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許慎:中華文明播種機

許慎:中華文明播種機

許慎:中華文明播種機

王坤山

從縱的時光看,許慎為我們留下《五經異義》《說文解字》《淮南子注》,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從橫的時光看,許慎教授西南夷毋斂人尹珍,將中華文明傳到蠻荒之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中華文明的播種機。

一、民間傳說

貴州省,流傳著尹珍師從許慎學成還鄉、感動天地的故事。

遵義市正安縣毋斂壩,有個尹珍「務本堂」,對面楊東山上,有棵古老的柏樹,至今枝葉繁茂,四季常青。樹榦粗達四大抱,樹高五六丈。由於聳立在高山頂上,正安、南川毗鄰數十里都看見。

據說,此樹是東漢尹珍親手所栽。尹珍遠遊中原,師從許慎、應奉求學,學成返鄉,背負書笈行李,長途跋涉,攀登毋斂壩對面的楊東山時,正逢雨天,山路崎嶇,泥濘難行,便隨手在山上折了一棵小柏樹,用作拐杖。登上山頂休息時,他信手將小柏樹插在地上。這時,鄉親們見尹珍求學歸來,格外高興,紛紛上前迎接,幫他扛書笈、搬行李,一路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到了家裡。後來,這棵拄路棍生根、發芽,長出枝葉,把手處有個杈,後來長出兩股大椏杈,雙杈向外開展,像把大圓傘,鄉人稱之為「團團樹」,聞名川黔。

千餘年來,這棵古樹一代傳一代,越傳越奇:一說「漢儒尹珍親自栽,文明風水啟後代」,它是「文人寶蓋」;一說「山中難找千年樹,古樹長青壽命長」,它是「長壽樹」;一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柏柏成蔭」,它是生命的強者,是棵「保安樹」。

因此,長久以來,哪家小孩子多病,遇災遇厄,都去祭拜這棵古樹作「保爺」,據說,它的「乾兒子」不下千人。逢年過節,樹前焚香化帛,獻酒獻茶,虔心祈禱,滿地香燭紙灰,枝頭掛滿彩花彩紅。千百年來,人們為了保護這棵古樹,在樹桿上釘了許多鐵塊、鐵釘,視為「神木」。所以雖在大鍊鋼鐵時代大砍樹木,「文化大革命「當中破「四舊」,都沒人敢砍它,只好揚長而去。如今,這棵樹像尊巨神,巍然屹立於山巔。

二、歷史遺迹

1、地名

1943年出版的《貴州名賢傳·尹珍傳》載:民國期間,經中央政府批准,將正安縣划出一部分,另置新縣,命名為道真縣,以示紀念。尹珍,字道真。

2、祠堂

明代,貴州建省後,省城貴陽僅有的三個書院,均設有尹珍專祠。

清代,遵義府教授莫與儔創立漢三賢祠,並單設尹珍祠。

貴陽扶風山王陽明祠內,獨設尹道真祠。印江、銅仁、獨山等縣書院中,均設尹公祠。

四川的南川、綦江縣建有尹子祠。

3、石碑

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七月六日,播州司戶於綏陽縣旺草里,立尹珍講堂碑。

正安縣新州鎮有務本堂、「漢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碑」及墓葬,清代正安知州於鍾岳撰有《尹道真先生務本堂碑誌》。

正安縣城現有尹珍廣場、尹珍閣、尹珍大道、尹珍賓館及尹珍塑像等紀念性建築設施。

4、學堂

正安城北50公里,有尹珍禮樂教化之所,正面門楣之上的「務本堂」三字十分醒目,石門兩側的陰刻對聯寫著:「學者必由是,逝者如斯夫。」

「務本堂」是一套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的舊式四合院,中軸線對稱,依次為門廳、兩廂、天井、正堂,四面青磚砌就,布局嚴謹,渾然一體。正堂高闊,中有木主牌神位,脊檁楷書的「光緒十二年」墨跡猶存。堂前為青石鋪就的長方形小天井,兩側廂房低於正堂,卻是雕欞鏤扇,古香古色,高聳的牆體臨河而落。

5、陵墓

《正安州志·墳墓》記載:「務本堂後,有尹珍之墓。」

三、歷史記載

獻《說文解字》和《孝經孔氏古文說》之後,許慎在老家召陵,一邊著作,一邊教書,這是漢代返鄉官員的標配。只不過,又寫了些什麼,我們無從知道。教書這事,史書有所記載。

《華陽國志·南中志》:「明、章之世,毋斂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避裔,未漸庠序,乃遠從汝南許叔重授《五經》,又師事應奉學圖、緯,通三才,還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以經術選用,歷尚書丞郎、荊州刺史,而世叔為司隸校尉。」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西南夷》:「桓帝時,郡人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里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官至荊州刺史。」

東漢的話語里,夷,是中原之外的地區,是蠻荒之地。許慎教授西南夷牂牁郡毋斂縣人尹珍,將中華先進文化傳播到蠻荒之地,促進了西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中華文化的播種機。

尹珍,今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人,也有人說,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人。

四、許慎教授的時間、內容

1、時間

《後漢書》與《華陽國志》的記載有衝突,有人認為,《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西南夷》中的「桓帝時」為「安帝時」之誤,但是,還需要有力的證據。

清代學者莫與儔認為,尹珍生於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跋涉數千里,遠至中原汝南郡召陵縣,師從經學家許慎學習五經,學成之後,回鄉教授。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得知鄰郡武陵太守應奉「興學校,舉側陋」,就到武陵(今湖南省常德縣),嚮應奉學習圖緯,通曉天、地、人三才,懂得用兵之道。

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許慎尚在洨縣擔任縣長,倘若尹珍真的於此時師從許慎,教授地點應當是在洨縣。東漢時代,在任官員教授學生,並不少見,只是許慎於此時教授尹珍,純屬推測。

2、內容

許慎是當時的數理大師,精通《周易》河圖、洛書,尹珍師從許慎學習的不僅僅是經、書,師從應奉學習的不僅僅是圖、緯,「乃從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的寫作手法是互文,師從許慎、應奉學習的,都是經、書、圖、緯。

《淮南子》許慎註:「東郊,八里郊也。」「南郊,七里郊也。」「西郊,九里郊也。」「北郊,六里郊也。」正合河圖東八、南七、西九、北六之數。

《說文解字》數字部首按一、三、八、十、二、四、五、六、七、九排列,符合洛書九宮東3、東南四、南九、西南二、西七、西北六、北一、東北八、中五(十)的布局。

《說文解字·易部》:「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所引《祕書》,就是緯書《周易參同契》。

《五經異義·卿得世不·謹案》:「《易》爻位,三為三公,二為卿大夫,曰『食舊德』。食舊德,謂食父故祿也。」其中,「三為三公,二位為卿大夫」,出自緯書《周易乾鑿度》。

五、尹珍的主要成就

1、教育

尹珍如同他的恩師許慎,雖然曾為官員,然而畢生從教,聲譽顯著,影響深遠,與同時代的舍人、盛覽,被後人尊稱為貴州「漢三賢」。歷代朝野和近代文史學界,都將他尊崇為貴州文化教育的鼻祖、貴州最早的經學大師,其故里被稱為貴州文化的始發地。他的「務本」精神,激勵後人重教興學,致使歷朝歷代人才輩出,文化風氣長久不衰。

2、書法

許慎是東漢的書法大家,受其影響,尹珍的書法精湛大氣,遠近求書楹聯、墓碑的甚多。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南北朝時期著名書法家的《文字志》等,所列秦漢以來120多名著名書法家中,尹珍居於其中。清咸豐七年刻印的五卷集《廣金石韻府》,亦收錄有尹珍的篆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漯河影像 的精彩文章:

TAG:漯河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