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深層意識:致良知能有什麼用?

深層意識:致良知能有什麼用?

笑獅子:朋友看了我的深層意識一文,問我「致良知對我們個人有什麼用」。 致良知以及儒學,能否幫助人立事功,這確實是好問題。

孔子生前的事功是很差的,孟子也不怎麼樣,程朱都是坐而論道,立言而沒有立功。宋明兩朝,儒家都是正統意識形態,宋朝更加是與儒生共天下。然而兩個王朝都亡於北方的政權,這和漢唐的武功差得實在太遠。漢朝一個地方軍閥公孫瓚都能平定漠北,曹操也是地方軍閥就搞定整個北方。唐朝一個安西都護,幾萬兵力,就能夠扼住河西走廊。這不是宋明時期的敵人太強大,而是宋朝明朝的戰鬥力太差了。注意我說的不是軍隊戰鬥力差,而是王朝戰鬥力差。

所以儒家解決實際問題、建立事功的能力,一直是被質疑,都提煉成了家喻戶曉的俗語,比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又比如:百無一用是書生

幸而還有王陽明和曾國藩,兩個儒家立事功的人物。曾國藩一生標榜自己是理學的實踐者。王陽明是不是儒家,專門家們可以去爭論,但一般還是把他列為儒學大家,是和孔孟朱程一流的,對儒學是開創性的拓展的儒學思想家。王陽明專門刊刻朱熹的晚年文字,說朱熹晚年的定論是和他的心學是一致的。我個人也認為理學與心學並不矛盾,只是修鍊的具體方法的不同而已。

通過對王陽明,曾國藩兩位的閱讀 與研究,我發現他們雖然都是儒家人物,而且堅守儒家的根基,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都是博覽百家,兼收並蓄的人。在他們的事功實踐中,對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情況,是靈活地使用了 儒家,法家,與兵家的方法的。由於法家是從兵家衍生出來的,我進一步簡化,他們事功是兼通了儒家與兵家的結果。

兼容兵儒,是事功的基本要求這個觀點,在各個時期的儒學大家中,都有論述,「儒者患不知兵」,「有文事,必有武備」。漢代還有班超投筆從戎。但兵儒兩家的分流,至少在晚唐就已經開始出現了,杜牧在十一家注孫子中強烈鄙視了這種社會現象,既然被他鄙視,那麼在晚唐必然已經開始流行。

儒家價值觀如 忠信,孝悌,都是指向社會人與人合作的價值觀。而兵家研究詭詐攻伐,是指向社會群體之間競爭,甚至惡性競爭的方法論。不能合作,群體沒有競爭力。而沒有鬥爭技巧的人或者團隊,也不能吸引別人與他合作。法家是處理組織內部的競爭關係,而且往往是為了對外競爭如軍事鬥爭的內部管理,所以比兵家儒家面對的問題要更具體。

以下的圖表,簡單把這幾個思想分層。

法家/縱橫家-》技巧與術

儒家/兵家-》淺層意識

良知-》深層意識

那麼深層意識有什麼用呢?它能夠讓我們在處理具體的事務時心地澄明,正確地判斷面臨的形勢情,從而做出正確有效的選擇,是該鬥爭還是團結。能夠做到這一點,肯定是有利於建立事功的。

孔子信心滿滿說:祿在其中,不是沒有一點兒道理的。(雖然他自己干祿效果一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易經》智慧:若有所得,必有所失
王陽明:志在心上立;心學的精華、人生的要旨!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