立新,今天我就說說這兩位「黃金配角」。

當然,劇中陳寶國、王慶祥、倪大紅、張志堅、黃志忠等演員每一個都實力超群,以後有機會再好好細說。

王勁松

既然王勁松老師喚醒了我對《大明王朝》的記憶,就先說他。

事實上,看完《大明王朝》,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還就是他的楊金水。

「中國電視劇三十年來第一太監」,這個角色當之無愧。

很多好角色都有個共同特點:

多變。

好演員也一樣。

在《大明王朝》里,多變的王勁松演活了多變的楊金水。

楊金水從頭到尾都在變化。

性格多變,遭際則大變。

一出場,我們知道楊金水是奉皇命執掌江南織造局的大太監,是司禮監掌印大太監呂芳的乾兒子。

權勢滔天,更貪贓枉法。

毫無疑問是奸角。

但楊金水又不是個簡單的奸角。

他壞、他貪,但他有原則。

他更不是又蠢又壞,而是聰明到了骨子裡。

更妙的是,這個角色身上有人情味兒。

他對自己的「女人」不壞,對自己的「朋友」帶著點「柔軟」,對自己的乾爹更是有情有義。

再加上楊金水「裝瘋」的橋段,這個角色就立體起來了。

王勁松處理這個角色,「解題」入手就高妙

一般演員拿到劇本,一看是太監又是「太奸」,多半就落入了教條。

聲音捏尖,搔首弄姿,盡浮誇之能事。

那不是大太監,是小娘炮。

王勁松沒做任何浮誇的處理,而是拿捏起了細節

楊金水飽讀詩書有儒生之氣,王勁松就給角色的舉手投足間灌入了通體的風流,細看他喝茶時的小動作,泡腳時的微表情,著實有門道。

讀書人的風雅氣演出來了,太監的陰氣也帶出來了。

音色上的掌控也有學問。看王勁松平時正常說話,就知道他本人聲音並不陰柔。演楊金水,他沒掐著嗓子,只是讓語調更平更「字正腔圓」,就把那份兒「腹黑」氣質詮釋出了味道。

(演裝瘋中的「裝」,手微微一抖就到位了)

細節上的掌控令人嘖嘖稱嘆,關鍵戲中的爆發更是讓觀眾久不能忘。

裝瘋那場戲和最後終於能「回歸自我」後在河裡沖洗自己的那場戲,堪稱經典,任誰看了都會被震撼。

我們之所以會被震撼,是因為劇本寫得好,更是因為演員灌注了全部心神。

別說心神,連身體都貢獻了出去。

楊金水被太監折磨,一桶一桶地澆水,都是涼水。

演戲的時候,是北京的冬天。

後來楊金水臉上被扎針,那也是真扎。

這麼演,有多少人能做到?

看過《軍師聯盟》的觀眾應該記得王勁松的荀彧,那場臨終前和曹操的對手戲,也是一場戲就給整部劇升了一格。

畢其功於一役的狠勁兒和每一分每一毫都不放過的細膩心思,讓王勁松成就了諸多經典角色。

楊金水、言侯、王蒲忱、荀彧,哪個不是「戲膽」級的好角色?

可惜角色紅了,人卻不紅。

要我說就憑他潤儒雅的氣質,早就該大紅了。

哪怕是「看臉的時代」,王勁松也有資本稱雄。

不信請去看他在《北平無戰事》里飾演的王蒲忱,他吐出的每一個煙圈裡,都有謎一般的荷爾蒙。

趙立新

從《見字如面》到《聲臨其境》,趙立新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觀眾的視野之內。

這是位有「腔調」的實力派

「腔調」不只體現在穿衣一絲不苟上,更體現在表演功力上。

他對表演,有種「不瘋魔不成活」的痴狂。

很多人覺得他自負狂傲,但這背後,是他超凡的實力。

在去年熱播的《表演者言》中,說到台詞,趙立新說:

「把台詞說好是一個演員最低的要求。」

他談到自己曾經將兩萬七千字的台詞全部背熟,然後才敢上台演一部話劇。

周迅問他有沒有提詞器,他笑著說:

「沒有,有的話傳出去江湖上沒法混了。」

作為演員,他最怕的不是演不到戲沒錢掙,而是演不好戲丟臉。

趙立新是科班出身,1986年考進中央戲劇學院,比鞏俐小一級,比何冰、胡軍大一級。

這一代的演員,不但基本功紮實,要形體有形體要台詞有台詞,更是對表演有著執著的追求。

他不懂什麼是流量,更不覺得當演員就一定要當明星。

那時,中戲的學生去拍電影尚且會被同學們鄙視,覺得不好好紮根戲劇就是不務正業。

趙立新是同一級學生中的佼佼者,大二的時候,就被送到了當時還沒解體的蘇聯去學習表演。

對於熱愛戲劇熱愛表演的人來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故鄉蘇聯當然是聖地。

大二那年就被保送到全蘇國立電影大學的趙立新,很快就拿到了導演系碩士學位,之後,他又去到了瑞典演戲。

在這個孕育了英格瑪·伯格曼和英格麗·褒曼的國家,趙立新成為了職業話劇演員。

在異國的大劇院,趙立新磨礪出了自己一生賴以為傲的演技。

直到2000年,已經32歲的趙立新才回國在中戲任教,不但自己活躍在話劇舞台上,也致力於培養年輕的演員。

這樣的資歷,讓他有資格狂傲。

他的作品,拿出來也能讓質疑者安靜。

還是說回《大明王朝》。

趙立新在劇中演江南巨賈沈一石。

和楊金水一樣,沈一石也是個奸角。

這個奸角身上的複雜性,不亞於楊金水。

劇中沈一石遺言里的話勾勒出了這個悲劇人物: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歸邙山。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後,誰復傷?一曲廣陵散,再奏待芸娘。」

蒼涼、落寞、無奈,集於一人之身。

對於演員來說更難的是,這些「英雄主義色彩」恰恰出現在了一個反派身上。

沈一石勾結官吏擾亂民生,為富不仁,不知道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這樣的反差還不夠。

在情感上,他深愛自己買來的芸娘,卻又把芸娘送給了楊金水。

是有情還是無情?

這是個很難說清楚的角色。

趙立新找到了沈一石身上這種「模糊」的氣質。

狂時傲氣衝天,走上絕路時鎮定自若,在趙立新詮釋沈一石時的眼神中,總是夾雜著那麼一絲「絕望感」,不那麼明亮。

這種眼神上的拿捏強化了角色的悲劇色彩,可以說是再好不過了。

如果把這個「儒商」角色往商人勢利油滑的方向上去演,沈一石就不會博得那麼多觀眾的好感了。

王勁松演太監不落教條,趙立新演商人得其神韻,兩個人的對手戲更是精彩絕倫。

王勁松提到過《大明王朝》劇組裡他最欣賞的就是趙立新,因為趙立新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有深厚的理論基礎。

一句話:

人家不但老天爺賞飯吃,後天更是下了苦功夫。

看《聲臨其境》的時候,我發現這二位第一次出境時很多觀眾都發了類似這樣的彈幕:

好面熟。

見過他,想不起來名字。

喜歡他的XXX(角色),但是記不住名字。

希望看完今天的文章,大家能記住王勁松趙立新

配角怎麼了?有戲就是有戲。

誰的戲好,誰才是國劇的脊樑。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還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瓜秀 的精彩文章:

強行抄襲,選秀節目做出了搞笑感!這種水土不服的抄襲綜藝還要走多久?
陳數:優雅女神的自我修養

TAG:西瓜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