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和孔子的對話,流傳百世的千古智慧

老子和孔子的對話,流傳百世的千古智慧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

讓我們細細傾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才智!

孔子周遊列國,處處宣傳行仁慈、復周禮、施仁政,

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雄,

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

而孔子卻通知他們不要爭鬥稱雄,

而要善待大眾,善待其他諸侯國,實施仁政,

這讓狼子野心的諸侯們很不爽。

處處受阻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

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慈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行孔子,贈言道:

「吾聞之,富有者送人以財,善良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罹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牢記。」

孔子磕頭道:「弟子必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孔丘嘆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黃河之水飛躍不息,人之歲月消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六合之間,乃與六合一體也。六合,天然之物也;人生,亦天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改動,猶如六合有春、夏、秋、冬之替換,有何悲乎?生於天然,死於天然,任其天然,則賦性不亂;不任天然,奔忙於善良之間,則賦性糾纏。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路不行,善良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時間短,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六合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斗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天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天然之理、天然之道也。順天然之理而趨,遵天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善良哉?津津於禮樂而倡善良,則違人之賦性遠矣!猶如人伐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世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全國莫柔弱於水,而攻剛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茅塞頓開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世人處上,水獨處下;世人處易,水獨處險;世人處潔,水獨處穢。所在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允許說:「與世無爭,則全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晦氣,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莫測高深。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低,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剛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日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不然,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路,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六合以內,環宇以外。六合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一樣。所同者,皆順天然而生滅也,皆隨天然而行止也。知其不一樣,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一樣而觀其同,則可游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日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仍然故我,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內心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畢生難忘。弟子將稟承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戀戀不捨地離別老子。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訪問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故?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問淵深而莫測,志向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改動。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晚年,思維受老子影響,專註著書育人不再尋求功名,思維轉向中庸,但他的作品多為其弟子收拾其言其行所著,其倡議仁與禮的中心思維仍然沒有改動。孔子與老子思維的交融的地方,體現在他對易經的解讀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傳習書院: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張新民:王陽明致良知本體與方法的一致與貫通

TAG:王陽明心學 |