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靖江寧:二月二,龍抬頭,好兆頭!你理髮嗎?

靖江寧:二月二,龍抬頭,好兆頭!你理髮嗎?

二月二龍抬頭

 北京童謠

華語群星 

00:00/00:00

靖江寧:二月二,龍抬頭,好兆頭!你理髮嗎?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

臧月(農曆二月初二,即「二月二」,老岸上的老一輩靖江人讀作「膩nì月膩nì」)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二月二,傳說是堯王的誕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區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同時,北方地區在節日期間也有吃豬頭肉、理髮(剪「龍頭」)的習俗。人們認為在二月二這天剃頭,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人們對「二月二,剃龍頭」很重視,誰都想圖個好兆頭。古時候有正月里不剃頭的習俗,沿襲至今,就是不管頭髮多長,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髮。

綜合上面的說法,我們靖江可謂融合了南北之風俗,既有南方做「土地會」、「敬土地神」的習俗,又有理髮(剃「龍頭」)特別是幫孩子理髮的習俗。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所以整個正月里,理髮店門可羅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這天,來理髮的人就絡繹不絕。對這一天來理髮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理髮本身,而是討個吉利:大家都來剃龍頭。舊時民間還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還有的地方,女孩也在這一天穿耳洞。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後,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髮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純屬迷信說法。

可見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理髮,一是沿襲這一習俗,另外也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GIF

散 文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真正的春天到啦……

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一天是龍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之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很多地方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這一天,也是我們一年中與龍走得最近的一天,作為龍的傳人,我們傳承著中華龍行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帶著對神州大地無私饋贈的感恩,帶著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在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中描繪著新一年的願景。

這一天民間傳說中的神龍會蘇醒升天,興雲布雨,以保來年風調雨順,敬龍祈雨,祈求豐收。

這一天,使使耕牛,預示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

這一天,打打囤,預兆豐年來臨,大囤尖、小囤流。

這一天,理理髮,被稱為「剃龍頭」,亦有鴻運當頭、精神飽滿、時時吉祥之意,正合一年蓬勃之氣。

這一天,吃點龍食好兆頭。讓煎餅、料豆、龍耳餃子、龍鬚面、豬頭肉等等這些流傳的老講究,給人們帶來吉利,帶來歡暢,帶來心靈的撫慰。

二月春龍送溫暖,紫氣東來萬物舒。祥和瑞氣鋪大地,風調雨順隨人願。

一年之計在於春,讓一年的鴻運就在二月二這天開始,踏著春天的步伐,昂首前行。

二月二,龍抬頭,祝大家鴻運當頭,夢想成真!龍日吉祥如意!

GIF

傳說故事

1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2

「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龍王心裡愁。」在這泥土氣息濃郁的童謠里,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生了三個龍子,就缺一個龍女。龍王想,要是再有個公主,兒女雙全,那該有多好啊!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就給龍母吃了一顆仙丹,不久,龍母就懷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龍母果然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

小公主一天天長大了,對龍宮的生活厭倦了,渴望到人間去尋找真正的幸福。龍母知道女兒的心,她勸公主說:「孩子,龍宮裡無憂無慮,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要到人間去呢?」龍女說:「龍子龍孫們只知道吃喝玩樂,我一定要到人間去,尋找真正有樂趣的生活。」龍母見女兒決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龍宮,還送給她一個錦囊。

龍女依依不捨地告別母親,飛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座山,來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見遠近土地都乾裂著嘴巴,莊稼都低垂著頭,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不遠處,一個青年在田裡吃力地勞動,公主走過去,問道:「這麼旱的天,你種地會有收穫嗎?」農夫苦笑著說:「有什麼辦法呢?家裡的老母親還靠我養活呢!」龍女很同情他,從錦囊中取出幾粒紅豆,向地里一撒,一會兒,田裡就升起厚厚的濃霧,乾枯的禾苗泛出了綠色。農夫一看趕忙向她行了個禮,說:「仙姑,這兒方圓幾百里都遭了大旱,還請仙姑救一救窮困的百姓。」龍女非常感動,她想,他真是個好人,一心想著別人。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她從錦囊里抓了一把紅豆拋上天,頓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酣暢地下了下來。雨過天晴,山青了,莊稼綠了,人們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夥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雲,說:「不用謝我,只求我倆百年合好。」小夥子聽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領回家。

再說公主離開龍宮出走的事被龍王知道後,龍王非常惱怒,還不讓龍母去看女兒。龍母天天想念女兒,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頭來向女兒離開的方向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化作了春雨。

3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GIF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是在「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中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朋友圈)

REVIE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村守望者之東籬居士 的精彩文章:

靖江民俗:送灶神

TAG:鄉村守望者之東籬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